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海洋局局长 刘赐贵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欧非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它开拓于陆上,又发展于海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传播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在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兴起是东西方先民互为推动、双向努力的结果。①陈潮:“论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三条丝绸之路比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10月。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希望发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具体而言,是用“丝绸之路”的理念和精神,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合作进行整合,使它们相互连接、相互促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海洋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和载体。立足海洋,深刻认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有效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命题。
进入新世纪,各国以海洋为纽带,更加密切地开展市场、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一个更加注重海洋合作与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利益汇合点,与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跨地区、具有全球视野、谋求合作共赢的倡议,将其放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去考察,具有多重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有利于开创面向海洋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惠及东盟和相关国家。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目前,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攻坚期,深度开放需要从战略全局关注海洋,走向更广阔的海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以海洋为载体,进一步串联、拓展和寻求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汇点,激发各方的发展活力和潜在动力,构建更广阔领域的互利共赢关系。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建设方向将从中国沿海港口向南,过南海,经马六甲、龙目和巽他等海峡,沿印度洋北部,至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海域。即以东盟及其成员国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及南亚地区,并延伸至中东、东非和欧洲。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就是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把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临海港口城市串联起来,互通有无。一方面,这将有助于夯实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基础,形成面向海洋、联通欧亚大陆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升级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建设,造福中国与东盟及其他沿线国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有利于增进各方互信,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当前,世界经济政治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缘格局步入深度调整期,各方利益有交织、有重叠,甚至还有冲突。中国倡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协调,构建能够反映各方共同关切、符合各方总体利益、顺应地区各国人民共同期待的利益共同体,为塑造和平稳定、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平等互信的亚太新格局提供积极导向和正能量支持。
与此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连为一体,纵横开拓,相得益彰,将极大地增强中国和相关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和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将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其推进将有助于维护海洋安全。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①“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网,2013年10月3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xjpynghyj/index.htm。(上网时间:2014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可以说,加强海上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效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应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海上务实合作的进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将广泛的合作领域统合起来,绝非短时间可以完成,需要中国和沿线国家长时间“一锹一镐”、“一笸一石”地构筑其基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务实合作进程,它以经济合作为中心,照顾各方关切,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和平台,由中国与沿线各国共同推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在加强相互交往、增进友谊、促进发展、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安全与稳定等方面有着广泛共识。中国提出的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已经得到沿线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例如,希腊总理萨马拉斯明确表示,希腊“支持并积极参与中方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同时应注意到,沿线区域是国际战略和政治博弈的敏感区,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国在国家规模、发达程度、历史传统、民族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差别巨大,利益诉求不一。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建立在上述差别之上,包容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因国施策,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创新合作模式,找准和夯实合作基础。
中国长期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与海上邻国发展友好海洋合作关系,为中国与东盟及其他国家的海洋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与沿线主要国家政府达成深化海上合作共识。在近年来的高层互访活动中,中国领导人都将海上合作作为双边会谈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分别建立了中国—东盟和中国—印尼海上合作基金。同时,积极推动与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国家的部门间海洋合作,建立了海洋部门高层领导的互访和对话机制。二是与沿线国家在经贸、人文、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2012年,中国与沿线各国贸易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7.9%;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营业额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总营业额的37.9%;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员往来达到1500万人次,双向留学生人数超过17万人。三是与沿线主要国家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防灾与减灾、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政策等领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2010年,创建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2013年,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正式启用。2012年起,中国政府设立“海洋奖学金”,用于资助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华攻读海洋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帮助发展中国家逐步加强涉海能力建设。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和谐和睦”为基本原则的新型价值观、合作观、发展观,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找准与沿线国家海洋合作的利益契合点,统筹规划、长远布局、分步实施。
要立足联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为核心,向外辐射扩展至印度洋沿岸——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区域,并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衔接,构筑通畅、安全、高效的贸易运输、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海上大通道。
要用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积极开展务实的海洋合作,优先推进海上互联互通、海洋经济、海洋环保与防灾减灾、海洋文化等领域合作,提升沿线国家民众的海洋福祉,分享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惠益。
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海洋合作机制和框架,借助区域既有的、行之有效的海洋合作平台,发展和完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使沿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和便捷,实现区域内海洋能源资源、海洋产业和文化合理布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区域海洋合作大格局。
围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战略构想,发展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构建海上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促进海上交通互联互通,要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与沿线国家共建海上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供海上安全公共产品,保障海上通道安全;支持相关国家港口、码头及信息网络等骨干通道建设,促进海上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衔接;加强海洋合作政策交流沟通,促进海上贸易投资便利化。
航道安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而港口码头是保障航道安全的重中之重。如同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一样,港口码头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驿站”。“海上驿站”不仅要具备货物装卸的码头功能,还要为船舶和人员提供补给和后勤服务,更要保障周边航道安全,为各国提供安全、便捷的海上通道。“海上驿站”既可以由所在国单独建设,也可由中国与其他国家联合建设,甚至可以租用国外现有的码头基地。此外,依托“海上驿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也将得到扩大。
二是加强海洋经济和产业合作。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沿海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深化海洋经济与产业合作,既契合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诉求,又可带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有可为的重点领域。
推进海洋产业合作,要瞄准沿线国家市场,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开展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等领域合作,推动中国海洋产业行业的相关企业走出去。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水平的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先期可以政府为主导,依托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现有的经贸合作园区,结合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引导钢铁、造船、渔业、养殖等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企业,到资源富集、市场需求较大的沿线国家建设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
积极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加强海洋产业投资合作,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合作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和海洋人才培训基地等,辐射带动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通过产业合作,为中国企业打造投资合作平台,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加强海洋产业合作带/网络建设,建立海洋旅游合作网络,促进海洋旅游便利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需要沿线港口经济区作为支撑,加快推动沿线地区发展港口经济和自由贸易园(港)区,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先行先试的载体,着力消除当前开放领域中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和壁垒,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推动重点领域对外开放。
三是推进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近年来,海盗、海上恐怖主义、海上跨国犯罪、海洋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沿线国家在应对上述问题方面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诉求。为沿线国家提供海上公共服务和产品,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另一重要目标。要务实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海洋科技、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与救助服务、海洋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交流与合作。
实施“海洋科技伙伴计划”。在现有各类海洋合作中心和观测平台的基础上,重点推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中国—印尼海洋气候中心及其联合海洋观测站、中国—泰国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中国—巴基斯坦联合海洋研究中心、中国—斯里兰卡海洋与海岸带联合研究中心及其联合观测站等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打造海洋科技合作网络。
建立“海洋生态伙伴关系”。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与沿线国家在海洋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共建绿色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健全有效对话机制和联动机制,规划实施一批各方共同参与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区域内生态建设和海洋环境保护。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及海洋污染防治、低碳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跨境海洋生物多样性廊道和跨境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
开展联合区域海洋调查,建设海洋灾害预警合作网络,提供海洋预报产品,发布海洋灾害预警信息,使相关区域及次区域民众能够更多享受海洋带来的福祉。
四是拓展海洋人文领域合作。海洋人文领域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本内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特别强调了“民心相通”。只有使民众受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才能得到沿线国家民众的支持。我们要坚持弘扬和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基础,把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为深化海洋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围绕提高海洋意识,实现民心相通,充分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全面推动沿线国家人民在海洋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使之成为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作用,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海洋人文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海洋文化艺术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与学术交流、海洋旅游合作、教育培训等活动,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展开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新世纪,促进海洋文化和人文多样性发展。
2014年6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一道,通过发展海洋事业带动经济发展、深化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建设一个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①“李克强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共同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论坛并发表演讲”,新华网,2014年6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6/23/c_126657391.htm。(上网时间:2014年6月26日)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和平、发展、合作、创新、开放等特征,它以和谐海洋为愿景,以“人海和谐、和平发展、安全便利、合作共赢”为目标,以开放创新为路径。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促进相互信任,打造稳定的合作环境,为地区的长远稳定与繁荣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