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春梅,卜叶蕾
(1.华北电力大学 学生工作处,北京102206;2.华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何谓职业发展环境?职业是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且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对人们参与社会分工,获得社会角色的描述,是对不同的专门劳动岗位的统称。发展是一个哲学范畴,特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从狭义上讲,职业发展主要指以职务晋升为标志的职业变动。从广义上讲,职业发展是指人们不断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并不断制定和实施新目标的过程,包括职务变动发展和非职务变动发展两部分。其中职务变动发展有职务晋升和职务平行调动两种情况;非职务变动发展则包括扩大工作范围、改变观念、方法创新等内容。随着机构组织的扁平化发展,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职务晋升观念,对于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在《辞海》中被界定为围绕所辖的区域或围绕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职业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于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而言,自然环境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因此,职业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人类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以上的构词分析,我们可以将职业发展环境理解为:影响人们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分工,其职业特征与职业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概念经历了长期的变化发展。1953年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提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学生政治辅导员一词被广泛使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将学生政治辅导员称为“辅导员”,标志着辅导员工作内涵的扩展和外延的延伸。2008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下发文件中将辅导员分为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专职辅导员是指在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等副处级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一线专职辅导员是指专职在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兼职辅导员是指兼职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包括带班的学生工作部门、研究生工作部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及研究生等。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辅导员这一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化定位。辅导员全称高等学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结合职业发展环境和辅导员职业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定义为:影响高校辅导员这一从业群体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当前,全国约有12.7万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营造良好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是复杂开放的,涉及到不同领域、层次和方面,并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按照影响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职业发展环境。宏观环境是指全国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是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观环境是指辅导员职业所在的教育系统中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局部环境,主要指各高校;微观环境是指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具体环境,主要指辅导员工作一线的院系。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良性环境和非良性环境。合理的制度、政策、便利的工作条件等一切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因素构成了良性环境,不合理的机制、不和谐的工作氛围等有碍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因素则属于非良性环境。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明晰其构成的具体维度。
为了进一步厘清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内涵,明确其具体构成因素,下面主要从内容角度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划分和界定,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五个角度入手,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具体维度。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政治环境是指确保高校辅导员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制定和实施其职业生涯目标的政治因素,是使我国高校辅导员区别于西方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关键所在。虽然当前不再有“政治辅导员”的称谓,但是并不代表辅导员职业不再承担政治性任务,而是将政治性任务内化为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内在规定,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表现。政治环境是决定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主要环境。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又可以分为制度环境和组织环境。制度环境是指由国家、地方和高校各相关部门制定的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有关的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习惯性做法的总和。除了国家的整体政治环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制定的包括准入、评价、考核、激励、分配、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一系列制度构成了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具体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中涉及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上级党政部门的指导,二是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和全面规划,三是各高校职能部门的具体实施,四是各高校院系的一线实践。这四个层次自上而下、层层指导,自下而上、总结反馈,只有形成双向的互动交流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组织环境,促进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如果缺少自上而下的指导,基层实践则容易迷失方向,如果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馈,政策方针则容易脱离现实。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是指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薪资、经费、工作场所等。这是决定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保障辅导员队伍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获取了合理的薪资,辅导员才能保证正常的生存需求;只有获取了充足的经费支持,辅导员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教育和管理任务;只有获取了良好的工作场所,辅导员才能正常开展工作。当然,还有后勤服务、福利待遇等也都属于经济环境。辅导员的培训学习、科研实践等也都离不开充足的经济支持。经济环境可以满足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物质需求,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必要基础。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指教育系统以外的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辅导员的社会地位、社会评价、社会关注、社会认同等。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使其享有与高校教师共同的社会地位,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这都是促进辅导员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具体来讲,就是各高校的自然校园环境。生态环境是高校教师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共同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辅导员职业发展。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精神环境。广义的文化环境指整个社会的精神环境,狭义的文化环境主要指各高校形成的共同价值和文化底蕴。各高校的校史、校训、特色文化、人际氛围、经验惯例等都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具体环境。文化环境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情感关爱,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养成的沃土,为辅导员职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总之,政治环境保障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经济环境提供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生态环境提供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提供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五个具体维度构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综合环境。
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当前的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另一方面原因是加强研究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需求。
当前,学界有关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基于中国知网1997-2012的数据库,以“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进行搜索尚无研究成果。而以“辅导员职业”+“环境”进行题名搜索,仅有4篇文章。在论著方面,也尚无此类专著。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刘芳、笪建军在《职业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环境建设研究》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辅导员职业环境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蔡菁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环境构建途径探析》中分析了现有环境的问题,从完善准入机制,加强培训力度等角度提出了构建辅导员职业成长环境的有效途径。施航在《略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环境构建的有效途径》中分析环境因素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了优化辅导员职业成长环境的策略,为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有效途径与方法。陈娟、钱丹在《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学校环境分析》中对学校主客观环境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人工自然环境、软环境、家庭影响及个人努力等方面,力求形成良好的学校成长环境。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论著逐渐增多,主要包括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介绍,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总结,也涉及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职业能力要求、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培训和考核等方面有所探讨。如胡金波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一书中对职业化的相关概念、基本内涵以及辅导员的职业准入、培训、考核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江苏省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提出了江苏省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实现路径。这些研究主要围绕辅导员职业化问题,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并无系统涉及。
总的来看,这些零散的相近研究仅是停留在感性的主观判断,对于各类职业发展环境要素的划分只是基于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数据分析。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理论研究只是刚刚起步,但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任务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却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下发以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落实文件,采取了若干重大举措。各高校充分认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措施,落实责任分工,建立起一整套辅导员选拔、培养、激励、保障的机制,使辅导员工作条件、发展空间、待遇保障不断改善,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贯彻落实《标准》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举措,辅导员队伍建设标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把职业发展环境建设和职业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是推动辅导员队伍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入研究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刻不容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首先,加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研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体现。《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能否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以自身德行影响学生言行,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其次,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研究弥补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环境视角缺失。从上文的研究现状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研究的基础还很薄弱,成果很少。当前的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辅导员工作定位、功能、工作内容、素质要求和考核等方面,缺乏从环境视角的探讨。但是从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具体维度来看,环境视角涉及广泛,影响深远,是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研究填补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实证研究与系统性研究的空白。现有零散的有关辅导员职业环境的研究成果多是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的主观判断,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数据支撑。在明晰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环境研究模型,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实证研究和系统性研究是为填补当前研究空白的有益探索。
第四,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研究助力于各级领导部门根据研究结果科学统筹、重点突出地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领导统筹,而各级领导部门在作出科学决策之前需要真实科学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各环境构成要素的角色地位和工作规律,为各级领导部门科学统筹各类资源,准确抓住队伍建设的重点因素,更科学有效地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五,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环境研究有利于《标准》的贯彻落实。16号文下发10年之际,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指明的新方向,是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标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职业等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进行选聘。《标准》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职业守则,应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方面不断拓宽储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标准》从初、中、高3个职业能力等级,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标准》的详细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涉及到高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系统性的工作。《标准》的贯彻落实也不是辅导员自发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进行自上而下的规划和指导。这种规划与指导首先体现在营造相应的政治环境。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辅导员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辅导员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创新组织环境,帮助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畅通辅导员的成长发展道路,确保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其次,提供有力的经济环境。为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辅导员培养培训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提供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为激励辅导员长期从事一线工作提供合理的薪资福利,做好物质保障;为各类教育和管理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协助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提升工作能力,建立职业自信。第三,形成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标准》中提到“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各级教育部门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宣传报道加深社会对辅导员的了解和认同。第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第五,大力挖掘校园文化资源,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辅导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因此,《标准》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具体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的建设。营造有利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环境也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贯彻落实《标准》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胡金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3]刘芳,笪建军.职业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环境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
[4]蔡菁.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环境构建途径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
[5]施航.略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环境构建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6]陈娟,钱丹.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学校环境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5).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