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繁殖和饲养

2014-04-02 02:55:48伊崇岩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4年1期
关键词:林蛙变态蝌蚪

伊崇岩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畜牧兽医局 155100)

1 蛙种选择

种蛙应体健、动作灵敏、无畸形、无外伤,具有纯正东北林蛙性状,蛙龄为2~4年。雄性体重15~25 g,雌性体重为25~45 g。

可选择野外自然生产的蛙卵用于养殖。应选择卵粒呈深黑色,卵粒分布均匀,卵胶膜清晰透明的健康受精卵。运输的容器宜为塑料桶、铁桶或不透水的口袋。蛙卵运输和贮存温度宜为0~10 ℃,贮存时间不宜超过40 h,水和蛙卵的比例为1∶1。

2 蛙卵孵化

3日内所产的卵可投放于同一孵化池中进行孵化,使孵化出的蝌蚪大小整齐,便于饲养管理。

产卵时环境温度宜为7~15 ℃,20~25对/m2种蛙,雌雄比例为1∶1。

孵化水温宜为5~20 ℃,水体pH值5.5~7.5。蛙卵孵化期间应采取防冻、防晒、防天敌等相应的措施。

3 蝌蚪饲养管理

活水饲养池每立方米可饲养变态前期的蝌蚪500~600尾,死水饲养池饲养变态前期的蝌蚪200~300尾。

蝌蚪饲养期应保持蝌蚪池内的水质透明度为30~50 cm,水体溶氧5 mL/L以上,水温15~25 ℃,最佳温度为15~20 ℃。

饲料应营养全面,无霉变。可根据不同时期蝌蚪生长发育需要调整动、植物性饲料的比例。也可使用蝌蚪专用颗粒饲料。

蝌蚪变态前,平均体长应达到5~8 cm,平均体重达1.4~2.0 g,大小均匀,活力旺盛。

4 变态蛙饲养管理

当蝌蚪腹部收缩,肘突出现时,即进入变态期。应及时将变态期蝌蚪移至变态池,变态池周围应铺放厚5 cm以上枯枝落叶,以利于幼蛙隐蔽、捕食和保持皮肤湿润。

变态期蝌蚪向变态池转移时,应在气温凉爽时进行。为防止蝌蚪受伤,捕捞出的蝌蚪应立即放入铁桶或塑料桶,蝌蚪与水的比例宜为1∶2。运送蝌蚪的时间越短越好,场内运输最长时间不应超过60 min,外运时则必须用塑料袋密封充氧后运输。

变态池应采取加水、遮阳等适当的管理措施,水温宜控制在15~25 ℃。变态期蝌蚪不需饲喂。

变态后的幼蛙体格应健壮、跳跃及捕食能力强,体重0.5~1.0 g,否则应淘汰。变态幼蛙的适宜养殖密度为5 000~10 000只/亩。

变态幼蛙的开口食应投喂2~3龄的黄粉虫或2龄的蝇蛆,或蛙场设黑光灯招引昆虫。应重视对幼蛙的人工补饲,以增强幼蛙体质,提高成活率。

变态幼蛙上山后,为了防止逃逸,可在蛙场边界的山脊上用宽30~50 cm,厚0.3~0.8 mm的塑料薄膜或纱网设一道防逃趟子,趟子设内檐,防止林蛙攀爬。应定期检查防逃趟子,及时修补破损,防止林蛙逃逸。

5 生殖休眠雌蛙的管理

雌蛙产卵后进入生殖休眠。应在产卵场周边铺放10 cm厚且松软的腐殖土或枯枝落叶作为林蛙休眠场,不定时喷洒雾状水,保持休眠场的湿度为75%~85%。加强休眠场防鼠,保护休眠林蛙。

当最低气温下降到10 ℃时开始捕获,捕获时间可持续到河水结冰。在林蛙捕获前期应在陆地拦截和河道袖网捕捉,在捕获后期林蛙入水后,应将水库水排干捕捉或人工翻河捕捉。对水面大的水库和河流用地笼进行捕捉。把捕捉到的林蛙按大小、雌雄等级分选,注意留选种蛙。种蛙和商品蛙应采用网袋、网箱等方法贮存。

林蛙越冬可利用河流中冻不到底的深水湾,也可修建专门的越冬池,水深应不少于2 m,pH值在5.5~7.5,且有流水经过。越冬林蛙密度应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5 kg以下。

越冬池水源不足,且越冬蛙密度较大时,可在越冬池结冰5~8 cm厚时,每间隔2 m打一冰眼,立1根直径大于10 cm的木桩,在冰下紧贴水面处用木杆将相邻的两根木桩连在一起,防止越冬池水位下降时冰层随水位坍塌。这样,水位下降时,冰水分离,形成空气层,可使林蛙安全越冬。

越冬池缺水时,应经常打冰眼检查林蛙越冬状况,溶氧应大于4 mg/L,发现池内缺氧时应用增氧剂增氧。冬季应及时清除越冬池冰面积雪,通过增加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水中氧气含量。

有流水的越冬池,进出水管口直径宜为3~10 cm,自然流淌,温度1~4 ℃,林蛙密度以15~20 kg/m2为宜。

6 疾病预防

每年用生石灰消毒饲养池,然后放入清水清洗饲养池,1周后再放入蛙卵或蝌蝌。

发生疫病时,应立即隔离患病蝌蚪,并封锁患病养殖池,防止疾病蔓延。

加强蝌蚪饲养管理,培育健壮蝌蚪,提高其抗病能力。

猜你喜欢
林蛙变态蝌蚪
海里的巨头蝌蚪
“八珍”哈士蟆传记
妇女(2021年12期)2021-12-25 01:45:30
棘胸蛙养殖技术(四)——变态期饲养管理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3:18
大纹白蝶如何变态
从蝌蚪到青蛙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
变态混凝土
林蛙油逆转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基于线粒体Cyt b和COI基因的中国林蛙系统发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