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文化与城市发展

2014-03-31 16:11张建松
关键词:文化发展

张建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水、水文化与城市发展

张建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也是城市建立、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历史上,水与城市自身发展相依相伴。不仅如此,水还影响到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时,人类在治水、用水、赏水等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水文化,也对城市发展、城市形象带来重要影响。而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用水来美化环境,还需要以水文化来彰显魅力。城市发展中留下的丰富的水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认真挖掘和保护,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去创造与时俱进的现代水文化,使水文化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水;水文化;城市发展

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也是城市建立、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自古以来,人们在城市选址时都将水源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历史上,水与城市自身发展相依相伴。不仅如此,水还影响到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时,人类在治水、用水、赏水等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水文化,也对城市发展、城市形象带来重要影响。

一、水与城市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城市的发展史又大多与水有着深厚的渊源。那么,水与城市之间究竟有哪些关系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其一,城市因水而建。水是城市形成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早期历史文献《管子·乘马》就提到城市选址与水资源的关系:“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指出城址的选择要有利于供水和防洪。而《诗经·公刘》中的“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等记载,则是周人先民在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的地方勘察地形、选择家园的情景。为了生产、生活用水的便利,许多城市往往就在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之滨发展起来,进而沿着水系不断向外扩张;当然,也有城市在建城时先行开河,然后依照河水的走势进行谋划,布街辟路、修房建舍。

其二,城市因水而兴。水的开发,赋予城市以活力与魅力,运河城市的兴起便是这样的例子。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成为历史上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同时也造就了沿岸无数充满活力的运河城市。如山东临清,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村镇,由于大运河的开通,一跃发展成为明清时代的中心城市,清人贺王昌说它“舟车辐辏说新城,古号繁华压两京”[1](P1524),对其发展赞誉倍至。而北方境内水运的发展同样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繁荣。汴河是北宋物资转输的重要枢纽,江南等地的物资通过水路被运送至开封、洛阳,支持了当地人口的消费,促进了当地的繁华。而因水而兴的城市内部,河流沿线又往往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带。唐代开元年间,王维途径河南荥阳,写下《早入荥阳界》:“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2](P41)这里沿河一带人家众多,商业发达,生机盎然,号称“雄藩”。而不论是水上往来的渔商,还是岸旁走动的鸡犬,都让诗人颇感兴奋。

其三,城市因水而废。有史以来,水曾经造福于人类,造就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但也曾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与深重的灾难,造成城市的衰落甚至消亡。缺少了水,城市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并逐渐走向衰落;而因受洪灾等因素困扰,还有一些城市则逐渐成为地下古城。黄河沿岸曾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但黄河也曾毁灭沿河多座城市。在今天开封市地下,埋藏着北宋时期的古都汴京。在明代的一次黄河洪灾中,这座曾风光一时的城市被无情的洪水淹没。如今,唯一露出地面的是位于开封市东北隅的铁塔,只有它曾经见证过北宋逝去的繁华。另外一个例子是古代的泗州。古泗州城位于今江苏境内淮河北岸,南与盱眙隔河相望。泗州城始建于北周,其兴起与隋代开挖的通济渠息息相关。通济渠(唐、宋两代又称“汴渠”或“汴河”)的开通,使泗州处于交通要冲的位置,泗州城因此曾经经历了长时期的繁荣。然而到了清康熙年间,淮河下游淤塞,洪泽湖水位进一步抬高。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秋之交,因泗州一带连降暴雨,使得洪泽湖水位猛涨,堤坝溃决,最终导致泗州城沉没于滔滔洪水之中。

其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推动新的水系不断发掘、利用。城市选址邻近天然水系,使人们用水得到很大便利,但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们又在不断考虑城市新的水系的规划与建设。比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为便利人们生活,便根据城市附近的自然条件修建工程,沟通城外水系,使城外的活水源源不断流入城中。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为解决当地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开发、建设了若干水利工程。其中,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将昌平白浮泉水引入大都,堪称壮举。再如,出于城市防御的需要,往往在城墙外开挖城壕,于是产生了护城河。如南通的濠河,始筑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如今已成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

二、水与城市文化

城市的发展史与水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动态的互动发展过程。同时,城市的文化也因不同的水而形成自身特点,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文化象征与文化记忆。

其一,城市因水而名。城市与水关系密切,不管是在丰水地区还是在缺水地区,从城市的名称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少地方都蕴含有丰富的水文化。其中,有些城市直接以河流、湖泊等名称来命名,云南丽江市、黑龙江牡丹江市、浙江湖州市等均属此类;也有许多城市因与水相邻,其地名中便含有与水相关的字眼。比如,“宁波”地名的由来就与其地处沿海有关。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州府(宁波旧称)人单仲友奏称,明州与国名相同,请求改名。他认为明州府既有定海县,采“海定则波宁”之义,可将明州改为“宁波”。明廷于是下诏以鄞县县治为宁波府治[3]。又如,河南境内水资源曾经十分丰富,不少地名便与水相关。如开封古称“汴州”,而汴州本身便与水有关。关于汴州之名,据《太平寰宇记》载,后周“改梁州为汴州,以城临汴水,因以为名”[4](P13)。此外,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而得名;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济源则因济水而得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另外,还有一些城市,过去是人类利用当地水系建设水利工程,这些地名便往往直接以工程名称来命名,如四川都江堰市、河南三门峡市等,都是如此。

其二,水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历史上,影响城市架构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水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各种建筑沿着河流走向布局,河流沿线往往发展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带,并形成城市各有特点的整体格局,从而构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江南地区水网纵横,这种沿河布局的特点更为明显。例如我国南宋平江府城,以河流水系作为城市脉络,架构“三横四直,前街后河”的空间格局。又如,常熟古城依据自然山水的特点设计,将虞山东南角融入古城,而虞山脚下平行的琴川七溪,犹如古琴的七条琴弦,这些独特的山水构成了古城“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的城市风貌。因古城水道丰富,水上交通便利,因此影响了街坊的构成,使当地形成了沿河构屋、特色鲜明的江南城市街巷空间格局。

其三,城市因水性的不同而呈现别样的灵性与韵致。不同的水有不同的特性,汩汩流淌的溪流,让人觉得温顺柔美;而波涛汹涌的激流却又让人觉得冷漠无情,甚至面目狰狞。壮美的水性,使一些城市给人留下粗犷壮美的印象。而提到江浙水乡,人们脑中往往浮现出小桥流水与临河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会想到“吴侬软语”,想到“杏花烟雨”,想到“枕河人家”,“水乡”似乎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城市的代名词。水充满不同的灵性,城市的物产、风光因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之所以脍炙人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水所造就的美景让人神往。当然,水对城市灵性的塑造并不受地域的限制,北方同样拥有因水而秀美的城市。河南信阳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南湾湖风景区的自然风光,还使信阳享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豫南小苏州”等美誉。

其四,水影响城市人们的生活,造就了城市的生活品质。自然山水为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为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

历史上,江南地区山水幽美、经济繁荣,人们休闲、出游既有便利的自然条件,又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杭州城市形制山水相抱,白居易在诗中描绘道:“馀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5](P445)在不断疏浚开发的过程中,西湖逐渐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赏胜地。游赏西湖的湖光山色更是杭州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审美愉悦,西湖同样给人们带来饮酒作诗、歌舞丝竹的逍遥生活。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望海潮》这样描述杭州: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凤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湖上桂花飘香、荷风送爽,笛音缭绕、菱歌飘扬,再加上钓鱼的老汉与采莲的姑娘,一幅其乐融融、颇具诗情画意的画面便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可见,当时游赏西湖的不仅仅局限于文人与官宦之家,就连普通的市井平民也钟情留恋于这里的风景、热闹与安逸。有记载就称,西湖龙舟竞渡,“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张武子诗云: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6](P48)。更将湖岸拥挤与游人晚归的情景描写得非常形象。

三、水文化与城市

不管是城市本身,还是城市文化,其形成、发展都与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在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发生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与水相关的建筑、桥梁、水利工程等文化遗产,积淀了大量传说故事、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等与水有关的文化遗产。各种不同形态的水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城市因水文化而拥有相应的别称。中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不同的城市各有自身的特色,很多城市的名称便因其特色而来,而其中更有不少地方则因具有与水相关的特色而获得特有的别称,并因此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大家所熟悉的城市中,比如武汉,因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有了“江城”之名,并成为人所熟知的称呼。湖州境内溪水清澈,在历史上曾拥有“水晶宫”这一美称。南宋人胡仔曾对“水晶宫”的来历作过考察,他说:“吴兴谓之‘水晶宫’,不载之于图经。但《吴兴集》刺史杨汉公《九月十五夜绝句》云:江南地暖少严风,九月炎凉正得中。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因此诗也。”[7](P366)大概从此之后,湖州(吴兴)“水晶宫”的雅称便流行开来。另外,一些常为人所忽视的城市或地区,则因与水结缘而拥有了美名与知名度。如吴江拥有“鲈乡”这一别称,并被历代众多诗文吟诵。关于这个称呼,要从晋代张翰所作《思吴江歌》乐府说起,其中“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等佳句,意境恬静幽远,令人回味无穷。其中借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鲈鱼、进而希望藉隐居以避祸的典实,常常为后人引用,“鲈乡”一词从此成为文人思乡的代名词。这便是吴江“鲈乡”之名的滥觞。

其二,水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传统时代,水系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水运曾是区域之间人员往来与经济交流的重要形式。水运在便利人们往来的同时,又促进了城市的繁荣。而同样重要的是,水利的开发促进了地区农业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历史上,蜀地水害十分频繁,水灾主要来源于岷江。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时,成都平原就会变成一片泽国,这构成了成都平原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而都江堰的修建,彻底改变了地处岷江流域的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滋润了万顷良田,从此使这片灾害频发之地彻底转变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而地处成都平原中心的成都则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其三,城市因水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多样的色调。自古以来,水就是激发人们想象的重要源头,一些城市因而充满神秘与浪漫色彩。比如在杭州,西湖是其重要的城市名片,以西湖为中心,便生成了不少或真或假的情事:万松书院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千古绝唱,断桥、雷峰塔许仙和白蛇的美丽传奇,慕才亭里埋葬的六朝名妓苏小小虽受辱而对爱情不渝的追求……发生在西湖之畔的这些凄美而浪漫的爱情传说与真实故事,又给这座城市蒙上了温柔浪漫的色彩。就连邻近的建筑,也与这些动人的故事紧紧联系起来。建于吴越时期的雷峰塔,同样是杭州这座城市浪漫色调的调和剂。坐落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每当黄昏之际,塔身与落日相映生辉,被命名为“雷峰夕照”,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而流传不衰的《白蛇传》等神话传说,更使美丽的雷峰塔声名远播、家喻户晓。杭州如此,济南同样因水而迷人,这里湖光山色优美怡人,还拥有许多让人充满无限联想的动人故事。

其四,城市因水文化而拥有历史厚重感与别样的文化意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因水而逐渐积聚起厚重的历史文化。城市河岸地区往往坐落着古桥、古塔等城市的历史性建筑,这是城市的宝贵物质财富。比如,耸立于湖北武汉蛇山、雄踞长江之滨的黄鹤楼,与伫立于湖南洞庭湖畔、且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的岳阳楼,建筑在山东蓬莱市丹崖山上、下临大海、海雾缭绕的蓬莱阁,以及耸立于江西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四大名楼均与水相邻,使这些城市凸显出独有的厚重感。而城市中的这些滨水建筑,都有各自的历史,从这里产生的无数与水有关的诗文、传说、故事,则使迷人的风光又增添了一抹浓郁的人文气息,构成了城市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比如杭州的西湖,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修建了白堤,苏轼在守杭州时又在西湖修建了苏堤,白居易、苏轼与西湖之间的关系,都使西湖的古典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三、余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人为破坏等影响,城市的水系面貌也在不断发生着分化演变,有些河流发生改道,有些河流生态遭到破坏,有些则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水资源逐渐退化甚至消失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不过,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注意到水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整治,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城市水景观,为人水和谐相处、人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用水来美化环境,还需要以水文化来彰显魅力。城市在与水共存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纵观城市的发展史,与水相关的遗产总能引发人们隽永的回味。在今天,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品质,还能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新的美丽画卷能更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更重要的是,城市发展中留下的丰富的水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认真挖掘和保护,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去创造与时俱进的现代水文化,使水文化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1] 徐子尚修,张树梅,等.临清县志·艺文·诗词[M].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政协宁波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波市文史资料[C].宁波.1983.

[4] 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 白居易.白居易集[M].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

[6] 周密辑.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M].北京:中华书局,1991.

[7]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责任编辑:刘明)

OnWater,WaterCultureandtheUrbanDevelopment

ZHANG Jian-song

(School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Zhengzhou450046,China)

Water is the irreplaceable resource for humans to survive.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a city to establish, develop and be prosperous. Urban development has never been separated from water in history. In addition, water has influenced on the culture of a city. Meanwhile, the culture which was created in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using and appreciating water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image of a city deeply. In the modern society, water can not only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but exude the charm of a city. The rich water cultural heritage generated in the course of urban development requires being excavated and protected. We are suppos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reate the modern water culture and let it be the everlasting impetus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water; water culture; urban development

2014-06-10

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精神形态水文化遗产与河南城市文明发展研究》(2014-gh-15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张建松(1982—),男,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交流史及水文化。

K928.4

: A

: 1008—4444(2014)04—0001—04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