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朱 亚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民间美术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诸如:民间年画、剪纸、雕塑、编织、玩具等满足百姓精神需求的艺术创作;另一种则是诸如刺绣、织锦、印染以及陶瓷、家具陈设等满足百姓生产需求的艺术创作。”[1]从民间美术的类别来看,其囊括了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同时百姓也在这些领域中有机地体现出了他们的艺术造诣。由此可见,民间美术不仅是区别于宫廷美术、宗教美术等其他美术的一种形式,而且也淋漓地反映出了各地域百姓的生活态度。皖西,作为皋陶文化的发源地、楚文化的成熟地,其民间美术更是绽放出奇异的光彩。
皖西,即为安徽西部六安市与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一市五县的统称。受中原农播文化影响,这里的剪纸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淳朴之气。和始于南北朝的陕西剪纸以及始于明代的蔚县剪纸等其他剪纸艺术相较而言,皖西剪纸艺术的发展年限并不长。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出现了民间剪纸艺术,而其真正的弘扬和发展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皖西剪纸中,以孙兰琴女士等民间剪纸艺术家为代表的六安市翁墩乡剪纸艺术,凭借其流畅的线条、对称均匀的构图、栩栩如生、丰满的形象以及夸张得当等艺术特征,名高天下。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崛起和发展历程,都摆脱不掉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各因素的影响,皖西翁墩剪纸艺术也不例外。从政治因素来看,皖西翁墩剪纸艺术的兴起是从上世纪80年代该地实施“文化兴乡”政策开始的[2];而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分析,则可轻易发现虽然皖西翁墩剪纸兴起于当代,但是无论是从造型艺术、构图方式、题材选择等各方面俩看,皋陶文化和楚文化对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即皖西地处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间,早在上古时期,由这里崛起的皋陶文化的灿烂精髓就贯通整个华夏大地,并影响至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充,楚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有学者曾用“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一句话高度概括了皖西与楚文化的深厚渊源[3]P42。而正是楚文化艺术在这片热土上的世代相传,必然使其剪纸艺术中渗透出楚文化艺术的影子。
作为一门满足百姓审美精神需求的艺术,皖西翁墩剪纸艺术最为突出的用途为装饰。如春节、婚礼等重要节假日百姓家中窗户或墙面上所张贴的窗花、喜花以及门笺等剪纸,就是此项功能的具体表现;此外,当地百姓还运用织布等其他材质剪切图案纹样,用于装饰鞋面、着装等;除去传统的装饰用途之外,如今的皖西翁墩剪纸还出现在个人居所以及饭店、宾馆、茶楼等公共场所的室内装饰中。
近些年,随着人类对艺术文化的高度重视,皖西翁墩剪纸还成为人们艺术收藏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艺术作为独具皖西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还经常参加展览(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现场表演等方式,进行剪纸文化的广度传播。皖西翁墩剪纸的题材是及其丰富的,其既涵盖龙、凤、狮、虎等灵兽动物,梅、兰、竹、菊、梅等植物,八仙、寿星、童子等神仙人物、故事等。此外,福、禄、寿、喜等文字纹样也是这门艺术的“坐上嘉宾”。众所周知,聪明的祖先之所以将这些图案纹样作为表现对象,除去装饰功能之外,还赋予它们不同的吉祥寓意。譬如,猴子纹样被誉为“好”的象征,石榴被誉为“多子多福”的象征,鸳鸯被寄情为“婚姻美满”,插满鲜花的花瓶被寄情为“平安如意”……总之,包括皖西翁墩剪纸在内我国所有的剪纸艺术,每一个题材的选择都被赋予吉祥、幸福的美好象征。
除去灵兽动植物、神话故事等传统剪纸题材之外,由于六安市是白鹅和山羊养殖重地,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当地百姓对这些动物外形、习性了若指掌,于是,它们也成为当地剪纸艺术的一个常见题材。再有,皖西翁墩剪纸艺术作为新起之秀,除去传统剪纸题材和特色剪纸题材之外,用于表现现实生活的趣闻轶事也是这项艺术的常见题材,例如,“迎奥运”、“家电下乡”、“祖国60年华诞”等。
皖西翁墩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线如胡须”,这是相关学者对皖西翁墩剪纸艺术特征的一个高度概括[4]。伫足欣赏皖西翁墩剪纸艺术,可以发现其每一幅作品的造型清新别致、布局奇特。作品的虚实线条紧密相连,万剪不断,各元素之间层层垒高,进而形成了栩栩如生、仿若能动的画面;在构图上,皖西翁墩剪纸艺术则是打破了有限的二维平面,运用隔物换景的组织方式,淋漓地展现出了一个个三维世界,而这也使作品形成了匀称、饱满的画面特征。
以作品“家电下乡”为例,在白底红面、简洁而又明快的画面之上,一对男女合力抬着一台洗衣机占据在主体位置,男子旁边小女孩欢心鼓舞,女子身后则是谷仓,上面赫然标注着“丰”字。作品的四周则是由牡丹、花藤以及喜鹊交互相应并且围成了一个“花环”。画面中以“成角透视”成像的洗衣机、人物脸上的笑容、欢腾鼓舞的小女孩,以及展翅飞翔的喜鹊等多个对象,遵照对称、拼接、连续、重复等形式美法则处理,运用朴拙、流畅、富有节奏感的线条,通过突出“家电下乡”、“丰”等文字和夸张的人物表情,形成了丰富饱满、栩栩如生、动感十足的画面。
不难发现,在积累了我国南北剪纸艺术的精华之后,皖西翁墩剪纸艺术通过繁缉的处理方式,形成了轻灵生动的艺术风格。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效果,与其使用多种工具有着紧密的联系。皖西翁墩剪纸艺术最常用到的工具之一便是剪刀;此外,为了形成栩栩如生的画面,使抽象事务更加夸张、灵动,剪纸艺术者还会使用平口、斜口、异形以及刻刀等刀具,通过刀具的细致雕刻来丰富画面。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形容南北剪纸艺术,“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南方这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5]P89。于皖西翁墩剪纸艺术而言,其则是有机地将北方剪纸艺术的浑厚质朴之气和南方剪纸艺术的玲珑剔透之感兼而并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于任何一类民间艺术而言,亦然如此。而皖西翁墩剪纸之所以形成如此之高的艺术价值,除去南北方剪纸艺术的融合和升华这一因素之外,当地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也与之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此过程中,这门艺术便具有了文化、社会和商业价值。
从文化角度分析,由皖西翁墩民间艺术家之手所创造出的一张张剪纸,其表现内容多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与物,运用夸张、拼接等艺术处理方式,呈现出红白相间的镂空艺术。由此可见,每一幅成品的问世必然会吸纳其他民间艺术因素,故皖西翁墩剪纸艺术作为皖西民间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是当地风情地貌的一种别样呈现。
从社会角度分析,皖西翁墩剪纸艺术从恢复到发展的30余年历程中,其恢复源自于地方政府“文化兴乡”政策的实施,其表现内容除去神话故事、灵兽植物等传统图案纹样之外,祖国60年华诞、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建党90周年、北京奥运会等大事要闻,成为了皖西翁墩剪纸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社会的发展为这项艺术提供了滋育其进一步发展的温床。
从经济角度分析,皖西翁墩剪纸除了是当地百姓在春节、婚俗嫁娶等喜庆节日必备的生活装饰品之外,当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因此,通过参加会展、与当地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产业化生产等多种途径,不遗余力地开发其商业价值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的现实。
从皖西翁墩剪纸艺术的源头分析,这门艺术是皋陶文化和楚文化等皖西历史文化艺术在当代的一种再现;从皖西翁墩的艺术特征分析,这门艺术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当地的升华;同时,这门艺术又极大程度地体现出了皖西翁墩的社会、文化等各类价值……除去其商业价值不说,皖西翁墩剪纸艺术对皖西传统艺术文化的承上和启下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在当代继续传承和弘扬这门艺术。皖西翁墩剪纸若要实现其经济价值,必须与皖西翁墩的教育、人文、旅游、建筑、装修等有机结合。在此,笔者认为,运用教育手段去传承这门艺术,开发其商业价值,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在建筑领域进行艺术表现、创新剪纸艺术在装饰中的应用等方式去弘扬这项艺术,不失为有效途径。
第一,融入教育事业,传承纸剪艺术。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到,“要以健康、优秀、向上、贴近幼儿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使幼儿通过系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实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不难发现,在皖西当地的教育事业中融入剪纸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艺术认识其所生长的环境,而且还能够通过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的路径,为传承皖西翁端剪纸艺术夯实基础。
第二,发展产业之路,弘扬纸剪艺术。皖西翁墩剪纸艺术是以皖西人民群众为艺术主体所创造出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根源,我们有理由认为,这门看似年轻的艺术文化,由于鲜活地反映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因此,它术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反映当地过往的历史蓝本。伫足于华夏大地,潍坊风筝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淮南豆腐促进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傣族舞蹈成为了云南的特色文化……全国各地的艺术产业之路告诉我们,运用皖西翁墩剪纸等艺术,发展特色产业,将会成为皖西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第三,结合旅游产业,推广剪纸艺术。皖西翁墩剪纸艺术本身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与民族气息,倘若将剪纸艺术与皖西翁墩当地的旅游项目一起绑定推出,则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反响。虽然剪纸艺术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分支,但它并不是单独的体系,剪纸艺术来源于民间生活、反映民间生活,并且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气氛,与此同时,旅游的发展同样需要立足于当地的生活。因此,这一共同特点能够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用剪纸艺术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并且促使他们深入挖掘剪纸艺术的内涵和美感,对当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剪纸艺术虽然是形式微乎其微的小艺术,但是合理利用剪纸艺术就可以为皖西翁墩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充分的民间资源,为发展皖西翁墩的旅游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深入建筑领域,拓展剪纸艺术。皖西翁墩剪纸艺术是皖西人民剪纸设计的灵魂艺术,剪纸艺术不应该只在平面空间作展示,应该与更多建筑物、构筑物搭配。笔者认为皖西翁墩剪纸艺术应该从以下方面来体现其在建筑中的作用:其一,剪纸艺术可以作为建筑中的构成元素和组成部分直接融入建筑设计中去,比如在城市工业设计、城市雕塑、环境艺术设计、城市垂直墙面等中,剪纸艺术可以以自身活跃、生动、灵秀的特点融入到上述建筑物、构筑物中。其二,剪纸艺术的融入间接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多元发展。虽然剪纸艺术是由单调的纸张发展而来,但剪纸艺术中的设计、造型及样式都可以为建筑师所应用。剪纸艺术设计原理若能被建筑师广泛应用便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和灵动,在建筑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剪纸艺术为建筑领域带来更多设计灵感,有着如剪纸艺术般生命和灵魂特征的建筑物必将傲踞群雄。
第五,丰富装饰空间,创新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本身具有一定装饰性功能,可以说装饰性也是剪纸艺术的基本功能。此外,剪纸艺术既朴实大气,又高端脱俗,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投资成本也极低,便于人们收藏和使用,可以被广大群众用来作家居装饰,基于此,皖西翁墩剪纸艺术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在家居装饰业发掘广大市场。早在我国宋代,就已经在加工行业利用剪纸作为工艺装饰。不同于传统剪纸艺术,皖西翁墩剪纸艺术源于现代皖西人民的生活,其剪纸造型极具时代气息,更适合现代家居的风格。此外,剪纸艺术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场合作为装饰丰富人们的生活,比如在餐饮业,具有典雅风格的餐厅内配挂欢乐的装饰剪纸艺术画,能为顾客带来愉悦心情,从而带动餐饮产业的快速发展。
[1]高春妍.皖西地区民间美术的旅游开发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5):102-103.
[2]马启俊.皖西民间文学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6):9-12.
[3]姚治中.皖西古代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沈晓富.翁墩民间剪纸艺术初探[EB/OL].皖西乡音网,http://www.ahlams.com,2012-04-21.
[5]马力明.民间剪纸[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