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莹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沈阳 110034)
培养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马莹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沈阳 110034)
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培养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创新性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推进高职院校培养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工作的进行。
青年教师 科研 可持续发展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中最具活力的年轻教师,同时也是学校内部科研工作最积极、创新力最强的中坚力量,是高职院校稳定进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科研素质的高低对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对社会的影响力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集教学、科研创新于一身的高职院校来说,学校的科研实力与创新水平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学校科研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等逐渐被认为是评价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
高职院校通过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可以有效的增强学校发展的后期力量,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较快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还可以迅速的增强学校的总体科研实力,推进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学与科研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基础保障,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对学校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很早的时期,我国教育部门就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围绕两个中心进行办学,即学校是教学中心还应该是科研中心。很多学者与专家也认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工作,更不能荒废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相互渗透、相互帮助的,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其要先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过,高职院校的教师更要坚持不懈的继续学习、研究和创新知识体系,才能扩展自身的知识掌握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科学的教授学生,改善教学质量。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决定着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速度与方向,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拥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时的了解学科内部的科研发展新动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量与知识体系,并将新研究成果或获取的新知识体系融入到所教授的课程中,使学生也掌握更多的前沿科学,扩展教学的宽度,提升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并且我国的教育由以前的精英化正走向全民化,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紧急扩招。据统计,我国2001年大学招生人数仅30万左右,而在2008年大学招生人数达到600万,七年之间大学扩招人数达到了20倍。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高职院校对教师待遇改善,促使很多青年教师被纳入高职院校,这部分青年教师通常都具有很高的学历,对高职院校来说是教学及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促使他们开展科研项目,强化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以及合作精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经过科研素质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的系统应用能力,这样可以有效改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另外,随着高校的急剧扩招,学生所需的教育要求也逐渐提高,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对学校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院校要想取得社会及学生的认可就需要做到两点:教育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学生的优秀程度和学校的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的科研能力又可以更好的推动教学工作,所以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以及声誉。学校应该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质量的改善,学校的整体实力就能够提高,就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来,同时也能够增加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而高职院校教师中的青年教师是学校科研创新的主力军,通过对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声誉的提高。
按照我国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来说,现阶段其科研素质的状况比较差,很多青年教师对科研创新的工作不主动、不积极,科研水平较低,致使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所发表的学术文章以及开展的科研项目不多,且水平不高。形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不但与青年教师的自身思想有关,同时也和学校的环境影响有关。
按照我国政府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我国高等学府的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不能超过18:1,但是因为现阶段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紧急扩招,在2001年至2008年之间大学扩招人数达到了20倍之多,致使高校内部的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远远超过18:1,而像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比例仅仅为9:1。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达到了54.8%,其所担任的学校各项教学任务也占了总量的5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青年教师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教学的备课中,不知不觉就增加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较重的教学工作让青年教师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备课、教学上,根本无暇兼顾科研创新工作,不能在培养科研素质与提升教学质量之间进行适当的调配,寻找出适宜的契合点。另外,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处于结婚、生子的时期,有些青年教师为了以后的发展,还努力寻求着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根本抽不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多数都接受过专业知识的系统教育,拥有比较系统和专业的理论知识,不过其实际操作素质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青年教师在其学习时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科研项目或实际动手操作的内容有较少的接触,致使其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水平有限。青年教师进入学校不久,不能全面的掌握科研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科研工作的经验还不足,并且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致使其没有自主、全面的掌握学科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了解现阶段的科研发展方向,这些都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以及科研素质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将科研成果作为每年对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的科研成果还和其自身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职位升迁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过由于很多科研创新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成果或者青年教师根本没有条件进行较多的科研创新工作,为了应付学校对自身工作的考核与评价,青年教师不得不应付性的进行拼凑,甚至出现很多学术造假现象,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的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数量并不少,每一年都会有八千多项的科研创新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中仅仅有12%左右的能够被实际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非常低,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其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5%,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小距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国教师在进行科研项目开发的时候较少的考虑市场因素,科研创新仅仅在理论体系中进行而很少顾及到实际的生产需求及市场环境。还有就是我国的科研创新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缺少资金的支持,国家、企业和高校都不愿或没有条件进行投资。所以,我国大部分的科研创新成果都得不到实际的转化,也得不到实际的经济效益,进而又会影响科研创新工作的深入进行,通常只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而已,这种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病垢不断沉积,最终会造成科研工作仅仅是闭门造车,不追求其实际应用价值。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考虑到青年教师在进行科研工作上时间不足的问题,科学的调配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工作,确保青年教师能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科研工作。另外,对青年教师进行任务分配的时候,还要认识到其刚工作不久,可能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对青年教师科研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在工作上创造条件的同时,还要在生活上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定的照顾,根据学校及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经济或精神上的关心,以消除青年教师专心科研工作的顾虑。
通常我们会以为青年教师不具备科研创新的能力,往往把科研任务安排到资格较老的中老年教师中,这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极不利。高职院校应该支持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创新工作,让其更多、更广泛的参与到科研任务中,成为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才能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测评制度,应该将科研创新成果作为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指标之一,但是不能硬性的对教师科研创新成果进行规定,让教师了解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进行科研工作的职责,同时也不至于使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硬拼乱凑、应付了事。
青年教师要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持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了解现阶段的科研方向,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内容。所以学校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图书馆、网上书库等文献资源,还能够定期的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讲座或学术交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进行实际应用广、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的研究创新。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培养力度,不仅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同时也能极大的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内部最具活力、思想创新意识最强的教师队伍,其科研素质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声誉,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一起努力、科学调配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
[1]孙站成,傅裕贵.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2):119-120.
[2]韩锋.浅谈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9,(4):18-19.
[3]夏季.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之机制创新[J].当代经济, 2009,(9):118-120.
[4]李瑛.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弱势的成因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5):20-21.
[5]吴婉玲等.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7,(3):57.
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