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2014-04-01 20:42李清海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特色

李清海

(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没有像马克思经典作家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而是在经济和社会相对比较落后的俄国、中国取得成功。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的出现既保留着艰巨的经济发展任务,又承受着来自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极力打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实际经验,更多的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社会主义经济设想的内容,再现当时苏联的效应,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形成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这种经济运行体制日益僵化,进而造成了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危机。总结这一阶段的经济体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表面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搞计划经济,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却违背了社会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核心内容。

历史的紧要关头,我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的推进改革开放。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更加准确的把握了我国基本国情。明确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清晰的认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更加准确的认识了我国目前社会主要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位。因此,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现行生产力发展,是我国推进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依据的要求。我国推进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科学选择。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克服阻力中前行

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改革,不仅涉及人们的经济行为、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剧烈震荡。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是在解放思想,坚持体制改革,克服阻力中而实现的。

在思想观念方面,长期以来,人们还习惯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社会联系起来,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联系起来,认为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决定社会形态变化和状态的因素是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中最根本的东西是生产所有制形式。计划与市场是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它正如邓小平说的,市场经济不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在1990年12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和1991年初同上海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马克斯恩格斯著作中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是从目的与规律的统一中研究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人类解放,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1]。由此也从侧面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不具有社会本质属性。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争论,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扫清了思想障碍。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仅是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化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进程中遇到的阻力、管理问题很突出。首先是作为经济主体,在经营行为中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在改革的初期,一些国有经济缺乏进军市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企业经营的困难,有些企业逐步失去了活力,走向了破产,由此,又进一步造成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给改革的推进增加了压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再加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及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改革不断深入,尽管在改革中遇到了困难和阻力,我国经济在三十年来改革中,仍然保持了10%的年增长速度,这一方面说明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社会管理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政府与经济主体的关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如何处理表现为政府调控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问题上,政府揽权,制约了经济主体的活力,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维护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导向,在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在一定制度下,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和产能过剩,也影响着市场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还要继续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一个探索、改进和克服困难中前行的。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总体思路上,第一句话强调的就是,紧紧围绕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贯彻《决定》的要求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内容,是总结我国二十多年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定位。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二十几年来实践,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但仍旧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决定》明确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到“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同时,《决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融为一体的。它既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组成部分,也是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的,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2]。建立完善、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决定》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根本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我们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更加明确了我们推进社会经济改革,不是把社会引向资本主义,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是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宗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

回顾我国二十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从确立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改革的目标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突破都是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和探索的结果。实践没有止境,探索没有止境,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我们就一定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完善,由此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1]冯良勤.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本质[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2]邓红,左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70-74.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中医的特色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完美的特色党建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