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

2014-03-31 14:21:07朱方彬
关键词:创新型研究生课程体系

朱方彬, 吴 渝

(重庆邮电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65)

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八大”,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信息类地方高校具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和突出的学科优势,为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尽快培养出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是其应有之义。

一、我国地方高校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

1.地方高校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现状

2007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优先支持行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在“985工程”二期增补部分地、矿、油类重点大学基础上,又相继启动了“985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和西部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2]。在这些政策和举措的激励下,具有很强行业背景和突出学科优势的地方特色高校发展迅猛。一方面他们通过发挥拥有服务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良传统、拥有若干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独特优势,成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等项目,科技创新基地的条件设施和科研环境大幅度改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基础更加坚实。

2.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虽然具备了一定条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依然表现出诸多不足,远未达到国家人才战略发展需求,其中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中的不足集中体现在创新平台、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三个方面。

(1)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平台不够充分 信息学科高等教育隶属高等工程教育的范畴,但随着高校与行业管理体系的分离,学校与行业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发生了变化,“现行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一方面不少学校没能“提供足够的研究生创新公共平台、自主创新活动载体和创新活动的环境和氛围,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研究生没有用武之地,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和聚敛性思维,缺乏主动思考和发散性思维。”[4]另一方面,不少学校教学仍以教材讲授为主,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创新,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滞后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逐渐丧失其服务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优势。

(2)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当今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再主要依赖资源消耗,而是转向对智力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前沿技术的更新演变,都在催生掌握科学方法、具有较强独立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创新素养和竞争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然而不少信息类地方高校却仍然对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内涵认识得不充分,还没能完全尊重和调动研究生教育中的每一个主体的活力,未能充分注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个性差异,发挥其主体的个性优势,使每个人的特长、个性得到健全发展;依然采用传统一师多徒、个别指导、代代传承的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固化。一位导师往往同时指导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个研究生进行精心指导,“学术活动空间囿于师徒间狭小圈子,会限制研究生所涉足的专业领域,不利于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进而还会影响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和科技创新的热情。”[5]

(3)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从单一的面向行业转变为面向更广阔的领域,导致以往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已经不适应新的需求,信息学科人才应具有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6]然而,有些地方高校却依然对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目标认识不清,没能完全针对不同人才类别的不同要求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

3.解决问题的对策

首先,是要以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形成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平台、校外产学研合作平台、重大专项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平台、专业学会平台、国际会议平台和学科平台在内的实践创新平台,引导研究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启迪研究生发散性思维,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其次,是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教育模式,重新构建包括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培养模式、依托重点科研创新团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联合国内外高校培养模式、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培养模式在内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引导不同类别研究生完成有效的创新实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

最后,是要改变以往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重新构建包括基础课程体系、学科前沿体系、研究型学习体系、工程实践体系、科研和创新方法体系为一体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宽口径适应能力的创新型研究生。

二、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邮实践

重庆邮电大学作为一所以信息通信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地方特色高等学校,在60多年来办学历程中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9万余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8个学科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覆盖了我校所有电子信息类主干学科专业;学校11个一级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在新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效果优良。学校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展开,特别注重在创新平台、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中下功夫。

1.构建创新平台,引领创新实践,以自主创新带动创新人才培养

(1)突出重点,积极搭建学科平台 通过实施“构建体系、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战略,以学位授权点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搭建研究生创新教育学科平台。目前学校已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11个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成为博士立项建设学科,逐步形成了一批既是教学科研依托、又是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学科平台。

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教改的进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引入新课程理念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而项目学习则是一种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项目而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而开展高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紧跟前沿,积极搭建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平台 通过瞄准前沿、集体攻关,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申报为重点,积极搭建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平台。近五年来学校已在通信网及测试技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工业以太网与传感器网络、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专用芯片设计等领域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保证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100%来源于科研项目。

(3)整合资源,积极搭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平台 通过整合资源、联合申报,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搭建国家重大专项科研平台。仅2008年学校就承担了“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核、高、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6项,获得科研经费上亿元,为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最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4)推进合作,积极搭建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办学,积极搭建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平台。近年来学校与中兴、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与中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与美国加州大学、韩国仁荷大学国外高校等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为研究生适应行业发展、落实创新实践环节提供了有力保障。

(5)加强建设,积极搭建学校创新科研团队平台 通过实验室与科研团队整合,积极搭建学校创新科研团队平台。目前学校形成了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科研团队,形成了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坚实师资队伍保障。

(6)凸显优势,积极搭建高层次专业学会平台 通过借助学科及方向优势,积极搭建高层次专业学会平台。学校与国际仪器仪表协会、国际粗糙集学会、中国通信学会等国际国内知名学术学会建立紧密合作联系,发起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粒计算专业委员会等国家级专业学会,为研究生在高层次学会平台上展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7)扩宽视野,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会议平台 通过加强跨学科交流和科研成果国际分享,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会议平台。近年来学校成功组织或承办了“全球移动通信大会”、“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世界大会”、“光互联网技术国际会议”、“国际工业物联网技术与标准论坛”、“粗糙集与粒计算国际会议”等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为研究生分享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创造了条件。

2.改革培养模式,强化创新方法,以培养模式创新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1)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近年承担“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架构研究”等一大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高水平科研来推动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形成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把学校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

(2)依托重点科研创新团队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发挥科研人员的专业特长和群体优势,集中力量组织重点科研领域多学科协同研究与联合攻关,打造了国际级、省部级、校级、院级的四类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外聘导师、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协同指导、协同培养模式,促进优秀科研人才的成长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依托产学研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院所合作、走进园区、校企联盟、自主开发等产学研合作大平台,重庆邮电大学组建了工业通信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化应用平台、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应用基地等校外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4)联合国内外高校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与国外高校“1+1+1”、“1+2”的交换学习和联合培养,与国内外高校合作成立和建设研究所、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实体化的本地研究机构,形成联合国外高校培养模式,使引智工程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的新高地。(5)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与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UNU-IIST)联合举办计算机学科国际课程培训班、中欧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发,形成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研究环境等与国际接轨,提升研究生国际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实践技能。

3.创新课程体系,夯实创新基础,以课程创新拉动创新人才培养

(1)基础课程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按照“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的原则,形成了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三位一体的基础课程体系,其中将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等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基础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反映本学科最重要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共同作为学位课;每位研究生必须按规定修完全部类别课程,实现宽厚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夯实了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增强了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

(2)学科前沿体系 遵循研究生课程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在非学位课程中根据各学科研究方向的要求,设置了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学术前沿的专题讲座,每门课程可开设专题讲座学时4学时,讲座学时可相当于2倍课程学时,讲座由任课教师或校内外专家承担,将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科前沿体系纳入课程教学,确保了研究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

(3)研究型学习体系 着眼于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突出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和启发性,以学科互补为前提,相关学科有机结合形成学科群;在研究生非学位课程体系中还设置了跨学科课程等自选课,构成研究型学习体系,让研究生尽可能根据自身能力特征与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科结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多元化,从不同方面拓展研究生教育的立体空间,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宽广的领域。

(4)工程实践体系 依照“工程实践训练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建立了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综述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辅以外出学习管理办法,形成校内与校外实践结合、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的工程实践体系,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5)科研和创新方法体系 配合国家科技部、重庆市创新工作的部署和推进,针对研究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中关于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专门教育缺失的难点和热点,学校以《科学研究和创新方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课程教学过程和内容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课件和教材等资源建设为重心并通过课程网站建设,结合研究生各个培养环节的具体要求和实践,不断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及方法,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及方法。

三、小 结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重庆邮电大学正是在上述培养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课程体系以及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初步构建了一个“教育理念先进、培养体系完备、保障措施到位”的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实力,会干和实干的高层次信息人才。在校硕士研究生发表SCI、EI等三大检索论文逐年快速递增,从2007年的17篇增加到2011年的117篇;学生大型学术科技类竞赛佳绩频传,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获全国一等奖殊荣,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全国特等奖,成为该单项赛事13个特等奖作品中唯一来自非“985”、“211”高校的作品。近年学校在“挑战杯”赛事中名列全国第19位;2007届一为同学更是由于杰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突出的科研创新成果成为西部高校唯一研究生代表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同时,学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也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即使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锐减情况下,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研究生依然备受用人单位青睐,研究生就业率逆势稳步增长,高出重庆市同期研究生平均水平13.26个百分点,就业率在重庆市高校乃至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华为、中兴等行业龙头设备制造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科研设计单位每年都吸纳该校大量毕业研究生;超过20%的毕业研究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学校也成功荣膺2012年“全国就业五十强”单位。

综上可见,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其落脚点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反思重庆邮电大学在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今后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理应遵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抓住创新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搭建研究生创新教育平台、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1]韩庆祥.创新驱动,构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N].光明日报,2012-11-12(10).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0-03-01)[2014-01-09].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陈 芬,沈 祥,杨 燕,等.地方高校通信与信息学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58.

[4]薛 静,李玉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Z1):38.

[5]李银国,朱方彬,李方伟,等.研究生开放性研究环境营造与协同创新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19.

[6]成际镇.信息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EB/OL].(2010-01-19)[2013-12-11].http://www.jyb.cn/Theory/rcpy/201001/t20100119_336479.html.

猜你喜欢
创新型研究生课程体系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4年4期)2014-12-19 13:10:54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