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阳华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的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1]。学分制是1872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首创,1918年,学成归来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时率先实行“选课制”,其后几经停滞,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已成了全国各大高校的首选管理模式。
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课,是学分制的特点和优势。它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针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因材施教,从而给予教师“教”与学生“学”较大的自由度,便于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展学生潜能。
学年制也称学年学时制,它是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其优点是课程体系标准,便于教学管理,有利于大规模培养学生。我国自1949年解放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大高校施行的就是学年制教学体系。但是由于学年制的课程规划整齐划一,统得过死,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于是,一种新的结合体应运而生,那就是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指是在高校教育中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它是学分制与学年制的组合体,在我国,现在各大综合性高校施行的多为学年学分制。它以必修课的形式确定了课程的专业要素,同时以选修课的方式搭建了择课平台。它既规定学制,一般情况下本科为四年,但又以选课制为基础,通过学分管理,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2]学年学分制体系具有明确的教学主线,同时亦存在一定的选修课程,展现自由、自主、人性化等特色。上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院系在全国遍地开花,这种学年学分制也成了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
以艺术教学为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管理中采用学年学分制的教学与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制管理模式化的优势,也体现了学分管理灵活性的特点。但是经过近30年的实践,人们发现学年学分制对艺术教学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课程,却淡化了专业
由于学年学分制是以学分管理为基础,学年教育为辅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四年内学完一定的学分,并做好了毕业创作,就可以顺利毕业。因此,修完一定的课程,拿到一定数量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以“课程”为基础,完成了课程和学分就万事大吉。
学分的获取是学年学分制的最终目标,学分完成了就表示课程结束了。但是,这对于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学科来说是不正确的。艺术学科多少偏重技术,技艺的提高和技法的熟练才是它的重点。而学年学分制的培养体系下,极易培养出大量拿了学分,却艺术专业平平的学生,“淡化”艺术学科的“专业性”。
2.规范了教学管理,却限制了艺术学科的特色发展
比起学年制来说,学年学分制在课程设置与开设要灵活一些,从教育政策与教学体制上部分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学年学分制推行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效解决了我国急剧膨胀的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班级化、规划化及教学有序化的问题。学年学分制对教学的管理也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标准化数字管理体系中,确定的学分管理使系统能够准确无误地对全校学生予以规范。但是在实际管理上,学年学分制仍采用的是学年制的做法,即把学生编入自然班,有确切的年级、班级甚至是授课教师的限制。
学年学分制中有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基本上满足了某一专业的要求,但是从美术教学实践来看,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说选修的设定初衷是为了满足学生一专多能的需求,发挥其自主权与选择权而设定的,但是在实践中来看,选修课的开设,只能部分适应交叉学科的要求。以湖南科技学院油画方向为例,其课程专业限选课为28分,课程是固定的,其中油画技法4学分;油画静物4学分;油画头像与半身像4学分;油画全身像4学分;素描人体4学分;油画人体5学分;色彩风景写生3学分。真正有学生选择权的只是专业任选课,可是也只有9学分。再加学年学分制的年限有限,每门课均是按固定的学期开设,甚至课题的任教老师也是固定的。由此可见,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自主权与选择权,这完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艺术是一门风格与特色极富地域性与个性化的学科,学年学分的限定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学科的特色发展。
尽管学年学分制存在种种缺陷,但它毕竟从严格的计划模式中走了出来,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这是一种进步。当然,在现有的学年学分制基础上,艺术类学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还有发展的空间。根据笔者多年的考察与实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扩大选修课范畴,增加灵活性
虽然学年学分制的选修课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但是选择的范围很少,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有限。比如说限选课,虽然也是选修课的范畴,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它的课程与学分仍然是固定的,固定的课程、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分,与必修课并无本质的区别。而任选课相对比较灵活,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从选课的单元来看,课程还是比较单一,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选课有广告与创意3学分;商业插画3学分;网页设计3学分;展示设计3学分;陶瓷设计3学分;书籍设计3学分;建筑速写2学分;装饰画3学分;图案与装饰2学分;商业摄影3学分等。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是任选,但是课程仍然是仅限于美术领域,俗话说“功夫在画外”,最终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有限的。
鉴于以上诸多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革:第一、增加专业限选课的课程,不能把选修弄成限制课;第二、增加任选课的学分与课程范围。9学分,三门课的选择权完全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权,应当至少有15学分左右的任选权。并且任选课程范围也不能仅限于美术类,可以增加相关人文学科的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跨系选课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这样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
2.引入竞争机制,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入竞争机制主要是针对教师上课与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而设定的。在传统的学年学分制体系下,有固定的课程、固定的教师、固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教学缺乏可塑性。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允许不同的教师教学同一门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老师,而不是由院系指定教师,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自然,课程上得比较好的教师,学生选修他的课就积极。久而久之,有些教师的课选的人就越来越少,甚至为零,其课程即可以考虑废除。这样可以促进老师之间互相竞争,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他的课,其必然会想办法创新课程教学。在这个框架下,发动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个性化基础上下苦功,促使他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教师根据市场的情况开设更多的课程;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实行学分制[3]。
3.引入工作室制,盘活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美术教学属于应用型学科,因此应当在如何与社会发展接轨,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更进一步。现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美术教育的理念,尤其是设计教学,应当更加灵活多变,以“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艺术类人才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有许多高校就走在了前头,比如广州美术学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集美设计公司”,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带领学生进入自己创立的公司进行实践。学校通过这个平台,面向社会招商,实现教学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企业的目标。现在,很多大型企业都纷纷找“集美公司”设计各类产品,有标志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等,这也为学生很快进入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实用型学科,高校艺术专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既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具备敏锐而务实的专业技巧。的确,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也曾培养出许多有用人才。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型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美术教学体系也应当与时俱进。因此,构建高校艺术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也就变得更加迫切,“工作室”制就是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典型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既是为了学生的学,也是为了把专业知识加以“产业化”。学生的学不纯粹是为了学技巧,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将“技”转化成“产业”,从而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时时不忘“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艺术“工作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体,而是肩负着多重使命:它是组织教学的一种特定手段,同时又是知识与技能“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4]。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我校从2000年开始就开设了“典蕴设计工作室”,每年选择一些设计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入。闲时大家凑在一起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群体,一旦承接了校外的设计任务,大家也成了群策群力、分工负责、共同设计的有生力量,在设计实战中使师生得到进一步提高。显然,“典蕴设计工作室”成为了连接我校学院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桥梁:它一方面服从于高校教学,另一方面服务于社会民众。“工作室”促进了教与学在高水准层面的完美结合,促进了知识向“产业”的价值实现。
在实施学年学分制的过程中,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各大高校应当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的人文特色和强势专业。在“特色”上做文章,艺术学科也不例外。
[1]刘海兵.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建构[J].江苏大学学报,2009.
[2]冯阳,等.学年学分制下的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研究[J].美术与设计,2009,(5).
[3]吴秀强.关于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高校发展与评估,2002,(3).
[4]刘鸣.构建美术设专业教、学、研、产一体化的育人模式[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