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月
(大连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辽宁 大连116021)
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诗歌的天空繁星璀璨,佳作众多,怎样去读诗、解诗、赏诗,去领略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去感受柳永“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离别伤感、去悲叹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亡国之痛,读懂诗、会鉴赏至关重要。品析赏鉴诗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还有诗人用何方式使情感得以如此淋漓的抒发。高中诗歌鉴赏部分无不围绕诗歌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来设题。掌握诗歌鉴赏中重要的手法技巧可以迅速有效达到鉴赏目的。掌握必要的表现手法是我们打开诗歌大门走进诗歌的有效途径。
诗人为更好的表达传递内心的情感往往需借助一些外在的形式和技巧,这些形式可分为表达方式、布局方式、写景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结合、用典故、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
借景抒情又称情景交融,诗人描写景物(意象)的同时无不把浓浓情感寄予其中,借助景物含蓄间接地表达内心丰沛的情感。其中景物描写暗示着诗人思想情感的趋向,是诗人内在抽象情感外化物象化的手段。正所谓“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互相渗透,达到融合的状态。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大雁作为候鸟,南飞是它的本能,可在诗人看来它却果断南飞,没有任何留恋,鸟都如此,人何以堪。这一意象的使用突出了边塞气候的恶劣也突出了自己的思乡心切。“千嶂”“落日”“长烟”“孤城”“羌管”“霜”则写出了边塞山峰连绵起伏如同屏障,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千嶂之中一座孤城紧闭。诗人借此意象烘托出边塞苍凉、壮阔的意境,写出了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诗人借写古人古事古迹来抒发今人的情怀或讽谏时政的手法称之为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咏一人一事。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如《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的美貌倾国倾城,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结果远嫁匈奴,身葬异域,令人扼腕。诗人杜甫借昭君被毛延寿诬陷不得不出塞的例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怀。再如周朴《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断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园。”诗人借古讽今。秦国当时强大和繁盛,而如今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眼前一片荒凉之景来讽刺唐王朝日渐衰弱的国势。
虚实结合既可作为写景技巧,又可作为表达技巧,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虚”是指虚幻梦境、想象和回忆,也指设想之境。“实”指实象、事实、实境。虚实结合的好处则在于“虚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互相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如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之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实事,写的是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设想与心爱之人分别后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手法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的人、事、物、地的史实或有出处的词语、诗句、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便称之为使用典故。以典入诗分为以诗入典和以事入典。比如说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即借《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句是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借用《管子·形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借此句意在表明希望尽可能地接纳贤才。《短歌行》中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史记 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以事入典来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使用典故可以使诗句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生动形象,诗句更简洁凝练,含蓄而婉转,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有动静之分,写动写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同一景物,诗人在不同情境中看它,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变化关系。湖中流水,时而流动,时而静止,这是客体在变动;观湖之人,时而走动,时而静坐,主体也在活动,诗人的心境更是不断变化。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则意境全出。如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诗人乘舟途经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诗人躺在船中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感觉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离太远,观者觉未动。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可以更好地描摹景物,突出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扩大诗的意境,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人习惯于借某一特定的物象及其蕴含的品质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情操、爱好、愿望或寄予某种精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华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人笔下的北坡杏花竞相开放,风姿绰约,争奇斗艳,光彩照人。虽生长在远离尘嚣的坡北,即便是飘零飞落,也好过闹市中任人折取碾做尘泥的南陌杏花。诗人借北陂杏花的清高、不卑不亢、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