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玲玲,张晨霞,竺雪红,李晓燕
(奉化市人民医院,浙江奉化 315500)
根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一种基于团体的、系统的、回顾性的不良事件分析方法,找出系统和流程中的风险和缺点并加以改善流程、事前防范,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1],找出并改正不良事件的系统组织原因,预防同类事件发生,改变了传统管理方法只解决单一事件的缺点。临床患者用药过程中涉及医生开具医嘱、药房发药、护士执行医嘱等多个环节,如果因医生或药剂科的医疗缺陷在先,导致的护理差错在后[2],称为医护技耦合性差错。医护耦合性差错在我国的医疗机构中客观存在,约占各类差错、事故总数6%~29%[3]。为减少医护技耦合性给药错误的发生率,笔者对16起医护技耦合性给药错误应用RCA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012年7月至12月本院发生医护技耦合性给药错误16起,其中医护耦合性给药错误7起、护技耦合性给药错误5起、医护技给药错误4起。患者损伤结局0级2起,Ⅰ级 11起,Ⅱ级2起,Ⅲ级1起。
2.1 成立RCA小组 小组成员由护理部主任、医务科副科长、药剂科主任、门诊部护士长及老年科护士长5人组成。护理部主任为组长,各成员均接受RCA知识培训。
2.2 风险程度矩阵评估(SAC)及系统问题评估(IDT) 对每起医护技耦合性给药错误先进行SAC及IDT,作为案例是否需要RCA的判定理由。本组SAC评估落在3级15起,2级1起;IDT评估后属系统问题9起,系统问题与个体问题并存7起。
2.3 资料收集 对16起给药错误中当班医生、药剂师、护士、护士长、科主任或家属、患者进行访谈;实地查看记录内容、制度、流程等。
2.4 近端原因分析 从人员、工作、设备、教育、环境等因素中提出近端原因。
2.4.1 医生因素 本组4起由于医生开具医嘱后没有经上级医生核对确认引起;2起由于医生未全面掌握患者入院前服药情况及过敏史引起;1起由于医生下达口头医嘱不规范引起,如为医嘱地高辛0.25#、qd、po,护士按照习惯处理为地高辛0.25 g口服。
2.4.2 药剂师因素 本组5起由于核对不规范导致发放的药物名称、剂量、服药方法错误;2起对不正确医嘱未纠正;2起由于对药物质量控制不达标引起。
2.4.3 护士因素 护士是用药的直接责任人,本组11起给药错误当班护士工龄为1~3年,护士对医生的错误医嘱、药剂师发放错误药物的识别能力不强,对高危药物、专科药物、抢救药物知识掌握不全面;1起给药错误当班医生、护士均未了解患者自备口服药地高辛片,在患者心率48次/min时,仍给予服用地高辛片;对医嘱核对、患者身份核对及口头医嘱执行不规范。
2.4.4 沟通因素 对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等医护之间没有双方确认;药剂师与医护之间对新药、特殊用药、不同剂型药物及相似药名药物没有进行相互的交流、学习。
2.4.5 工作任务因素 本组中7起给药错误发生在节假日,因节假日排班护士人员比工作日少1~2人,住院床位数节假日与工作日一致,门诊患者节假日与工作日相比,增加10.75%(排除春节3 d),节假日护士工作任务加重。
2.5 确定根本原因 采用“5Why”方式找出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为:医疗组医嘱核对流程欠完善;口头医嘱制度可操作性不够;中药房发药核对流程不规范;医院没有住院患者自备药管理制度;对医务人员药物、各项制度的强化培训不够;医务人员之间沟通渠道不通畅;对减少医生开具医嘱、执行医嘱人员核对药物、发药时的干扰,医院没有相关制度;节假日没有做到同质化排班,双休日、节假日医务人员减少; 给药错误上报制度落实监督不够,存在漏报现象;信息化支持不全面。
2.6 改善要求及执行改善措施
2.6.1 完善医嘱及给药相关制度 用药过程医生新开医嘱,上级医生核对后需电脑确认,上级医生新开医嘱由同一医疗组医生核对确认;规范口头医嘱制度,规定医生只可在紧急抢救、无菌操作下达口头医嘱,紧急抢救时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复述1遍,医生确认后执行,医生无菌操作时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复述1遍并记录,医生确认后执行;中药房发药的信息化流程中在药物标签上显示发药者、核对者工号;制定住院患者自备药管理制度,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入院前用药情况,告知患者停用所有自备药物,由医生开具医嘱后,护士每餐发送;建立自给药(外涂药、滴鼻药及滴眼药等)登记表,每次使用由护士确认并签名。
2.6.2 加强培训和考核 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给药错误发生率较高[3,4]。在护理部制定的院科二级低年资规范化培训计划中,加入药理学、新药、特殊药物、高危药物、抢救药物知识,用药、退药制度,风险规避,评判能力等内容,采取统一面授、网上授课、晨会讲解、科务会学习等形式,由科室、护理部双重考核,成绩排名公布。
2.6.3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沟通不良已成为医院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5]。在“无惩罚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医护技之间的“沟通记录本”,病房医生、病房护士、病区药房、门诊药房、门急诊护士各有1本用药沟通记录本,登记内容为医护技发现并杜绝的给药错误;RCA小组每月统计,并与相关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及当班医生、药剂师、护士一起讨论、协调,作为安全隐患逐条分析;药剂科每月派专人到用药科室对临床医生、护士进行访谈并查检药物管理情况;建立药剂科与临床科室有效沟通制度,对新药、特殊药物及剂型不同、药名相似、包装相似等药物及时交流;良好的医护沟通还强调医生在开立医嘱和处方时,避免使用缩略词和易混淆的词,以免造成歧义导致医护技给药错误[6]。
2.6.4 减少干扰因素 科主任、护士长在医生开医嘱及护士处理医嘱、核对、给药等期间尽量不布置工作;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安排时间集中、及时完成,减少频繁的干扰;工作中断时做好记号;医护人员重要的个人原因,及时告知科室管理者,予适当安排。
2.6.5 工作任务分配做到同质化 科主任、护士长科学排班,避免节假日、双休日工作人员减少现象;医院加大力度招收医护人员,以逐渐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2.6.6 完善开发信息化平台 计算机医嘱录入系统增设药物配伍禁忌栏、药物超量提示、高危药物提示、溶媒选择等内容,及时发布新药说明书电子版,为在确定医嘱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7];完善过敏药物处理流程,新开医嘱前,医嘱录入系统均有提示“该患者是否有过敏药物及皮试阳性药物”,如已输入过敏药物及皮试阳性药物,不能再输入相关药物,杜绝了再次应用相关过敏药物的错误,发挥计算机的屏障作用。
2.6.7 加强对给药错误上报制度的监测 虽然实施无惩罚不良事件上报原则,仍有科主任、护士长不愿意暴露科室弱点,管理者加强对科室医生、护士的访谈力度,实时了解各科室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发现漏报、隐瞒不报予院内网通报,对不良事件上报完善的科室予奖励,作为硬性条款列入考核方案,推进无惩罚原则的实施[8]。
应用RCA分析医护技耦合性给药错误,是提高医疗安全的有效保证。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由“人不应该出错”转变为“人容易出错”“过错在系统”,找出潜在的不良流程设计、不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有缺陷的计算机系统、不完整的培训考核体系等系统因素,加强对系统改进、流程优化、团队协调、部门沟通。在多部门参与配合下,通过制订各部门标准作业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安全有效的工作环境、推出高效全面的教育计划等整改策略,将人为的错误降至最低。2013年1月至6月,医护技耦合性给药错误上报7起,将再次应用RCA追溯系统的失误,使给药不良事件管理持续改进,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文娴,崔妙玲,应燕萍.构建医院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42-1144.
[2] 王浣沙.医护耦合性差错及防范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27.
[3] 王浣沙.医护耦合性差错的研究与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837-3842.
[4] Sheu SJ,Wei IL,Chen CH,et al.Using snowball sampling method with nurses to understand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errors[J]. J Cline Uurs,2009,18(4):559-569.
[5] 应向华,陈英耀,陈洁,等.医院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范畴 [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4):3-5.
[6] Turkoski BB.Improving patient safely by improving medication communication[J].Orthop Nurs,2009,28(3): 150-152.
[7] 诸葛英,吴丽仙,吕丽华.信息平台在提高护士识别不合理医嘱能力中的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2,11(8):784-785.
[8] 徐春,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09,8(6):5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