师 梦
(云南省玉龙县黄山镇畜牧兽医站 674100)
目前已进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特色畜牧业转变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畜牧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6.6%,到2012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7.5亿元,是大农业的第一位,占农业总产值的47.14%,肉奶蛋总产44 807 t,人均占有201.9 kg,畜牧业人均纯收入2 260元。畜牧业总产值稳步提升,畜牧业从业者收入实现明显提高。2012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12.9万头,出栏4万头;生猪存栏33.2万头,出栏46万头;羊存栏16.7万只,出栏12万只。
近年来,依照“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区域化发展的方针,巩固提升养猪业,加快发展草食家畜,培育壮大奶牛业,适度发展特色养殖业。大力提倡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养殖,走标准化养殖、品牌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实现生猪养殖大县和肉牛产业强县的目标。”的畜牧业发展思路,逐渐形成了白沙、太安、鲁甸、石头等山区、半山区乡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重点发展山羊、绵羊及黄牛等草食家畜;巨甸、石鼓、黄山、拉市、九河、龙蟠、黎明、大具的坝区及金沙江河谷地区乡镇则重点发展生猪养殖;根据养殖户的养殖基础、经济条件及养殖意愿适度发展野猪、野鸡、野鸭等特种养殖的合理局面。
畜牧产业化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品牌化经营的路子。积极推行以公司带动专业合作社,以品牌创建市场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已注册从事畜牧养殖的企业26个,组建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29个,兴建标准化万头以上猪场2个,规模养殖户达332户。引导畜牧产品精深加工成羊毛被、生态奶制品、酥油、牦牛肉干等,其中“仔一”、“福兴”两个生鲜肉品牌已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并在多个集市和“沃尔玛”等超市设立了12个专卖店。畜牧产业品牌化效益逐渐显现,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玉龙县畜牧业虽说是一个传统产业,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仍然很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起点低,发展的基础大多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者是属于挣点日常生活开销的副业经济,“家家养猪,户户有牛”的局面依然存在。二是底子薄,社会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群众投入从事畜牧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有限,“小而散,杂而全”的畜牧业传统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2.2 组织化、规模化及标准化程度低下
近年来,畜牧及相关部门虽然积极引导组建专业畜牧养殖合作社,迄今为止组建了29个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达1615户,但综合全县5万多农户考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组织化程度还相当低下。通过认真实施“六个一”工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等注册从事畜牧养殖企业26个,兴建标准化万头以上猪场2个,规模养殖户达332户,但比较云南省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县市,我县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仍然较低。
良种繁育普及推广是畜牧产业发展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科研、繁育及推广经费,优良品种大多依靠县外调运,不仅增加了推广成本,还存在着动物防疫安全隐患。
近年来,虽然认真落实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快速反应、高效运转;预防为主、群防群控”的防控方针,超前谋划,责任落实,精心组织,措施扎实,确保县域内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各种畜禽疫病死亡率均在控制指标内,为玉龙县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动物疫病防控难度逐年加大,加上我县动物防疫装备落后,村级防疫员待遇还很低,基础设施总体还薄弱,动物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畜产品安全监管的装备、手段落后,依然缺乏证据收集、样品采集、检疫检验、应急处置的先进设备和科学手段。
要健全和完善畜牧基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努力实现畜禽品种优良化、养殖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质量安全化、防疫体系网络化,确保我县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严格按照中共玉龙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草场建设力度,推动畜牧业发展。全面提高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水平,力争国家级生猪养殖大县”的目标。必须坚持立足优势,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载体,以品牌化经营为方向,以建设生猪养殖大县为目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战略。
3.1 突出县域特色,坚持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坚持“内扶外引”的原则,切实做好龙头企业扶持、引进组建工作,特别要注重引进大型畜牧企业来玉龙投资办厂。一是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比如对涉畜牧业企业给予土地、水电、产业扶持等政策优惠;二是项目倾斜支持;三是广开招商引资渠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产业化发展采取龙头企业带基地,专业合作社带农户,提倡规模化、专业化、合作化养殖,推进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现代畜牧业体系进程。在巩固已取得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规模养殖场(户)的牵引带动下提高全县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充分利用我县生猪养殖的资源优势,继续巩固提升生猪产业的主导地位。生猪养殖抓好安全,抓牢品质,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打造菊苣生猪品牌,二是开发绿色食品。
1)自然资源优势:生猪产业经过长期培育,已成为我县畜牧业的主导产业。生猪业产值在畜牧业总产值里已占很大的比重,产业主导地位相当突出,已建立铭记高、东盛两个万头猪场,已培育建设128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培育了“仔一”、“福兴”等品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已初见端倪。
2)科技优势:2006年玉龙县畜牧兽医局通过丽江钰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普纳菊苣,在具有代表性的玉龙县拉市乡进行示范种养殖。普纳菊苣体现出产草量高,可年产鲜草10吨/亩;饲喂生猪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可替代20%的精粮等特点。“菊苣猪”肉质鲜美,生态环保,曾在丽江寨后、金甲等市场建立了专卖店,成品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的好评。该示范项目因可有效缓解人畜争粮矛盾,将生猪养殖的“粮-饲-经”三元结构转变为“饲-经”二元结构。现在,普纳菊苣仍然是我县主要推广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种植区域覆盖16个乡(镇)。
实践证明,在玉龙县大力发展普纳菊苣进行生猪养殖符合县域实际,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化生猪养殖的好路子。所以,生猪养殖还需牢牢抓住“无公害—绿色环保—节粮型—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这条主线,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优质、高效、生态”的普纳菊苣生猪养殖品牌。依托我县得天独厚的生猪养殖自然资源,通过引导“强强联手、共享品牌、合作养殖”等模式,主打无公害、绿色环保的生猪养殖品牌,切实提升我县生猪的竞争力,努力打造可与“宣威火腿、三川火腿”相媲美的优质生猪及其产品品牌。切实把我县培育成生猪养殖强县、生猪输出大县。
3.3 充分利用草山草场资源,发展肉牛为主的草食畜养殖,打造肉牛产业强县
全县177.09万亩的可利用草原已经承包到户,建立起了“草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的草原保护机制,完成22.94万亩的草原禁牧封育及154.15万亩的草原实现草畜平衡。并认真实施了上级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石漠化治理种草项目、退耕还林后续工程畜牧业项目、草原生态保护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项目等涉草地和畜牧业发展项目可大力发展黄牛及山绵羊养殖。
1)黄牛养殖。黄牛养殖,一是加大品种改良和科技推广力度,二是结合项目搞好肉牛规模养殖场等基地建设。努力建设好云南省年存栏肉牛达10万头以上的肉牛产业十强县。依托白沙冻精改良站辐射周边乡镇,大力推广“肉、乳、役”三用型西门达尔牛,提倡农田种草、草地改良、圈养补饲;边远乡镇的黄牛适宜区域,则选用白沙高代西门达尔杂交牛作为父本进行品种改良,同时通过推广养殖科技提高黄牛养殖生产力,促进草畜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引驻南口工业园区,还需再通过招商引资在交通方便、草场丰富的区域引进1~2个企业,创办黄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走“公司+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的发展路子,扎实推进肉牛产业强县建设。
2)牦牛养殖。在玉龙山、老君山等牦牛适宜区扶持特色牦牛养殖,引导牦牛产品走精深加工之路,加大产品附加值。
3)山绵羊养殖。山绵羊养殖因地制宜,在玉龙山、老君山及太安等高寒山区大力推广“卡奴”等优质半细毛羊;在金沙江河谷地区大力推广“云岭”、“乐至”及“奴比亚”等黑山羊品种。通过农田种草、草原改良及半圈养补饲等提高山绵羊品质。坚持羊毛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羊毛被”品牌,并通过招商引资在交通方便、草场丰富的区域引进1~2个企业,注重品牌培育,加大养殖基地建设力度。
3.4 适度发展特色养殖,抓牢畜牧兽医常规工作
在保护发展好“高山生态鸡”、“野猪林”等现有特色品牌的同时,支持适度发展鸵鸟、梅花鹿、野鸭、野鸡、野猪、鸽子等特色养殖。继续积极做好项目贮备、申报工作。按照项目进笼子,资金进盘子,项目带资金的理念,结合玉龙县畜牧业发展实际,积极调查研究、贮备、编制、申报项目。抓牢动物防疫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动物防疫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方针。认真开展由政府统一组织,以乡镇为单位,村委会为基础的“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动物防疫工作新机制,为玉龙县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进一步加强兽医卫生监管和动物食品安全的监察力度,规范全县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营行为,加大养殖场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严防“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法添加剂的使用,努力保障全县肉食品安全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