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我以为只有我睡不着觉,原来晶晶姑娘你也睡不着啊。”《大话西游》一开始,至尊宝就告诉大家失眠是痛苦的。
睡不着的痛苦,唯有亲身经历才能体味,躺在床上,像烙饼似的,翻来覆去就是没法入睡,好不容易睡着,稍有动静就醒了,只能望着天花板发呆,或看着窗外一点点由黑变白……生活的巨大压力、霓虹灯和噪音的剥蚀,导致现代人逐渐丧失睡眠。不妨看看古人如何安心睡眠,学着痛快地睡一个好觉。
一觉醒来至天明
人生分醒和睡,醒要分清是否,睡要安宁踏实,如此才圆满。惬意的睡眠,放哪个时代都是一件美事。明朝冯梦龙《古今笑史》中“睡丞记”讲了一个睡觉的故事:华亭丞拜访一位乡绅,在客厅椅座上等候主人,竟睡着了。主人出来见客人睡着,陪客人对坐,也睡着了。客人醒来见主人正睡,又继续睡;主人醒来见客人还在睡,也闭目再睡。天黑客醒,主人还在睡觉,客人悄悄离去。
整个过程犹如一幕哑剧,宾主始终没有照面。想象一下,古香古色的院子,阳光暖洋洋地洒进来,照在椅脚,主客对瞌,直至天色渐渐昏暗。陆游听闻此事后赋诗一首“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十分惬意。
古人睡觉总是让今人羡慕。黄帝昼寝,梦游华胥国——睡梦中学得治国之道;诸葛亮睡足醒来,伸着懒腰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睡得相当知足;陶渊明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睡成上古人物。最厉害的还是白居易,人家“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懒觉睡到太阳晒屁股,身上病痛一概没了,贪睡的朋友大可用此话抵挡催起床的人,赖给白居易好了。
唐宋传奇人物陈抟更是睡到了巅峰,一睡数年,所谓“昏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无年”,结果睡中得道成仙,成为睡仙。不知道睡眠不足的上班族看到这个消息,是怎样的向往?
曲肱而枕之
孔子曰:“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睡眠之法,自古就有研究。“睡仙”陈抟,他的希夷睡诀,原本不过三十二字,传至后世,衍生出各种功法,成为繁复的侠门“睡仙功”,难以看懂,不妨买一本回去,就算看不懂,看晕了也可帮助入睡。
古人睡眠之法甚为讲究,首先,睡前不可吃太饱。《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民谚也说:“睡前少吃一口,舒坦一宿”。睡的方位也是有讲究的。《礼记.玉藻》要求“恒东首”,一年四季头朝东睡,因为日出东方,这样对人体有益,且能很快入眠。但是《保生心鉴》则提出: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睡觉姿势也影响睡眠。《希夷睡诀》提倡:右侧卧,则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左侧卧,与前相悖。佛门则提倡右侧卧,说这叫“吉祥睡”,其实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心脏在左侧,左侧睡会压迫到心脏,影响睡眠质量。
现在睡不着流行数羊,这是西方传过来的方法,因为在英文里,睡觉和羊的读音相近,有网友总结,咱们应该数水饺,因为睡觉和水饺音相近,但副作用是会越数越饿,其实,古代也流行数数,只不过是数呼吸。清初养生家曹庭栋总结的睡眠“操、纵二法”。“操”是“贯想头顶”,而后“默树鼻息”,然后“返观丹田”,就是默数鼻子呼吸次数,让大脑疲惫,反复多次,数累了就睡着了。“纵”则相反,“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即放任思绪,让它乱飘,想累了也能渐渐睡着。这两种,无论哪种,都不能着急,最要紧是心静。
赋诗借利器
虽然古人生活压力相对今人甚小,但失眠也不是没有。尤其那些满腹诗书的文人,一旦不得志,或者天气不好,就无法安睡,而那些好诗词便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诞生。譬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反过来看,写诗不失为治疗失眠的好办法,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不过,写诗的台阶太高,对于大多数古人来说,睡前用暖暖的热水泡一下脚,睡意自然就来了。就算大军压境,就算家中无粮,睡觉也是头等大事,先睡醒再说。
睡觉最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林妹妹了。她曾说过,一年中只好睡十夜满足的觉。难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睡一个香甜的觉都成了奢望。林妹妹的失眠与她伤春悲秋的性子不无关系。医学经典《难经》记载:“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只要“神、魂、魄、意、志”老老实实待在五脏中,人就会酣然入梦,反之就会失眠。林妹妹如此悲戚,怎么会不失眠!
其实,在古代是有安眠药的。《本草纲目》记载一味中药刺五加,“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可养血安神,对习惯失眠有显著疗效,李时珍叹曰“宁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还有“龙骨、文蛤,真珠,合知母服”,也可治“烦躁,不眠。”
最会利用失眠的无疑是孔子,他曾经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就是说,反正都睡不着,还不如来学点东西,别瞎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