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活力迸发 引领农业生产模式转型

2014-04-01 06:00荆州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曾德才
湖北农机化 2014年5期
关键词:专合跨区机手

荆州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曾德才

荆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活力迸发 引领农业生产模式转型

荆州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曾德才

谁也没想到,荆州市农机专合组织发展如此之快,短短几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39家。经摸底,注册资金规模已达3.8亿元,入社社员10 258名,资产4.96亿元,拥有各类大中型农机1.64万台,服务农户20万户,服务面积1586万亩(1hm2=15亩),流转土地面积13.5万亩,年服务收入5.1亿元,纯收入2.24亿元,社员人均服务纯收入2.18万元。仅此一项收入,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891元,是普通农民人均收入的2倍多。服务领域已涵盖机耕、机整、机播、机插、植保、机收、秸秆回收、烘干、维修、销售等农机服务全产业链,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并影响着农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在农业领域的万花丛中彰显出生机、活力与激情。

1 农机专合组织的今世前缘,跨区机收催生雏形

早在1997年,原荆州市农机局为大力推广粮食机收,调度资金,组织局属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集资入股,购置了5台“新疆—2号”联合收割机,由局系统干部分组带队,带领洪湖、公安、江陵3县市共13台联合收割机,从洪湖竞发,按农时季差,一路北上机收小麦,先后途经湖北枣阳,河南西平、濮阳,山东荷泽、蓬莱、荣成等地收割,辗转50天,历经艰辛,收获颇丰,开辟了湖北跨区机收新创举。

此后数年,在荆州市农机推广站的引领下,全市组织数支跨区机收作业队,每至“三夏”,一路挥师北上,挺进中原,几经辗转河南、河北、山东。通过订单作业,组织的力量突显优势,入队机手遇到事故、困难、纠纷、矛盾可以找作业队领导协调解决,机手的作业面积、价格、收入和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入队机手在跨区机收中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甜头。

跨区机收的队伍越来越大,高峰时期达到近500台,作业过程中需协调的细节、矛盾越来越多,仅仅依靠农机系统干部带队,精力有限,顾及不暇。许多机手提出,能否在自愿的基础上,推选出带头人,开展中介服务,化整为零,以县市区为单位,推选中介人,开展跨区机收信息服务。几经尝试,农机系统的干部逐渐退出了组织跨区机收的舞台,一批机手能人走上了自愿合作的舞台,成为走南闯北跨区作业的主角,催生出农机合作组织的雏形。

2 市场驱动,孕育内生动力,农机专合组织发展强劲

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内在需求是激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经商青壮年劳力数量的增多,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不仅日益减少,而且素质下降,“谁来种田”问题日趋突出;另一方面,在农村土地政策上,我国将长期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小而全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要求极不相称,“怎样种田”成为考验民智的新课题。

智慧在基层,高手在民间。以农机为纽带,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原则的互助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顺势而生,巧妙地破解了上述的两大难题。不仅迎合了历史决择,而且彰显出了蓬勃生机。2007年7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更像是一缕春风,吹开了农民心中纠结已久的迷团,指路明灯更加明晰透亮。

2007年7月,荆州市城郊几位多年从事跨区作业的机手,几经考量,决定吃“螃蟹”,以机具入股的方式,联合发起成立了荆州市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并迅速制定完善了组织机构与制度。同年8月,荆州市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挂牌。经过几年的运行,目前社员发展到169人,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年服务收入1015万元,纯收入54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3.2万元。服务由机耕、机整、机收拓宽到机插、机防、烘干、维修等领域,通过抱团订单、土地流转,广大社员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

在该社的示范带动下,公安、松滋等地积极响应,仅2008年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6家。松滋“荣华”、公安“浩瀚”在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中一路领跑,成为佼佼者。

近年来,监利县农机专合组织发展如雨后春笋,迎合市场需求,竞相百舸争流,发展速度超乎预想。截止目前,全县经工商局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51家,注册资金近9 000万元,总资产近1.5亿元,吸纳社员3 578人。有6家农机合作社被评为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其中隆翔、横台、兴华、尚正和昊天等5家农机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三丰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示范合作社。每家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都在2000亩以上,最多的达到8 000多亩。同时坚持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合作社拉伸水稻产业服务链,形成了水稻生产从“制种供种—集中育秧—配方施肥—机整机插—病虫防治—机械收割—订单收购—烘干储存—品牌营销”等各环节的服务链,为农民提供了水稻种植整体解决方案,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加快,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3 政策促动,让农机专合组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荆州市农机部门积极转变思维,顺应民意,回应关切,制定实施了扶持专合组织发展的系列措施。一是在补贴政策上,对农机专合组织实行“三优先”政策,即优先满足、优先安排、优先兑付。每个购机农户补贴限额仅5万元,而合作社的限额是50万元。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享受的购置补贴资金达到8 927万元,占固定资产20%;二是在项目安排上,着力提高合作社公共服务能力,落实农机项目12个,奖补225万元。整合农业项目,投入资金7 000多万元;三是在优扶政策上,改善服务质量,积极协调部门工作,协助解决合作社用地、库棚建设、融资等问题,切实为合作社排忧解难。系列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合作社发展,给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荆楚富民农机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付明,沙市区岑河镇定向村荆州市银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大玉一致赞同,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确实得利于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及部门对合作社的关注和支持,才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直走到今天。

沙市区观音当镇荆州市红娘子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个很有特色的合作社,108名社员中60%为女性,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机械30多台,被荆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省农机局授予“优秀农机专业合作社”称号。理事长黎芬说,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有些无奈,村里人少田多,平均每人有七八亩地,加上1/3左右的男性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合作社女社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年纪大的有50来岁。经过培训,她们基本能熟练操作农业机械,提供温室育秧、机械耕整、机械插秧等服务。喷洒农药等劳动强度大的事,主要还是靠男社员完成。经过2年的经营,现在年农机作业服务面积2.5万亩,服务收入近300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013年该社承担了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项目资金虽说仅有20万元,与社里的固定资产相比,只占5%左右,可谓杯水车薪。但该社能在众多合作社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争取到项目,也说明了主管部门对合作社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大做强合作社的信心。

4 坚持“五化”标准,农机专合组织的未来会走得更好更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建一批、巩固一批、规范一批”的指导原则下,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市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是合作社未来发展、走得更好的制胜法宝。坚持“五化”标准,未来的路才走得更稳更远。

一是建设标准化。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发展。首先要依法登记,取得法定资质;其次要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配套硬件,做到库房建设标准化,办公设施现代化。配件仓库、维修车间设备完备,配套机具门类齐全,能承担胜任耕、种、收、管等各项作业服务。

二是经营企业化。坚持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要做到产权明晰,内部股份、产权责任、权利义务明确。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组织农机合作社经营,讲核算、讲效益、讲质量、讲信誉,做到合法经营、标准作业、诚信服务。

三是管理规范化。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和治理结构,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长负责制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财务、机具、安全生产、人员等各项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规范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作业规模化。实行订单作业,适度流转土地。坚持规模化作业,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质量,改善服务水平,推动农业集约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五是生产科技化。农机生产要坚持科技化。率先推广使用适用、先进、环保、节能、可靠的农业机械及技术,提高农机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生产水平,大力施行节本增效先进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爱用农机、爱上农机。只有这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明天才会更好。

2014-09-11)

猜你喜欢
专合跨区机手
约翰迪尔地头智能管理系统(ATTA)上线
“党支部+专合社” 果农致富有奔头
跨区取件的困扰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存在问题和对策
跨区基地化演习中医疗保障组的任务探讨
四川省广汉市黍鑫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建粮食专合社联合社 搭建行业沟通协调平台
麦收时如何进行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
第二届中国机手大赛在京圆满落幕我省机手进入前十强
专合社党建大有可为
漫画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