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奇蹊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
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的流行真正开始于明治 32(1897)年,这一年的10月,由安部矶雄、片山潜、幸德秋水等社会主义者发起“社会主义研究会”,确定其目的为“研究社会主义的原理以及将其应用于日本的可行性”,将“不论是否赞成社会主义,但必须赞成本会的目的”规定为加入研究会的前提。以此为契机,社会主义真正开始摸索起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1](P72)。不过,社会主义思想传入日本的时间要追溯到1870年。这一年,加藤弘之①在其著作《真政大意》中谈及“Communism(共产主义)、Socialism(社会主义)”,首次将西方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介绍到了日本,评价其为“最有害的制度”[2](P101~102)。尔后的几十年间,他对社会主义思想一直持绝对的批判态度,在其中不乏基于进化论立场的批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明治时代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想与进化论思想的首次碰撞并非始于社会主义者,而是发生在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兴起于日本的二十年之前,以国家主义者加藤弘之的社会主义批判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加藤弘之对社会主义的批判散见于其转向之前和之后的多部著作中,除《真政大意》之外,明治7年(1974)曾在《明六杂志》上刊登文章“答福泽先生之论”,将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进行比较,认为“自由主义试图一味缩减国权,扩张民权;与此相对,社会主义则一味扩张国权,缩减民权。二者都没有正确认清国权与民权的关系。”[3](P58)从进化论角度展开的批判是从转向之后的《人权新说》开始。加藤弘之在《人权新说》发表几年前翻译伯伦知理的《国法泛论》时起,其思想立场就逐渐从英法天赋人权式的立宪主义向德国有机体说、进化论式的国家主义转型,后来又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海克尔的进化论哲学,从而确立起了进化论式的保守主义国家思想。因此,可以说《人权新说》中的社会主义批判是其思想转变为进化论之后对社会主义批判的首次尝试。
加藤弘之在《人权新说》中提出,“上等平民”(按照加藤的说法,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知识水平最高、最有才能、精神力最优大的群体)作为生存竞争的胜者掌握国家权力的话,可以“增进邦国社会的安宁幸福”,并且“牵制今日社会党、共有党、虚无党②暴举的权力也存于上等平民”[4](P366)。可见加藤弘之从一开始就将社会主义放到了与“生存竞争的胜者”对立的一面,将其定位为进化论优胜劣汰法则中的劣弱一方,加藤弘之进而举出反对者的论点:
然有论者驳余之说,但凡任何社会中精神力最优大者即优者获得权力而压制劣者的论点未必值得相信。因为在近世欧洲各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的彼社会党共有党虚无党,其魁首中虽不缺颇具学识才能的人,但其党众大多不过是无知蒙昧的贫贱民。(中略)然而以今日现况来看,这些无知人民的势力逐渐强大,呈日益猖獗之状,连上等平民也无法将其压制。因此则上述无知小民岂不是也可称为社会中精神力最优大者?决无此理。这可以证明,认为左右社会大势者一定是精神力最优大者的论点不足为信。[4](P367)
针对这个问题,加藤弘之的回答是:
在余看来,上述无知蒙昧的民众扰乱社会、压制上等平民不是因为其精神力的优大,反而因为其精神力微弱,才被少数魁首煽动才一时做出狂暴之举,必然不能成为足以长久左右社会大势的势力。(中略)此类群体的狂暴将来能够发展到何等状态不可预知,但今日上等平民精神力尚未衰竭,所以余相信(上等平民)绝不会被其完全压制。[4](P368)
他不仅从一开始就将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进化法则中的弱者,称社会主义者是“无知蒙昧的贫贱民”,否定其具有“优大的精神力”,同时还否定社会主义在历史上将长期存在的现实性和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加藤弘之认为社会主义虽然是在资本主义之后产生的,但决不可能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制度。
之后,加藤弘之于明治 22(1889)年创办个人杂志《天则》,在第8号上发表题为“切勿引进破坏主义”的文章,论及社会主义。他写到:
近时,名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虚无主义的破坏主义兴起,企图复兴未开的世态,禁止私人的所有权,平均社会的贫富,谋求人民的权力平等,破坏社会万般现状,实现改革一新。[5](P176~177)
通过这段内容可以发现加藤弘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人权新说》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在《人权新说》中,他认为大部分社会主义者只是“无知蒙昧的贫贱民”,因此无论其势力如何发展壮大,都不会对“上等平民”构成实质上的威胁;但是在这篇文章中他却用“破坏主义”来诠释近来的社会主义潮流,认为社会主义要求消除贫富差距、让人民权利均等化的主张已经构成了对既有体制的威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加藤弘之在多部著作中无数次运用进化论的原理论证了现有国家体制的优越性,为近代日本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天皇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权形式提供法理依据,但面对社会主义思想日渐兴盛的现实,却又不得不承认作为“生存竞争中弱者一方”的社会主义也能够拥有足以撼动国家体制的力量。加藤弘之的社会主义批判既没有理论上的说服力,对于日益激化的社会问题也没有提出任何的解决方案。
井上哲次郎是明治时代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义者,他与加藤弘之一样,同为帝国学士院会员,曾担任东京大学文科大学校长、贵族院议员等要职,也是《教育敕语》的忠实拥护者,与政府的关系极为密切。1893年与内村鉴三之间展开“教育与宗教的冲突”论争,井上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强调国家对宗教的优先性,对基督教进行了激烈的攻击。这一场论争是其国家主义政治立场的最明显体现。
井上哲次郎的社会主义批判主要见于其在明治末年的著作《国民道德概论》中,很明显他在其中运用了进化论的理论③。他首先将社会主义分为“稳健的社会主义”和“极端的社会主义”,认为前者于国体无害,后者则由于试图从根本上对国家进行改造而属于“破坏主义”,受到当局者的警戒。关于产生社会主义的原因,井上哲次郎将其归为内在于个人主义的生存竞争所导致的贫富差距: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关系,个人主义的发展会促进自由竞争。每个个人凭借自身的能力开拓自己的命运,优胜劣败的结果导致本来就存在差异的个人之间出现更大的不平等。换言之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中略)于是劣者的败北、弱者的不走运、不适者陷入逆境等现象会越来越频发。[6](P258~259)
井上认为这种现象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自然的结果”,即进化法则使然。强者与弱者的巨大悬殊促生了社会主义。作为弱者一方的社会主义者希望改变这种强者当道的格局,以致于最后发展成为颠覆整个社会形态的诉求。他强调“社会主义是有利于劣败者的理论,而对于资本家或富有的贵族及其他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来说是不利的理论”。可以推想,在井上哲次郎看来,社会主义派生于进化法则之中,进化论的生存竞争导致的不平等催生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进化法则的产物。但它消除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要求是对进化法则中的强者的挑战,更是对进化法则所构成的现行体制的威胁,因此社会主义思想与进化论互不相容是理所当然的结论。在这一点上,井上哲次郎与加藤弘之的立场是一致的。
关于这一点,从以下内容中也能得到很好的证明。井上哲次郎接下来将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和家族制度进行了比较。首先,他认为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个人凭借自身的能力开拓自身的命运,可以大大促进自由竞争,社会主义虽然也强调个人的平等和发展,但其实际上是一种“团体主义”,这与个人主义存在本质的区别。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发展,社会主义则以共同发展为目标,要求以人力消除不平等现象,是对自由竞争的干涉。不过个人主义和团体主义都是时代所需要的。其次,家族制度也属于团体主义,与同为团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平等观念基础上的团体主义,家族制度是建立在不平等观念基础上的团体主义。家族制度可以将本来迥然相异的两种观念—团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通过个人主义得到不断地改良和完善,每个个人凭借自身的能力取得个人本位的发展,再由家族制度的团体主义统合起来,是最理想的结果。而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大多都比较极端,不符合社会现实,他们无法提出能够付诸实行的想法,只不过是描绘出一些空想,再将这些空想吹嘘成有望实现的理想罢了。若真的把这些空想付诸实行的话,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社会主义的唯一可取之处只在于它的团体主义。[6](P260~263)
由上可知,进化论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交融、碰撞始见于国家主义者加藤弘之对社会主义的批判中,并且这种交融、碰撞一直持续到明治末年。以加藤弘之、井上哲次郎为代表的国家主义者毋庸置疑都是既有国家体制的拥护者,他们认为现有体制中存在的不平等是进化论自由竞争法则的结果,并主张要保护这种不平等。他们的一致观点是,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既有体制的威胁,当然也是对其背后的进化法则的挑战,其要求消除不平等的主张与进化法则是背道而驰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思想与进化论思想存在根本冲突的观点是由他们既有体制维护者的这种政治立场决定的,这也影响到了他们在理论批判上的客观性,而带有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
注释:
① 加藤弘之:(1836~1916) 日本政治学家,思想家。历任东京帝国大学校长、帝国学士院院长、贵族院议员、枢密院顾问官。明治维新后宣传立宪政治。提倡社会有机体说,鼓吹国家主义,制造对外侵略理论。著作有《立宪政体略》、《国体新论》,《强者权利的竞争》等。是明治时代日本进化论思想的代表学者。
② 按照日本学者长江弘晃的说法,此三党分别指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日]长江弘晃:「明治初期の社会主義研究―社会主義批判をめぐって―」,《日本大学精神文化研究所·教育制度研究所纪要》第7号,1976年3月,第3页。
③ 井上哲次郎的进化论认识不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详细可参考[日]渡边和靖:「井上哲次郎における進化論・キリスト教」,《清泉女子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纪要》第1号,1979年3月,第159~181页。
[1][日]山泉進.「明治期における『社会主義』の形成―安部磯雄『社会問題解釈法』まで―」,《早稻田政治公法研究》第4号,1975年12月.
[2][日]加藤弘之.「真政大意」,《明治文化全集》第2卷(自由民权篇),日本评论新社,1955年.
[3][日]加藤弘之.「福沢先生ノ論ニ答フ」,《明治文化全集》第5卷(杂志篇),日本评论新社,1955年.
[4][日]加藤弘之.「人权新说」,《明治文化全集》第2卷(自由民权篇),日本评论新社,1955年.
[5][日]加藤弘之.「破壊主義ノ輸入ヲ招ク勿レ」,《天则》1(8),哲学书院,1889年10月,第176-177页.
[6][日]井上哲次郎.《国民道德概论》,三省堂,1912年,第258-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