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明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东南沿海,很多农村已经融入到了城市化进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是缓慢的,甚至是滞后的。城市化进程中义务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不容我们回避,其中教育的均衡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均衡”主要指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要素能达到大致的平衡。“均衡发展“最早是一个经济述评,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专家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想认定。在经济上,邓小平认为,我们国家在历史上的发展本来就极不平衡,因些从客观上来说非均衡发展在一定时间是必然存在的,螺旋式的前进或波浪式前进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存在方式。在一定时期,实现非均衡发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它使我国经济在短期之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的教育在硬件建设上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非均衡发展是在特定时期内的不可抗拒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非均衡发展的绩效迷惑我们,让我们产生以偏概全的感觉的时候,这就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公民基本素养的社会活动,它的属性决不能等同于经济属性。我们一定要清楚,“义务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是国家立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平等享有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因此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意义,它要兼顾到整个社会的人群。因而教育的发展最终必须走向均衡化,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已经成为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解决不好这个瓶颈问题,我们的一切教育改革就不可能得“人和”,一切美好的改革蓝图就永远只是空中楼阁。解决瓶颈,关键还是要解决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教师资源的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城乡一体化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一体化,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所以对义务教育而言,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是要让乡镇和城市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而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最紧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前民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
以苏州地区2012年初中入学情况来看,苏州为了基础教育均衡,把古城区的几所品牌初中迁至古城区外,但迁移品牌初中的同时,也迁移了品牌初中的名师资源,这就导致了苏州市区品牌初中择校比例严重超出了江苏省教育厅规定的15%比例。
再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吴中区品牌初中均在城区范围,而部分城郊结合部的孩子他们的就读区域本来在品牌初中,但他们中有一部分家庭,为配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拆迁搬至新的学区,该学区所在初中学校教育质量很是一般,这就直接导致了拆迁户的民怨。
以上两例均能说明,在当前城乡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配置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教育公平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每个人都能享受社会的公共教育资源,得到公平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每一个教育个体得到自己比较理想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它是社会公平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体现。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提高到人权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广大公民迫切提高自己生命、生存质量的需求。我们不得不承认,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一个成长的基础,它对于大多数人的一生而言是金字塔的塔基部分,所以义务教育的公平需要绝对的关注。
我国的基础教育能否健康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个民族的强大,其希望寄托在教育,而基础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其主要的希望还是寄托在一线的教师身上。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当前我国文化经济模式的转型,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队伍整体素养能否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它确实关乎基础教育公平能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基础教育资源也逐步丰富起来,但我们也要正视,当前我国东西部、城乡之间,在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上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了市区一级教育局对直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倾斜是极其明显的。教育管理部门同样具有很强烈的形象工程意识,他们愿意花大力气打造几所所谓的品牌小学或初中,在教师资源配置上向这些品牌学校倾斜,这就导致了区域内择校风气的日盛。义务教育阶段,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所谓的品牌学校调动一切社会关系。以江苏苏州为例,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城区孩子,上初中都出了高额的捐资助学费,品牌初中从不顾省教育厅择校比例不得超过地段生15%的规定。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默许,也不排除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以市场的理念在抓教育,这种极端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也有意识地在教师资源配置上给予直管品牌学校大力支持。说严重一点,今天的教育不公平是某些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导致的。所以公平原则的执行最终还是要各级政府部门努力干预,要有诚意且诚实地落实自己制定的相关规定。否则公平性原则,永远只是理想。
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就目前而言,主要表现在,很多城区初中学校全是区教育局直管学校。作为教育局而言,直管学校就是它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因此,教育局在分配教育资源的时候,把直管学校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部分,每年分配教师的时候,直管学校等于享有了自己切蛋糕,自己优先选择最好师资的权利,这对乡镇学校而言是不公平的。罗伯特·诺齐克在他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说,“如果让两个人来分一块饼,这两人每人都不想吃亏,要怎么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呢? 答案是,让一个人来切,另一个人来挑。在这种情况下,切的人就会要求自己尽量平分这块饼,否则他只会分到较小的一块。” 美国NBA球队在制度建设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规定上届在竞技上最落后的球队,有最优先选择队员的权利,以弥补整个球队的整体实力,这种让弱者优先挑选的机制,保证了各个球队之间实力的基本均衡,让弱者看到希望,让整个球队的整体实力保持永远强劲的态势。借鉴这种做法,我们也可让区域内最薄弱学校优先挑选优秀的教师,给薄弱学校输入最新鲜的血液,以弥补整个区域教师资源配置的短板。
一个区域所有教师,应该打破学校所有制的模式,让教师成为教育局的教师,教育局根据各校发展状况,统一调配这些教师,这样教师才有合理流动、均衡配置的基础,区域内教师的整体活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激发。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做法还没有得到广泛实施,它有赖于各级教育部门,在教师管理上真正大胆地实现制度创新。
为保障弱势扶持原则的践行,制度创新起码应该体现以下几点:
其一,教师资源不只是某一所学校的资源,首先应该是区域的资源,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应该有绝对的支配权。可以仿效英美等国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
其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在地市范围内应保持基本一致,要努力防止教师因经济待遇的差异而影响其流动的意向。相反,对去经济相对薄弱、交通不便的乡镇任职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应设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奖励。
其三,对教师的考核,要重视纵向考核,不要过分重视校际间横向的对比,考核制度要正视弱势学校原有的基础。
所以教育局人事部门作为切蛋糕者,要深信,只要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才能科学地践行弱势扶持原则,乡镇学校才能改变弱势的局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瓶颈。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政策,推动实现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化,以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物力基本资源、财力保障资源、信息联通资源、人力智慧资源是任何团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必须用好的四大资源。而人力智慧资源在四大资源中是最具有潜质力、创造力和暴发力的资源,其它资源都受人力智慧资源的支配,所以我们认为,人力智慧资源是最具有投资价值和开发价值的资源。
基础教育是保障民权的事业,它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核心利益,科学合理用好人力资源是关键,为达到教育利益区域共享,教师必须流动起来。
让教师真正流动起来,努力丰富教师的经历,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竞争力,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创造有利条件。增强人才交流流动性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大方向,它是提高教师职业竞争力很好途径。,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流动不是流失,我们要树立教师资源首先是县区一级教育局的资源,而不只是某一所学校的资源,县区教育局在师资调配中要能根据各所学校不同的条件,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教师科学合理的流动可以体现以下好处:
其一,教师的流动不仅能增强教师本身的活力,而且能发挥教师的辐射作用。对教师个体而言,每一次环境的改变都意味着新的开始,都意味着新的挑战。
其二,教师的流动能激发教师为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断自主学习,能大大降低教师职业的倦怠感。
其三,教师的流动,特别是管理层的流动,还可大大避免教师人脉的消极纠缠,避免消极团队的形成,这对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因此流动性原则在今天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中能起到人力资源利用最优化,能大大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纵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有赖于以上四大原则的落实。而要真正落实好这些原则,其最可能的着力点并不在某一所学校,着力点在政府部门对教育内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制度的健全。唯有如此,我们全体民众才能公平地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