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度国际植保模式传播中心 刘 杰
工作手记
高温对药效的影响
千度国际植保模式传播中心 刘 杰
七八月正是湖南省中晚稻用药高峰季节,受异常天气影响,大多数地区持续高温无雨天气。笔者在田间应用和观察,发现极端高温天气对几种农药药效影响较大。具体情况如下,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案例1 2013年7月8日,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镇的中稻第2次用药,水稻处于拔节期,当日最高温度35℃,最低气温28℃,药后6天温度均为35℃以上,每667平方米施用了10克 50%吡蚜酮单剂,药剂持效期约20天。7月28日笔者到田间观察,稻飞虱发生较为严重。根据实际情况,我建议农户将第3次药提前使用,改用20%仲丁威加10%吡蚜酮悬浮剂并加大剂量到每667平方米100毫升。8月28日(期间均为高温天气)再到田间观察,稻飞虱得到有效控制。而第3次用药没有加大剂量的田块,稻飞虱危害非常严重,部分田出现穿顶或倒伏现象。
案例2 2013年7月28日,笔者对长沙市望城区格塘、新康镇的晚稻田用药(第1次用药,水稻处于分蘖期,当日最高温度38℃,最低温度29℃。药后一直处于高温无雨天气),其中1213公顷(A区)每667平方米使用10%烯啶虫胺100毫升,234公顷(B区)为50毫升。8月20日时,B区反映出现稻飞虱,A区没有发现稻飞虱,到8月28日才发现有轻微虫害。B区只得追加1次稻飞虱用药。
案例3 2013年8月,湖南某地经销商反映,哌虫啶使用效果大不如往年,使用哌虫啶2次的田块均不同程度受到稻飞虱危害,部分缺水田块稻飞虱危害非常严重。据查当地种植的是超级稻,株高超过1米以上。第1次施药是孕穗期,第2次是抽穗前。两次施药量均为每667平方米20克10%哌虫啶悬浮剂。从7月1日开始至8月15日一直为35℃以上高温无雨天气,其中大多数时间为37℃以上。7月份为当地水稻抽穗期,90%以上农户施药时田间缺水或无水。但笔者发现有部分农户第2次用药(抽穗前)加大了10%哌虫啶悬浮剂的使用剂量(每667平方米30克),而这些田块基本没有稻飞虱危害。这说明持续的高温天气影响了作物对哌虫啶的吸收,从而出现效果不好的情况。
分析建议 持续高温天气,田间施药时缺水或无水要加大用药量,并注意加大田间用水量,确保药液能有效分布。虽然笔者的数据和信息均从田间应用和调查得来,仅供参考,但持续高温对农药药剂的药效影响是存在的。广大种植户、经营商家、生产企业在应用中应予以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