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
(河北工业大学 廊坊分校,河北 廊坊065000)
地方高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黄莺
(河北工业大学 廊坊分校,河北 廊坊065000)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区域化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地方高校,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融入城镇化建设的主流,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对如何以新的视角认识和发挥地方高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双赢,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地方高校;新型城镇化;作用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破解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需要优势资源予以支撑,高等教育在各类优势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占高校近百分之九十的地方高等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结合上,不仅为改善城乡高等教育的布局、促进城乡整体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这些院校最靠近基层和农村,最接地气也最熟悉所在区域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等优势,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以下五个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更被看成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地方高校学研产相结合体系的逐步形成与良性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区域化格局的形成,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大都属所在省、市管理,作为当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通过输送适销对路的技术人才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地方高校一般座落地级及其以下市,易了解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人才劳务市场的供求规律来考虑专业设置,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基层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彰显着学校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实现地方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是通过科技成果推广与技术服务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在当地以其知识密集、人才荟萃,技术设备一流的“国家队”条件,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选择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同时与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合作开发成为服务地方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形成实用性强、能够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有效地促进生产效率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地方政府应在科研项目与经费等方面向地方高校倾斜,支持学校多出、快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
三是通过兴办科技产业,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利用人才、技术、设备和研究成果开辟科技产业,尤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政府共建科技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以科技成果为依托平台、开展项目合作、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地方品牌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也是地方高校加快服务能力提升、融入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等方面应给予足够的支持,促进地方高校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更直接更便利的推动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速推进的关键因素在于农民的城市化,只有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才能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协调发展。而地方高校担负着教育大众化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任,被称为“高等教育亚中心”,为地方城镇化建设的“桥头堡”,也促使其处于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当地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龙头地位,应充分发挥其在当地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大力开展三项培训:
一是开展农民市民化培训。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解决好“三个一亿人” 的问题,其中包括“1亿农村人口转入城镇落户;1亿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如何使长期处在传统农业和农村封闭落后条件下生活的农民伴随着城镇化的实施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文化文明素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过渡,地方高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人文人才密集的特点,联合区域有关部门通过夜校、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加强农民文化补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法规及文明素养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尽快改善形象,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建设,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是开展农民转岗培训。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四化”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数以千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和在城乡多元化的稳定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地方高校发挥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师资、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等智力优势,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技术实训基地,健全职业教育和岗位定向培训体系,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定期开展技能技术或转岗培训,提高其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人员有序流动,使进城农民不仅成为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合格劳动力,而且使农民家庭尽早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的城市化水平。
三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体系中的农民,不仅要拥有较高的生产技能,还应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而我国传统农民长期生活在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中,形成了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正是农户知识、技能、经验的缺乏。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必须增加投入与高校联合构建配套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创业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训,使农民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新型城镇化的生产分工中得到充分利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激发聪明才智开辟新的天地,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
高校既汇集了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学术研究成果,又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校园的文化氛围不仅潜移默化的熏染着师生,也对社会产生着文明辐射,引领着社会风尚,改造和影响着周围群体,推动着社会健康发展。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的衍生传播基地、辐射源和创新阵地,不仅要对在校生的思想、伦理道德和良好的人格塑造进行教育,更担负着传承、融合、推广和文化与文明创新的历史重任。
一是文化保护与传承。新型城镇化将使一大批农村重组和迁建、老城区改造扩容,当地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建筑规划、传统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难免相互影响。地方高校尤其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多以师范类学校为主,以文学、艺体等学科见长,能够深入整理和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遗存,理清其与城镇改造与建设的界限,在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中,为文化保护留足空间,使城镇历史文脉、民间优秀文化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延续。这样,既不违反城镇的整体规划和总体风貌,又保护和继承了文化特色和文明风尚,做到了城镇建设、文物保护两不耽误,把文化设施纳入城镇建设,使城镇建设与文化建设“双提速”,现代化气息与历史文化气息“双浓厚”,城镇面貌和人民精神面貌“双变样”。
二是文明辐射与繁荣文化。地方高校拥有当地相对一流的专业人才,有丰富的馆藏资料与数字信息资源,配置良好的文化艺体设施,师生在特有的校园文化教育熏陶下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和人格气质,这将感染周围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的文明氛围。同时,在校园文化与乡俗社会文化的交流、冲突和融合过程中,高校既能相对独立地对社会产生文明辐射,又可与社会组织机构共同配合政府社区工作,使信息传递和文明辐射更具地方特色,建设和谐、包容、有活力的城镇。此外高校通过科技、文化“下乡”、“文化走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不仅丰富着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文化活动层次,全面提升城镇文明程度,而且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有利于彰显城镇特色,为城镇文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是文化创新与产品开发。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渗透于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这一重要功能决定了文化创新的迫切性。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将亿万农民由村民变市民。如何结合时代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在传承守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创新具有地方色彩的城镇文化,满足广大新型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地方高校的神圣责任。同时地方高校利用其大容量、高配置、数量多的多媒体网络及其人才与技术资源和文化消费与需求群体大、欲望强、市场宽的优势,联合政府、企事业和民间资本研究开发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产品,尤其是数字文化产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高城镇管理和经营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在继承传播地区优秀文化、吸取国内外文明的同时,不断研究创造着新的文明成果,以文化繁荣推动城镇化进程,也为城镇化发展拓展经济空间,着力打造凸显文化内涵和中国元素的现代城镇。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决策、经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包括新的经济理念、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经济方式、新的经济评判等方面。如何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各地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强化产业支撑,城与业融合发展,同生共兴,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造城运动”,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客观上必须拥有高层次的科学规划、合理的“顶层设计”、精细的组织运作。而地方高校汇聚了当地大批专家教授、博硕高级专门人才并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刻认识和大容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及相对高精尖设备,尤其不少专家教授“土生土长”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又兼任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咨询专家、技术骨干、法律顾问等,一方面,地方高校应以知识权威机构的身份更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决策,促进当地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科学完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选贤任能,选调一批有志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生、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到省内外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或担任“村官”,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者可选拔到当地政府部门领导班子,为他们施展聪明才智提供舞台,并让他们直接参与决策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案的调查研究、发展规划的论证,从而减少决策失误,保证政府决策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地方高校真正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传播者,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的人才库与生力军。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历史看,真正占据主导位置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市场主导机制。城镇化的市场动力,就是市场机制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调节供需,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地方高校因其居住人口密度大、青年人集中,消费群体具有大(面大)、多(种类多)、高(消费水平高)的特点,不仅包括饮食、生活用品等个人生活性和文化卫生体育公共服务性消费,也有办公、教学、实验设备与用品、运输、“三供”(水、电、暖)等维持运转性消费及基础设施等发展性消费。仅以一所万人本科学校学生的生活消费为例,按每人每天需消耗250g粮食、250g肉蛋和500g蔬菜水果,这样一所学校一个月(以30天计算)至少消耗15万斤粮食、15万斤肉蛋和30万斤蔬果,一年消耗180余万斤粮食、180余万斤肉蛋和360余万斤蔬果。加上整体学校的基础设施、正常运转和师生员工的文化教育艺体等消费,不仅拉动当地粮食、果蔬、副食品的生产与加工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建筑、装饰、施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各类学校教育、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就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同时,高校的多种消费不仅拉动经济增长、为地方创造财富,又会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使许多人依傍高校发家致富,这种直接效益已经愈来愈被社会所公认。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将高校的发展纳入区域特别是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统一谋划、协调联动、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1]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09:4-6.
[3]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07:82-100+204-205.
[责任编辑 陶爱新]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to new-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HUANG Ying
(Langfa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gfang 065000, China)
With the incoming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and significant. It is noticeable that new-built local college is not only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but also an essential assurance and driving pow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refore, it is an inevitable tendency for local college to integrat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view the new-built local college’s function and status in the new-urbaniz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how to achieve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profit.
new-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new urbanization; function
10.3969/j.issn.1673-9477.2014.03.008
F299.2
A
1673-9477(2014)03-030-04
[投稿日期]2014-08-26
黄莺(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