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永生的领袖做蜡像

2014-04-01 08:07杨猛王乐
博客天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蜡像馆蜡像文龙

杨猛+王乐

2010年6月的一天清晨,一个23人组成的旅行团乘火车从丹东出发,去朝鲜观光。团员以中国中老年人居多,还有3名西方人。中国人是朝鲜游的最大群体。

一个炎热的中午,旅游大巴开到距平壤东北170公里的妙香山国际友谊馆。馆内恒温20℃,湿度50%,陈设178个国家赠送给朝鲜领导人的22万件礼物。其中中国赠送的瓷器、挂毯、字画、象征远大前程的帆船,占据了很大空间,显示出中朝两国的特殊关系。梳着齐耳短发的朝方女导游说:“参观完中国同志赠送的礼品,需要至少8个小时。”

接下来,她让众人系好衣服上所有的扣子,保持安静,去拜谒金日成蜡像,“蜡像也是你们中国赠送的”。

一名穿着素色民族长裙的女士,推开镶嵌着金黄色铜饰的巨大木门,里面散射出火山喷发特有的光芒。大厅中央,金日成蜡像置身精心设计的暖色光束中。蜡像的背景是彩色山水画,脚下是鲜艳的金达莱花。

这是金日成晚年的标准形象:身材魁梧,三件套西装,胸腹微微前挺,两手背在身后,笑容满面,黑白相间的头发梳向脑后,金丝眼镜,甚至脸颊上的暗斑都隐约可见,宛若重生。

导游带领中国人向领袖行礼:“向我们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鞠躬。”只是一鞠躬。事后她解释,对待亡人才是三鞠躬,而朝鲜人民认为金日成主席永生。

在社会主义朝鲜,制作这些伟大领袖蜡像的,则是数位中国人。

章默雷身材魁梧,络腮胡须,声音洪亮,名片印着“中国伟人蜡像馆馆长”。金日成蜡像就是他领导的团队制作的。“不光金日成蜡像,金正日蜡像,以及金正日的母亲金正淑蜡像,也是我们制作并送给朝鲜的。”2014年春节,站在北京建国门的办公室,他回忆与朝鲜近20年的交往。

起初,章默雷努力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记录1949年后的中国,他认为蜡像是最合适的艺术形式,可以让伟人穿越时空来到今天。1993年他们获准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建立一个伟人蜡像馆,制作了10尊蜡像,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

尔宝瑞是伟人蜡像馆的首席蜡像师,退休前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具有娴熟的写实功底。他说“杜莎夫人蜡像馆也不能刻画好人的毛孔”,而他可以用蜡制造人体的肌理效果,刻画毛细血管的微凸,用毛笔渲染出肤色变化甚至老年斑。他称之为“超级写实艺术”。

章默雷认为中国伟人蜡像馆的出现,有效抵御了以杜莎夫人蜡像馆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侵略。“杜莎夫人蜡像特别无视中国的文化,做的中国领导人蜡像根本不像,就是丑化我们中国人,而伟人蜡像馆是讲政治的。”

蜡像馆从建成到开馆,历经了6年的高层审批,获准在1999年开展。他感叹,“蜡像馆每增加一个人,都需要经过高层审批。为了政治,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

和朝鲜人的合作始于1994年,伟人蜡像馆预展期间,朝鲜前驻华大使朱昌俊参观时对章默雷讲:朝鲜人民也十分想念领袖。如果我们有金日成同志的蜡像就好了。章默雷答应帮忙,写了一封申请赠送蜡像的信件,托朱大使转交给金正日,“金正日说很高兴,感谢”。

章默雷认为接着做西方领袖蜡像不妥,而中朝具有亲密关系,朝鲜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很快中国方面也批示同意。

蜡像泥稿由曾为十大元帅塑像的程允贤完成,尔宝瑞负责翻制蜡像。这就是后来摆放在妙香山友谊馆的金日成蜡像。

金日成在朝鲜至高无上,是永远的主席,朝鲜方面要求蜡像一定要高大。中国艺术家则认为,蜡像和真人比例相当,才会感觉逼真(据史料记载,金日成身高约173cm),章默雷希望蜡像做到1.8米,朝鲜方面不同意,中方认为最高做到1.85米,朝方要求再高,最后做到1.89米。

程允贤早些年去世。坐在天津一家餐厅,尔宝瑞回忆说,他翻制蜡像时发现初稿有些细节需完善,但是被告知程允贤的泥稿得到了当时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批准,不允许任何改动。

1996年,金日成逝世2周年时,蜡像由专列送往朝鲜,章默雷随行,程允贤和尔宝瑞也受邀访问平壤。专列进入朝鲜后每站必停,地方领导人都要上车来为蜡像献花圈和鞠躬。迎接和参观的上千名朝鲜党政军干部在蜡像前激动得无法自已,“哭声像大海一样”,章默雷说,“我们也跟着哭,你不哭也不行。我们真的是感动,因为我们的作品让这么多人感动”。

朝鲜慷慨褒奖了中国艺术家的付出。尔宝瑞称,当时一位朝鲜领导人赠给每人一块在瑞士定制的劳力士金表,表盘上嵌着金日成头像。一块价值约50万元人民币,据说朝鲜只做了100块,还赠送每人一套日本音响和瓷器。

金日成蜡像的成功鼓舞了章默雷。在平壤,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劳动党一名高级干部走到蜡像前,对章默雷说:如果母亲的蜡像和将军的蜡像在一起就好了。干部说的母亲,指的是金正日之母金正淑。

2011年,章默雷写信给金正日,希望按照东方的家庭观,在2012年金日成诞辰百年时为金正淑及金正日各制作一尊蜡像,“假若给三个将军制作的蜡像陈列在一起,一定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他在信中写道。

不久朝鲜大使向章默雷转达了金正日的指示,最高领导人首先表示感谢,“很高兴你们的提议,但是不要做我的像,请把母亲的像做好吧”。他显示了对长辈东方式的尊敬,“我不能跟将军(金日成)比,将军出现的场合,我是不宜出现的”。

接手金正淑蜡像任务的是贾文龙,一个更年轻的蜡像师。尔宝瑞的蜡像追求写实的极致,纤毫毕现。贾文龙当时面临的困难则是,金正淑去世较早,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图像资料,他能见到的只是朝方提供的宣传图片,都经过了修版和美化。

朝鲜重视这次创作。2011年春天,两名朝鲜专家携着相关资料来到宋庄,协助贾文龙制作,同时对金正淑的形象把关。朝鲜提供的方案是把金正淑塑造成一名抗日女将领。

朝鲜客人加上翻译三人住在不远的生态园宾馆。早上9点准时出现在工作室,一起工作到中午。朝鲜人回宾馆吃中饭小睡,一般下午会通过翻译带来修改意见,让贾文龙继续修改。每天如此,前后待了7个多月。endprint

朝鲜人的纪律性和组织观念让贾文龙印象深刻。蜡像衣服的长短也需要反复讨论、请示。甚至一道衣褶的走向,都需要不厌其烦去请示修改。这座蜡像的工作量是普通蜡像的数倍。贾文龙说,“我欣赏这种严谨。过去我们制作毛主席像也是这么严谨,现在已经没人这么做了。”

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朝鲜艺术家身上得到了自觉的体现。朝鲜人从来不谈论政治,贾文龙保持着这种默契。只是在7个月的合作结束时,他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希望互留电话保持联络,老艺术家婉拒了,他们未经许可不能把电话告诉外国人,只是说,可以写信。贾文龙至今对他们的个人生活一无所知。

最终,金正淑蜡像的形象是短发、军服、马靴、腰别手枪、左手无名指上戴一枚金戒。衣料是贾文龙定做的,手枪是在潘家园买的道具。金正淑蜡像最终摆放在金达莱花盛开的背景中,看上去和金日成蜡像形成了呼应。

金正日给予蜡像极高评价。在他执政期间,金正淑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中国人的工作锦上添花。2011年12月16日金正淑蜡像在北京举行交接仪式,17日金正日突然病逝。几天后,新领导人金正恩冒着风雪扶灵的画面传遍世界。

章默雷不久接到了来自朝鲜的第三张订单,为刚去世的金正日制作一尊蜡像。

蜡像制作过程中,朝方先后来了7个代表团,送来上百张照片。蜡像的皮鞋、眼镜、全套服装,都是朝方提供,甚至内衣也要给蜡像穿,不允许对领袖丝毫不敬。衣服由金正日生前的裁缝亲手制作,前后改了4次。外套是金正日常穿的浅色防寒服,里面是灰绿色军装夹克。

章默雷对衣服的做工质地赞不绝口,“太棒了。棒到什么程度?光衣服就是一件艺术品。比方说,所有衬里的针脚都是对称的,左边18针,右边也是18针。料子都是高级的,我当时就猜,料子不是意大利就是法国货。”他专门问了朝方,被告知料子果然来自意大利。

中国蜡像师尽量做出让朝鲜人民和领导人满意的蜡像,在细节上做了充分考虑,比如蜡像的毛发忌讳用动物毛发,全部选用人的毛发,多使用环保材料。

“其实民间认为,伟人像某种意义就是神像,需要敬畏。”贾文龙说。

2013年7月27日,朝鲜庆祝“抗美胜利60周年纪念日”,金正日蜡像在妙香山国际友谊馆举行揭幕仪式。章默雷致辞说:“几位朝鲜朋友认真地告诉我,他们不认为这是一尊艺术品。这就是领袖,这就是领袖的化身。我觉得这是他们最真实的表述,也是我们创作的动力。”

贾文龙对朝方迎接蜡像回国的声势记忆犹新。朝方要求蜡像不能平着放,必须站立运输,以示尊重。派遣来的工作人员着黑西装,白手套,避免用手触碰领袖,为保护运输安全,工作室外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用特制的铝合金箱装车,车队护送。一个细节是,运送蜡像的朝方火车,甚至提前试运行了一个来回。

章默雷回忆,接蜡像回国的代表团成员,表现出对金正日的敬畏,多数时候,都与蜡像保持着约1.5米的距离。

章默雷在深圳成立了一个代理朝鲜画家的机构,把急于为祖国创汇的平壤精英画家介绍给新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那段友谊的象征,伟人蜡像馆送给朝鲜的三尊蜡像,并没放在一起,而是陈列在友谊馆不同的空间,仍然继续接受朝鲜人民和世界来客的拜谒。endprint

猜你喜欢
蜡像馆蜡像文龙
郭文龙
夜游蜡像馆
渣男蜡像馆
More than the largest small commodity market of China
远行
胜利就在明天
好的设计应该是有气氛、有故事感的——专访天比高空间设计谢文龙
人体可笑堂
蜡 像
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