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圣,李杰
(1.大庆市委,大庆163000;2.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国务院于2012年12月29日印发的“十二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规定生物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相比,释放了更强的发展高端生物产业的信号。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中,提出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并将坚持高品质发展作为第一条基本原则。如果用规划中的语句来解释高端化,就是将各产业及时集中起来共同发展新产品和新业态的联盟,使各自的产业发展达到技术发展的最高点,以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配套形成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经济体制。因此,建设高端化产业体系需要加强各项技术基础研究,使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创新、突破,各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逐步规范化、共享化、国际化发展。产业高水平的研发创新、创造能力是发展高端生物产业的命脉[1]。目前,相对于我国生物产业的高速发展,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严重不足,成为限制高端生物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分析适应高端生物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的组成要素的基础上,介绍了几种现有的适应高端生物产业发展的研发组织模式,希望能够为政产学研等生物产业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生物产业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共性技术多的产业,其研发机构对资金、人才和管理体制的要求极高,构成了研发机构组成的三要素。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研发机构顺利运转的前提,主要包括研发机构房屋、仪器设备等硬件购买和维护费用,项目研发费用,办公费和人员费等投入。作为高水平研发机构,其仪器设备费、项目研发费和高层次人员费的投入要远高于一般的同类研发机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研发机构的核心,关键是3类人才:掌握国际前沿科技进展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人才;熟悉产业发展状况、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产业化人才;精通研究机构运行管理的管理人才。目前高层次研发人才极为短缺,尤其是兼具这三种能力的领军型人才更是难得一见,成为高水平研发机构的限制因素。如前所述,高水平研发机构对资金和人才的要求极高,所以以单一的机构为主体难以满足,需要有效的体制机制促进政产学研资等机构的结合,引导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研发机构集聚,并保证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效运转[2]。
目前,我国多种形式的生物产业研发组织并存,如企业研发机构(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和大学研发机构(各级重点实验室)等,在生物产业研发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但在现有国情下这些研发组织往往存在明显缺陷,不具备构成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普遍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配备严重不足,难以研发高水平的生物产品,而大学及科研机构虽在研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但其科研目标与市场所需求的产业技术不符合,与市场主导的经济体制有一定偏离,产学研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资金投入也难以保障,都难以适应高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3]。近年来,随着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逐步深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服务企业等组织应运而生,为建设适应高端生物产业发展的研发组织提供了新的运营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高端生物产业的新组织模式,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的科学研究组织机构构成,以联盟成员的共同利益、协同发展为基础,以提高各自研发产业的技术能力为共同目标,以产业创新发展为根本,以法律约束力的双发法规为保障,各科研机构将资源优势互补,建立联合研发、创新的生物产业模式,获得市场利益共同共享分配、风险共同承担的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联盟。产业技术联盟的最终目标是联盟成员共同获得利润,促进产业发展。并通过调动和整合产业共享资源,共同研发高端的生物产品,根据需求在市场中推广,最终不断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稳固发展。
在我国的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中,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转移是技术创新链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联盟的创建,促进了产业技术需求与技术创新主体的紧密结合。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式,将各技术研发主体融于一体,集聚各种创新要素于企业,有效解决了产学研合作松散问题。但是,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处于初级阶段,生物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覆盖度极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很难跨越联盟的门槛。目前,联盟企业内容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联盟企业虽已联合起来搞研发,但没建立企业联盟应具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只是企业简单的合作关系,没有发挥出联盟企业的整合效应;有些企业虽已简单的构成联盟体制,但没有针对性的各项法规和规章制度,尤其在财政拨款条款、知识产权和合作利益纠纷的法规,这些都限制了产业联盟企业的发展,使得联盟成员间的共同利益关系无法可依,难以分配,不能长久维持。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产业联盟法规,建立有效的合作体制,以确保能联盟成员间在解决风险承担、利益共享和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时有法可依,是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必要条件。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高端生物产业发展的研发的组织模式之一。产业研究院通过合理、高效配置各种科技资源,以行业技术集成创新、产业化应用为目的,能够有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国外发达国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比较迅速,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一些产业研究院都能推动他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提升,在引领各项高新技术产业发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借鉴国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模式建业产业研究院的发展模式,发展区域性的产业经济。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以成员发展相似产业技术为目标,通过对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各种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其创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特定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领域,能起到行业属性和应用的引导作用;二是在契合产业技术发展方面,能将市场需求,知识结构、技术创新融为一体;三是能比普通大学、科研院体现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和创新网络组织功能,使区域经济稳固发展[4]。因此,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具有战略规划、组织协调、联合研发、成果转化和政府决策咨询等作用,在整个产业创新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在开展技术共享、产业战略研究部署,聚焦产业链技术优缺点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增强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的核心,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是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的关键,构建单体积极创新、群体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的目标。近年来,随着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不断深入,通过创新系统的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的整合与共享,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方面已经逐步达成共识。从总体来说,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最终目标是创新共性技术,解决各大企业、行业、研究机构在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基本服务功能是:共性技术研发服务、条件资源保障服务、技术转移孵化服务和产业技术人才积聚与交流服务[5]。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生物产业的信息中心平台,建设网络化服务设施,加强对生物基因信息的研发能力,带动新型测序仪的发展。全力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工作,将其打造为开放式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能够优化我国生物产业研发资源配置,快速提升我国生物产业整体研发水平,对于高端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研发服务业位于产业链中重要的位置,在生物产业中具有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特点,对下游产业具有强大的调节带动作用。研发服务业的主要功能包含两类:一是在生物产业研发过程中专门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功能;二是在研究与试验发展工程中不参与研发活动,但在研发过程提供各种技术、疑难解答、交流推广等服务性管理的咨询服务[6]。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速培育生物产业高端中介服务企业是发展高端生物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条件,中介服务企业可以将研发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和示范推广协调发展的机制在市场上推广应用,促进高端生物产业规范化、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发展,并在相关领域推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的新型企业、新型人才,新型研究机构,以促进高端生物产业的新行业、新业态发展。作为独立业态,研发服务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受资金和人才等因素制约,其规模普遍较小,服务范围较为局限,服务水平不高[6]。此外,还缺少标准的产业规范和定价机制,其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生物产业是战略性新型产业,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所在,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建立与高端生物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研发组织的关键是政府要作好顶层设计,集中各大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生物产业资源,以产业经济技术的协同发展,以突破产业技术的重点、难点为目标,不断加大产业技术的支持力度,促进生物产业联盟的形成。在对产业技术支持方面,除对增加生物产业经费投入外,最主要的是采取相应的组织方式和政策,在技术创新方面有针对性、有效率的开发和应用。在上述的研发组织模式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都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性,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高端生物产业发展无论采取何种模式,产业技术研发最后面向的仍是市场这个主体。因此,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企业将按市场机制的调节,树立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利润分配的核心地位。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必须遵从研发过程中产学研协同合作,这种合作组织模式不仅是一种有机的利益和市场融合,更是产业技术共性研发的根本保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区域化产业经济聚焦现象日趋明显,并应已逐步形成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特色。同时,由于各地方产业技术、市场资源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链,生物产业研发组织模式应当与区域生物产业链发展需求相适应。
[1]邸晓燕,张赤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性质、分类与政府支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9):59-64.
[2]黄玉兴,金勤献.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8):20-22.
[3]中国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必须突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J].领导决策信息,2002(39):24-25.
[4]郭丽峰.加快研发服务业发展的思考——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5):67-70.
[5]刘洪民.协同创新背景下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3):60-66.
[6]杨艳秋.大庆市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产业的必要性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24(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