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抗日与反顽

2014-03-31 03:18丁星
铁军 2014年4期
关键词:清乡伪军根据地

丁星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当局诬称新四军“游而不击”,“不打日军,专打友军”。1985年11月在台湾出版的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主编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仍然沿袭了这种歪曲事实真相的说法。

社会上也有人认为新四军打日本只是小打小闹,打国民党军则是有声有色。话剧和电影《东进序曲》《黄桥决战》,使人们对郭村、黄桥之战印象深刻,那都是新四军对国民党军的战斗。1943年3月的山子头战役,新四军甚至俘虏了国民党的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更是战果辉煌。

新四军将国民党军称作友军,共同抗日的友军。但是友军往往并不友好,有机会就对新四军进攻。对于前来进攻的国民党军,当然不宜再称友军,只能归入国民党中的反共顽固派,称之为顽军。新四军对顽军的进攻实行自卫反击,简称反顽。

新四军为什么要反顽?新四军的反顽与抗日有什么关系?新四军对日军是不是“游而不击”,或只是“小打小闹”?这是我们了解新四军、研究新四军、宣传新四军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

新四军一心一意抗日,后来才迫不得已反顽

1938年4月,分散在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陆续到达皖南和皖西集结,完成新四军的组建。这个月的28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就从皖南出发,去苏南敌人后方实施侦察,并执行第三战区赋予的破坏铁路任务。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中巢湖南岸的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巢县守备队,迫使正在进攻合肥的日军派遣兵力回援。6月17日,先遣支队在镇江附近的韦岗,主动伏击日军车队。新四军在江北和江南的这两次首战,蒋介石都发了表彰电,后来又说什么“游而不击”,不知是忘记了还是不认账了。此后,新四军各部队挺进敌人后方,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与八路军的华北敌后战场相互呼应,与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陷日军于腹背两面挨打的不利局面。这个时期,新四军多次与国民党军协同作战。1938年6月以后,第四支队在皖中的几条公路连续进行伏击战、破袭战,策应了国民党军的徐州会战。据程思远在回忆录中说,徐州会战的指挥者李宗仁“对新四军在津浦线南段附近英勇作战甚为嘉许”,特地向周恩来表示感谢。1939年4月,日军西犯鄂中,国民党第四十五军派人与李先念联络,希望新四军在敌后牵制日军。于是,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向安陆挺进,陶铸率应城抗敌自卫队夜袭云梦县城,有力地策应了第四十五军的作战。留在皖南的新四军第三支队,接替国民党军的青弋江防务,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还在叶挺军长的亲自指挥下,收复了国民党军弃守的泾县县城。可惜这种合作抗日的好景不常。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压力减轻,立即转身开始反共摩擦。

新四军进入敌后作战,处境异常艰难,必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才能有兵员的补充,才能有粮草的供给,才能让部队略事休整,才能使伤病员得到医疗。但是国民党军不容新四军有立足之地,必欲除之而后快。新四军忍无可忍,退无可退,只能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顽军的进攻实行自卫反击。

新四军最早的反顽战斗发生于1940年3月。先是3月4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纠集6000余人,分三路进攻定远县城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第四支队。接着是3月21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率领万余兵力,分三路进攻来安县半塔集的新四军第五支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组织奋勇反击,取得了这两次反顽战斗的胜利,才得以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这年10月,韩德勤又以3万余人组成三路大军,进攻驻泰州黄桥镇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只有7000人的新四军,以少击众,以弱制强,取得了这次反顽战役的大胜,从而开启了苏北的抗日新局面,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前面讲到的山子头战役,新四军同样出于迫不得已。1943年2月,日伪军又一次对苏北扫荡,从南、西两面合击韩德勤部,并分兵进攻新四军第三师。韩德勤部抵挡不住。新四军以抗战大局为重,不念旧恶,允许韩德勤部退入新四军的根据地暂避,并供应给养。第三师奋勇进行反扫荡作战,第一、第二、第四师也在邻近苏北的地区频频出击。在新四军内线和外线部队的合力打击下,日伪军被迫撤退,韩德勤部得以解除危局。但韩德勤恩将仇报,喘息刚定,就于3月纠集其他顽军东西对进,企图占领新四军的淮北根据地。新四军第四师在第三、第二师的协同下,在山子头一带给韩德勤部以沉重打击,保卫了淮北根据地。

需要指出的是,新四军的反顽,并不是每次都能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也有“走麦城”的时候。1941年1月,国民党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攻北移途中的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在这场史称皖南事变的血战中,新四军9000余人只有1000余人分头突出重围。皖南的硝烟未灭,国民党军又向新四军第四师大举进攻。战斗历时三个多月,第四师终因兵力过于悬殊,伤亡失踪4000余人,不得不撤离豫皖苏边根据地,转移到皖东北。

总结新四军的反顽,可以归结为两句话:抗日必须反顽,反顽为了抗日。新四军如不坚决反顽,连个立足之地也没有,何谈抗日!

新四军对日军的战斗,是积小胜为大胜

新四军对日军的战斗,主要运用伏击、突击、奔袭、夜袭等战术手段,规模大多比较小。这是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所决定的,也是敌后战场以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的特定任务所决定的。新四军组建时只有1万人,各种枪6000余支,许多战士只能手持梭标、大刀作战。经过逐步发展,到抗日战争结束时,新四军也只有21万余人。而华中的日军有16个师团26万余人,拥有大炮、坦克、飞机、舰艇、汽车等。这支装备精良的侵略军,用来对付新四军的约有9个半师团,即占59%。华中尚有伪军23万余人,主要是对付新四军。新四军必须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能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不要瞧不起规模较小的战斗。小仗打得多了,就能积小胜为大胜。试举一例:1941年7月,日伪军集结1.7万余兵力,对苏北的盐阜地区发动空前规模的扫荡。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指挥第三师避免决战,以阻击、伏击、袭击等手段消耗敌人,疲惫敌人。又令第一师在苏中发动攻势,连克蒋垛、黄桥、古溪等地,接着攻其必救,围攻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二旅团的巢穴泰州。日军得之于北,失之于南,被迫将扫荡苏北的大部分兵力南撤,对苏中进行报复性扫荡。此时,陈毅又令北线的第三师和第一师第二旅乘机反攻,相机收复阜宁、湖垛、上冈、大中集、裕华等地。日军极为恐慌,又从苏中抽调兵力北返。这次反扫荡作战,新四军在一个多月里作战135次,灵活机动调动敌人,迫使日伪军顾此失彼,南北折返,疲于奔命。这135次战斗规模都不算大,共歼日伪军3800余人。endprint

八年抗战,新四军共计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虏日伪军12.42万余人,另有投诚、反正的日伪军5.4万余人。就歼敌人数来说,新四军少于八路军,更少于国民党军。但是,新四军的实力也少于八路军,更少于国民党军。有人说,不妨按人均计算一下战绩,新四军肯定不少。我认为,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新四军的战绩,要将新四军的一个又一个小仗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新四军的对日作战也有规模大的,而且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有发展有创造

新四军对日伪军的战斗并非都是“小打小闹”,也有规模比较大的,而且并非都是游击战,也有运动战和攻坚战。1941年10月陈毅总结程道口战役的经验,在《我们应采取的游击战术方针》一文中指出:“今天敌后环境中,以我根据地巩固的条件下,在我握有农村优势的条件下,对深入我区的敌伪孤立据点,应采取适当的可能的攻坚办法。”1944年3月5日的车桥战役,就是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对日作战。新四军第一师采取攻坚和打援同时并举的战法,对淮安县东南的日军重要据点车桥镇发起突然进攻。新四军绕过外围,直取车桥,出奇制胜,只用一天一夜就攻克碉堡53座,收复车桥镇,并伏击日军的五批增援部队。此战共歼日军465人,伪军483人,进一步沟通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新四军在对日作战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掌握得越来越好。反清乡斗争的过程,很能反映这种发展。

1941年7月1日,日伪在苏南东路的苏常太地区开始第一期清乡。因为是第一期,日伪准备充分,共调集日军3500人,伪军1.3万余人,还举办了伪军军官、特务人员和所谓师资人员训练班。先是“军事清乡”,分水陆两路实施大范围的封锁,沿公路、河道扎起竹篱笆、铁丝网和电网,然后是梳篦式的进攻和搜索,对新四军进行血腥讨伐。接着是“政治清乡”, 清查户口,编组保甲,组织“自卫团”。继之以“经济清乡”和“思想清乡”,实行统制物资和奴化教育,千方百计切断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支援和联系。

新四军因为不了解清乡和扫荡的区别,还是以老办法应对,主力跳出包围圈到外线作战,留少数部队在内线坚持。结果外线的袭击未能调动清乡区内的日伪军,内线坚持的部队处境异常困难,不得不分路突围,撤离苏常太根据地。

8月上旬,新四军第六师召开会议,总结反清乡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分区转移对付分区清乡”的方针。9月16日,日伪开始在澄锡虞地区实施第二期清乡。新四军和党政机关预有准备,均已转移,只留了游击队和秘密组织,使日伪军一再扑空。而且,转移的部队还在太湖西岸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1942年2月,日伪在苏南西路的丹北地区开始第三期清乡。1943年3月,日伪又在茅山、太滆、丹北地区开始第四期清乡。有了反清乡经验的新四军,斗争更加主动。一方面,发动群众火烧竹篱笆,破坏封锁线;团结地主士绅、帮会头领等,要求他们保持民族气节;争取伪军、伪警察和伪乡保长,要求他们表面上应付日军,实际上为抗日出力。另一方面,主力和地方武装密切协同,以内线和外线穿插的战术,袭击清乡区内的日伪军据点。这两期清乡,日军都收获甚微。丹北地区始终起着长江南北交通枢纽的作用。

1943年7月,日伪又在苏中的通如启海地区开始清乡。有了苏南的经验教训引以为借鉴,苏中的反清乡斗争更有准备,更应付自如。出现了军民一齐出动,一夜之间火烧百余里竹篱笆的壮举。为了有利于原地坚持,斗争中还有许多创造。例如,大规模地改造地形,将大路改成小路,在河里构筑略低于水面的暗坝,新四军和民兵可以通过,日军的汽车和汽艇则寸步难行。

车桥战役揭开了对日反攻的序幕,此后的淮阴战役、淮安战役、高邮战役,都是轰轰烈烈的攻坚战。盐城战役则是军事强攻和政治瓦解的完美结合。

新四军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能只看歼敌人数

新四军战斗在南京、上海、杭州、徐州、武汉、合肥这些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这些城市都是日军必须全力确保的战略要点。南京更是侵华日军总指挥部和伪中央政府所在地。新四军危及日伪的心脏,迫使日军16万人和伪军23万人困守华中占领区不得脱身,从而牵制了日伪军对正面战场的行动,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起到了据局部而扼全局的作用。

新四军创建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鄂豫边根据地后来扩展到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界地区。苏南根据地后来扩展到皖南、浙西部分地区。新四军在敌后建立这八块根据地,共光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余万,占华中沦陷区人口的50%以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地区人口稠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本是日军赖以生存的人力和物力补给基地。新四军将日军的后方变为前线,变为支援抗日作战的根据地,这就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企图和罪恶阴谋。

新四军还向国民党军提供了游击战的宝贵经验。1939年3月10日,叶挺、项英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呈报了一年工作报告。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批示:“此报告颇有价值,可供我军战术研究之资料。” 军令部次长刘斐批示:“报告内容依据实战经验得来,可供我游击各部队之参考,拟摘要列入教令。”6月7日,蒋介石致电叶挺、项英:“所陈各节颇有见地,已令择列教令,以供我游击各部队之参考。”

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多次向国民党军介绍游击战的经验。例如,驻皖南的第五十一军举办军官训练班,邀请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讲授了游击战术。即使在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也向国民党军提供过经验。1943年3月,日伪军两万余人以水陆两路扫荡苏北挺进军。新四军“联抗”部队司令员黄逸峰主动派人送去建议,希望他们跳出包围圈,转移到外线,避免因地区狭窄回旋困难而招之损失。

新四军的游击战经验还传播到国外,成为盟军在敌后坚持抗日作战的借鉴。美国海军陆战队少校埃文斯·卡尔逊,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情报官,到过华北战场,也访问过新四军,1942年被派往太平洋战场。由他指挥的第二突击支队,运用八路军、新四军的经验,开展岛屿游击战,成功袭击了马金岛。在菲律宾人民抗日军中,也有一个华侨组成的支队,运用新四军的游击战经验,依靠人民的支援,开展岛屿游击战,先后进行了大小战斗200余次。

总之,新四军在日、伪、顽夹击中浴血苦战,对抗日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不容否定的,理应光耀于史册,传颂于后代。 (责任辑编 徐君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乡伪军根据地
“清乡委员会”:汪伪政权结构之“异化”*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抗战时期宁沪地区“清乡”与反“清乡”过程中各方立场的考察
江苏大地上的反“清乡”斗争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