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庆 163319)
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其本质内容,就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使农民过上与城镇居民无多大差别的生活。[1]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表现。
我国农村城镇化起步较晚,发展环境比较复杂,发展道路比较曲折。尽管已探索出了以工兴镇、以商兴镇、以“三高”农业兴镇、以房地产开发兴镇、以名特优产品兴镇和以旅游开发兴镇等六种基本模式。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城镇化还需较长的时间,所以,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可能是现阶段更为适合的选择。现着重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作以说明。
在新世纪实施城镇化战略,应“以住为重”,把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城镇体系建设的主题。小城镇作为“中小居民点”,尤其要“以住为先”,致力于兴办人居工程,发展社区服务,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符合小康标准,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一些位于大中城市近郊的小城镇,还可以利用接近农村、接近自然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营造较之大中城市更加安全、舒适、宽松、宁静的居住条件,吸引一部分追求自然时尚的城市居民入住,分担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此外,发展社区服务就是发展第三产业,小城镇可以围绕人居工程举办各种服务事业,把它办成支柱产业,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提升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变旧的城镇面貌,树立新的城镇形象。
大庆市大同区八井子乡民强村,旧址为两半屯村民居住平房区,全屯共有院落117 处、村民443人、房屋191 所,占地面积73 984 m2。新建项目总投入4.52 亿元,规划用地22.73 万m2,总建筑面积13.96 万m2。2012年,建设农民安置楼27 栋,7.2 万m2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功能项目。2013年完成投资5 000 万元,建设新村路网2 km、中心广场6 000 m2、社区活动室200 m2、幼儿园和卫生所各1处,配套绿化、亮化等设施,提升了新村的承载能力。
农村农业人口转移问题是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一是直接在当地乡镇企业就业;二是外出到城镇找工作,主要是到大中城市打工。在2.69 亿进城打工的农民中,能够取得城市户口,买得起城市住房,到大中城市定居的只是极少数。因此,大多数普通农户如果想迁离农村,一般只能选择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小城镇就应抓住这个机遇,“以住为先”,营造优越于普通农村的居住环境,以周到的服务,广泛吸引在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打工的农民,以及继续种田务农的农民进镇安家居住。
大庆市肇源县着力培养本土产业,在产业布局和整体规划上,农业重点向畜禽产业倾斜,引导农民向奶牛、生猪、禽类、皮毛动物和水产养殖聚集;工业重点培育壮大一区三园,大广园区重点承载中东部乡镇进城农民,新肇粮食物流和皮革园区承载西北部乡镇进城农民;三产重点建设三大功能区,吸引农民向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保险和新兴服务业发展。2013年共计转移农村人口数量达2 万余人。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生产技能、文化素质和价值观等还存在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情况,而随着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餐饮、娱乐、信息、保险业和第三产业,无疑将促进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以及自身文化素质,并加速其现代化步伐。此外,小城镇无论在地域上还是经济与职业结构上都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很相符,所以更容易接近和协调。
大庆市林甸县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农民技能的培训,仅2013年一年就开展各项技能培训近百场,按照实用又实效的原则,合理开展培训项目和确定培训内容,使农民逐渐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也采取灵活多样的文艺形式,如戏曲晚会、集市秧歌等,还有篮球、象棋等赛事,寓教于乐,还将各类农业与科技融入其中,举办各类技能大比拼,从而达到了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
在农村,很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建设都是盲目的,缺乏统一的方案设计,就更谈不上什么特色了;在一些地方,虽然作了规划,但标准定的太高,造成了资金和土地的浪费;也有一些地方,规划和设计的内容是不完整的,缺乏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在大庆市泰康县,多数乡镇的规划都比较粗糙,缺乏个性和特色;建设标准较低,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管理也不全面,大部分城镇与大庆市作为文明城市应有的表现相去甚远,甚至存在“脏、乱、差”的现象。
近几年小城镇发展速度过快,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口素质都还没跟上步伐,功能不完善,缺乏规模聚集效应。一般来说,只有当小城镇人口达到5 万人以上,才能发挥正常的聚集效应。可是由于小城镇规模小,所以发展的速度就比较慢,小型的乡企也大多比较简陋,对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差,整体集聚的效果就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迷你”城镇建设,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成本太高,不利于集中财力来完成建设。
以肇源县为例,县所辖的16 个乡镇和6 个农林牧渔场,从人口来看,只有县城达到10 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形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职能只是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一些简单的功能。
多数小城镇仍以农业经济为主,非农产业规模和水平都较低,自然非农经济的地位也比较靠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就明显缺乏力度,恶性循环地会使非农产业的发展缺乏长远发展的势头,就会制约小城镇自身的发展。
在大庆市,整体来看县城的二、三产业都不是很发达,这样就会使农民在进入城镇后连就业都没有着落,自身的生计就成了问题。小城镇的管理者们都还没有找到依托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途径。并且,即便是那些已经找到特色的小城镇的产业水平也不是很高,大都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如大同区双榆树乡的小米产业和板蓝根产业即是如此。
小城镇发展的越快,需要的资金投入就会越大,而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建设维护费,这种狭窄的资金来源路径是远不能满足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的。其他的融资渠道,也由于财政来源少、金融部门贷款额小、民间和外资投入少等原因,导致城镇化建设资金紧缺,后劲不足,这已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2013年,大庆市政府投资1 亿在小城镇建设上,但即便如此,还是很不足,尤其是一些偏远村镇受益较少。
对于如上诸多问题,我们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调整,如加强统一规划、加大协调整合的力度等,但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产业优势带动城镇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不失为一种好的路径,特色产业作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营造农村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必将迅速提高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
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产业的发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整个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从地区发展长远角度而言,从本地资源中选择具有特色倾向的产业来培育,不失为一剂良药。
在特色产业的培育上,我们有两种思路,一是对已经存在的特色产业,力争将其做大做强,在规模和水平上都有质的提升,也易形成优势竞争力;另一种是对有良好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色产业,尽管目前可能投入较多且收益不明显,也要对其加以培育,使其在同产业领域提前抢占先机。
以大庆市大同区八井子乡为例,利用当地丰富而优质的土地资源,以发展棚室经济为契机,建设三个特色基地,打造优势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抢占市场,形成南“瓜”、北“菜”、中“果”的果蔬产业格局。并且,以重点园区建设为主,建设旅游观光园、采摘园、示范园等,形成一园一景,一点一特的园区化产业带,大大提高了其产业效益。
自然界赋予了我们多种多样的资源,但一方面,这些资源总体是有限的,并且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这就需要我们竭力挖掘这些资源的潜在能量,将科技、知识等要素注入其中,实现资源的深度转化。对于新的要素的引入,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引入新的物质要素,再结合当地的原有物质要素,从而实现新的特色的创造,也可以是引入新的科技,深入挖掘原有的资源,提高传统特色的水平和竞争力,将经济优势体现出来。在创造新的特色产业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资源的整合利用问题,因为整合就可能是新的创造。
以大庆市泰康县和林甸县为例,当地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温泉,为了做大地热产业,他们主要发展了温泉旅游项目,两地分别开发了连环湖和鹤鸣湖两大温暖度假村,开拓了生态农业,集游、玩、吃、住于一体,为当地每年创收近千万产值。
所谓的人文资源,即是指知识、经验、文化、技术等,利用人文资源去创造特色,主要是强调依托本地的人文资源,引进一些新的材料创造出新的产品,再将新的产品以新的形式销售出去。这些产品的原料,市场大都在外,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却凝聚了传统的经验、制作工艺,它以成本低、市场大而弘扬了传统特色产业。
以大庆市龙凤区为例,依托龙凤湿地的自然环境,打造以“农家乐”旅游为主的农家度假游,选择居住舒适、风景优美的棚室区,利用农家院,让游客体验农家生活,了解民俗风情,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活动,再搭配上垂钓等项目,可以让游客获得真正的享受、自由和放松。
区位优势是近些年经济发展中常见的语句,其蕴含着丰富的潜在价值,是重要的隐形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就有可能创造出特色。作为小城镇建设而言,只有把握好了这种机遇,充分利用地区的有利条件,才能实现建设的目标,形成新的产业,谋求更好的发展,不然,错过了的机遇,将一去不重返。
大庆市肇源县新站镇,依托新肇物流产业园区,培育壮大粮食收购加工和物流运输服务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同时,建设生资产业园区,打造大庆 南部最大的建材生资交易中心,开发就业岗位5 000个,有效安置了当地和周边劳动力的就业。
如何选择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一定是因地制宜的结果,与大庆市一样,如选择了小城镇发展的路径,就要立足于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稳定这一基石,抓住重点,找准主题,大力发展特色的优势的产业,才能更好地促进城镇化乃至农村的发展。
[1]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38-43.
[2]冷志杰,阎培娟,田静.大庆 农村区域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3(5):84-89.
[3]沈建芬.提升小城镇质量的对策思考[J].江苏统计,2003(5):31-33.
[4]周百灵.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设想[J].四川建筑,2007,27(2):19-22.
[5]许明.小城镇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市场周刊,2008(3):110-112.
[6]汤放华,曾志伟,易纯.湖南省小城镇发展机制、模式与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5-7.
[7]张素瑜,杨安宝.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1(10):75-76.
[8]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9]杨艳琳,李魁,刘淑春.基于产业集聚的我国农村城镇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