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芝
(昌吉学院 中文系,新疆 昌吉 831100)
不能回避的建构之失
——“实践存在论”美学体系的几个问题
孙桂芝
(昌吉学院 中文系,新疆 昌吉 831100)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进行了历时弥久的激烈争论,朱立元认为传统认识论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实践论美学势必需要得到新的发展,由此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就学术思想探索的精神而言,朱立元于当代提出“实践存在论”有其价值所在,但就其美学建构过程看,仍然在历史性和辩证性论证方面存在着难以回避的问题甚至是缺陷,这些问题足以削弱甚至摧毁“实践存在论”建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践存在论;历史性;本体论;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美学、文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替代的理论资源,因此,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命运,如何从当代视域出发阐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以彰显其理论的精神实质与当代意蕴,关涉到在当代语境中如何建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理论等重大基本理论问题。”[1]但是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认识意见并不统一,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的不同解读又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基础的理解,从老一代的李泽厚的实践论、蒋孔阳的审美创造论、周来祥的美在关系论,到当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学基础论、历史唯物主义论、后实践论等各有辞据、争论不断,而“实践存在论”作为当下中国实践论美学一个新的衍伸变体更是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实践存在论”美学倡导者朱立元明确提出其体系建构的三个原因:“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有一种本体论上的共属性和同一性”[2]“实践与存在揭示着人存在于世的本体论含义,是对近代以来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重要超越。”[3]“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语境下揭示出来的一个发展方向。”[4]朱立元通过系列文章论证实践论和存在论都是马克思原著中不断出现的思想,一再强调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的贡献在于从来没有将实践的含义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物质生产劳动,还包含了政治、伦理、宗教等人的现实,实际上借助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结合存在主义关于“人生在世”的存在论,建立了美学的存在论哲学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思想及其与实践观的结合为理论基础的。”[5]证明“实践存在论”美学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发展。
针对朱立元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本体观,我们一方面认为“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每个时代向它提出的首要问题,都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时代性变革问题,也就是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的时代性变革问题。”[6]坚守经典、回到元典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必要的,但更需要承认即使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在进行问题思考时也首先秉持的是批判地继承态度,因为任何经典乃至真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的语境中形成,马克思主义同样作为活着的思想必须具备不断充实和拓新的空间。马克思、恩格斯的元典则给予马克思主义学者以思想和方法的指导,起到源头的作用,唯此,也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历史唯物主义总是将并且,必然将自身理解为在历史中不断自我生成、自我否定的动态机体,一种开放的可能性思想。”[7]就学术思想探索的精神而言,朱立元于当代提出“实践存在论”有其价值所在,但是就“实践存在论”美学体系建构来看,则认为其在“实践存在论”的历史性和辩证性论证方面存在着难以回避的模糊性甚至是缺陷,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朱立元认为传统认识论建立在物与人现成论基础上,是二元对立的二分法,无法回答物与人如何形成,而“实践存在论”则能够以人的实践为中介结合了人与世界形成共生状态。“按照人生在世的观点,人跟世界是不能分离的,一方面,人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原初就包括了人在里面,人是世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世界只对于人才有意义,如果没有人,这个世界也就无所谓意义。而‘在世’就是人与世界打交道,人一直处于跟世界不断打交道的关系中。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人就现实地生成了。”[8]这里谈论到的“人”没有历史、也没有具体的实在的活动,在一种纯逻辑推论意义上形成。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马克思将自己哲学的着眼点置于历史基点上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活动”和“活动中的人”上,“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9]马克思强调必须从抽象的人的类本质思维中跳出来,始终坚持在历史和生产关系前提走向现实的个人,人总是作为历史语境中的人,从来也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的、无差别的人,也不会在普遍、抽象意义上谈论人与世界的相遇、关系。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活动”和“活动中的人”不断深入考察,马克思在其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实践概念,也就是实践概念不仅仅是“人的活动”,还必须兼顾“活动中的人”,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我们每个个人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学习、工作、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审美等等活动在内,都是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我们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生存和发展的。”[10]在这里朱立元“实践存在论”虽然谈到了个体的人,关注了实践作为人的活动的泛化范畴,但是对于“活动的人”的现实性和历史性依然缺乏足够的关注;只是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差异性表述,对个体的人的差异性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11]马克思一方面指出人的存在是一个结果,是作为有机生命在实践后而形成的,同时更强调了人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和结果,侧重了差异性和历史性的结合。朱立元离开具体生产关系谈论人的存在,无法解释具有差异性“活动中的人”如何能够一致地在世并在与世界打交道关系中,现实地生成;同时产生系列问题--作为“活动的人”的此在差异有无必要?此在均属于合理还是需要加以区别对待?区别对待的依据又是什么?
所以“实践存在论”是在一种空想状态勾勒了人与世界的相遇,强调实践的包容性,也力图纠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导致的现成论格调,但却忽视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内部的差异性就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忽视马克思始终坚持结合“人的活动”与“活动中的人”谈论哲学的方法论,忽视马克思始终坚持把实践作为改造世界的人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得“实践存在论”作为美学的哲学基础落入形而上窠臼。
“实践存在论”论者文章中关于实践论和存在论关系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马克思的实践观中不但确确实实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和内涵,而且他的与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还为现代存在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美学、文艺学研究及发展切实开启了一种崭新的可能性。‘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思想及其与实践观的结合为理论基础的。”[12]从这段表述中不难看出,为了证明实践存在论美学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朱立元认为存在论思想内附于马克思实践观,至少是实践观中“维度和内涵”。存在论作为马克思早已有之的实践论的内涵和纬度当然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存在,而存在论则作为实践论的维度呈现。这样也必然导致存在论只能是在实践论范畴内才具备意义,并不具备单独的哲学本体论可能性。如果确是如此,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证明实践存在论确是源自马克思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延展;而“实践存在论”的提出则主要是强调存在论的维度,简化表述则是“实践论”+“存在”=“实践(存在)论”,朱立元文章《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也很明确呈现这样的观念。
第二种“这就是说,人在世界中存在,就意味着在世界中实践,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实践与存在都是对人生在世的本体论(存在论)陈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始终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实践论的高度,而马克思则把实践论与存在论有机结合起来,使实践论立足于存在论根基上,存在论具有实践的品格。这是我们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直接理论依据。”[13]“不过应该指出,人生在世并不是海德格尔的发明,实际上马克思已经发现并作过明确的表述:‘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于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只不过马克思没有直接用这一存在论思想来批判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罢了。但是,马克思高于和超越海德格尔之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此在在世 (人生在世)的基本在世方式。”[14]在这一段的表述中,朱立元一方面对“存在”相关阐释和论证不断借助于海德格尔的“人生在世”,同时又必须证明存在论思想(包括“人生在世”)是马克思早已具备,强调实践和存在都是本体论的陈述,二者呈现出平行的本体关系。也就是“实践存在论”是同样作为本体论意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的结合体,简化表达则是“实践论”+“存在论”=“实践存在论”。但是朱立元同时表明“我们虽然仍然以实践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但是却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转移到了存在论的新的哲学根基上了”,[15]实践论的根基地位悄然被存在论替换,也就意味着朱立元推翻实践论根基的地位,实在地走向存在论。问题则出现:既然存在论和实践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已有部分内容,马克思实践观与其存在思想的关系如何?既然海德格尔存在论起到的作用只是明晰马克思的思想而已,那么现代存在论(海德格尔存在论)与马克思存在论的关系如何?两种存在论差异如何表达?在为“存在论”确定其根基亦或维度地位之前,在澄清“存在论”思想渊源之前,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基础“转移到存在论的新的哲学根基”是不妥当的。
第三种“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来阐释和改造‘人生在世’的观点,实践活动显然就是人的在世方式,或者更准确地说,人生在世的基本方式就是实践。”[16]实践不再具有哲学思想层面的价值,只是人存在的方式而已;“正因为‘实践不能作为本体,也不具备本体的意义’,所以我们才提‘实践存在论’而不说‘实践本体论’”[17],“本体论概括起来应当是主要研究存在的学问,可以而且应当用‘存在论’加以概括”[18]从这些论断可以看出本体论约等同于存在论,实践论只有在依附于存在论的前提下才能上升到本体论的范畴,那么“实践存在论”就是实践和存在论的结合体,简化表达则是“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存在不再是实践论的一个维度,实践反而有沦为存在论维度的危险,正如董学文提出的“它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试图以现象学的存在主义思想,来修改、沟通传统的实践观和辩证唯物论意义上的‘实践’概念。如此一来,不仅‘实践美学’的哲学根基发生了移动和变化,而且其审美理论中也就自然填充了许多个体性、超越性、非理性等现代西方美学的因素和成分”[19]。
一种思想的提出总是与一定的历史需要和历史问题相遇,从这一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是具有功利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强调实践的价值,并确立实践作为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也是人解放自身的最终工具,是因为唯有在实践中人才能脱离抽象的概念而形成“活动中的人”,人的差异性、异化都能够在实践中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19世纪中叶两大阶级阵营对立、对抗的矛盾,并指出无产阶级在实践中将获得解放的前进方向,这是无法回避的马克思思想诞生的历史语境。
但是从“实践存在论”体系论证过程看,一方面,这样的表述实在看不出其确立“实践存在论”的社会、历史乃至文艺发展需要,呈现出马克思极为厌弃为哲学而哲学的思辨性;另一方面朱立元充分利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存在”、“此在”思想和术语,着力发掘马克思存在论表述,力求证明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具备了存在论思想,但是针对部分学者关于实践不具有本体意义的批驳,则又自动放弃实践具有本体意义的立场,宣称实践只有加上存在论(此时是本体论同义词)变成实践存在论才能具有本体意义。结果就是在不同的文章中,在同一篇文章的不同处,存在论更获得多重含义,可以是实践论的“内涵和维度”,可以是与实践论作为“人生在世”本体论意义上的平行范畴;也可以是与本体论同义的哲学体系层面,导致了存在论在同一问题论述过程中语意不详的混乱。
如果不能对一个学术体系范围内同一问题讨论过程的同一术语进行清晰界定,在一种泛化的状态兼容并包地利用一个术语所有的阐释可能性不符合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并将对学术体系的建构形成硬性伤害。总之,在马克思思想、存在、存在论的关系及存在、存在论、实践论的关系能够明确且明晰之前,坚持“实践存在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当代发展就无法令人信服。
关于审美活动与实践的关系,朱立元提出“从人类形成的历史过程看,人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审美活动,只有当人超越生存的基本功利性需要之后,才会产生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才会进行形形色色的审美活动,才得以在对事物形象的直接观照中获得愉悦。”[20]表述中朱立元实际地缩小了实践的内涵,表明审美活动并不是内含于人类活动中,人类最初的活动只是为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这里的活动实质指向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为了突出实践的多元性朱立元又指出“人类的审美活动就产生于原始人的实践活动,原始的审美活动并没有独立,它和生产、巫术等活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很难区分开的。所以,审美一开始就是一种与其它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人生实践。”[21]朱立元关于实践的表述由此就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性,即(1)审美需要、审美活动以及审美愉悦关系,朱立元认为首先产生了审美需要,才能进行审美活动,从而实现获得审美愉悦,所以作为人类实践的审美活动并不一开始就在实践的范围内;在这样的推论中是否存在一种思想即美是现成先在的,审美可能性也始终存在,审美愉悦作为一种特殊的先设的情感体验,一直潜隐于人类身边,随着人类实现自身的生存需要之后即可召唤而来,如此则产生问题(2)审美活动是恒定不变的还是具有历史变化性、人类各个阶段的审美愉悦是整一还是具有差异、审美愉悦如何与其他愉悦(包括生存愉悦)得以区别?恩格斯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又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22]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必须承认有生命的个体的人、人群从来不会是一个统一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回避差异性谈论审美愉悦势必是形而上的。马克思说“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23],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动的,人利用工具对自然进行了创造性的活动,使自然按照人的目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始终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进行并具有差异性,但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言则认为诸多差异性中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实践,能够使人的本质得到直观确证,把人从动物界中真正分离出来的活动具有美的价值和审美意义,也势必产生审美的愉悦性,这种愉悦性是在实践中产生本质力量获得确认后的愉悦。审美愉悦的情感充沛性和多元性将伴随着人类历史地实践活动的丰富而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始终是内含于实践中的。
朱立元否定认识论,批判二元论的现成论,却无法圆满地解释实践与审美活动的产生关系,对审美愉悦的差异性、历史性以及现实性更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反而实质地回到了认识论的逻辑之中。
结语:从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性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生命力延续的必要性来说,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当代发展都是需要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衡量标准不在于是否只从马克思元典中寻找定论,也不在于把马克思某个哲学范畴和当下新的哲学思潮结合并证明马克思哲学早已包孕了新的哲学思潮,可以说:坚持马克思的哲学观,首要的是秉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历史唯物主义,实在地焕发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意义;同时无论文艺与审美的问题性如何丰富与复杂,其中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文艺学与美学所真正关切的问题一定是在历史长河和社会现实语境结合的情况下,实际地关注活动中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的生活状态,更需要对非人类自由本质的、异化的文艺现象进行批判,唯此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地、科学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关怀人生的历史使命。
[1]宋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理解——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论争 [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8-89.
[5][12][17]朱立元,刘旭光.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二[J].探索与争鸣,2009,(10):25.25.28.
[2][3][4][8][10][13][14][15][16][20][21]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 [J].人文杂志,2006,(3):77,78,78,79,79,78,78,79,79,81,81.
[6]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J].哲学研究,2007,(9):6.
[7]罗骞.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可能性思想[J].哲学研究,2010,(6):2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51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45.
[18]朱立元.关于文学本体论之我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8.
[19]董学文.“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0.
[2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TheLossofConstruction——SeveralIssuesof"PracticalOntologyAesthetics"
SUNGui-zh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angji College,Xinjiang Changji 831100,China)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Marxist aesthetics remains a hot issue.Zhu Liyuan thinks that traditional binary opposition-based epistemology must be improved.He puts forward"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to replace "practicalaesthetics"."Practicalontology aesthetics"has important values.But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system,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reasoning,which would weak or destroy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
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historical dimensionality;ontology;practical aesthetics
B83-0
A
1674-7356(2014)-04-0064-05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4.04.011
2014-03-14
孙桂芝(1977-),女,四川金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女性主义。
时间:2014-12-11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41211.122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