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促进的建议

2014-03-30 02:58赵春生韩金河董晓峰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赵春生,韩金河,董晓峰

(1.大庆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黑龙江 大庆 163313;2.大庆市人才服务局,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更关乎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699万,创历史新高,2014年将达到727万。同时社会有效需求下降,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岗位减少,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近些年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大庆市大学生就业工作情况

近年来,大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就业、稳定就业和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接收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我市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有意向来我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2011—2013年,到市人事部门报到的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分别为3484人、3956人和3984人(不含同油化大企业签约和在四县报到的)。截至2013年12月,在市人才服务局托管档案的毕业生25039人(含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其中6700多人办理了人事代理。2013年,我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5016人,较上一年度相比高层次人才增加明显。

(二)就业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出台了大庆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落实了社保补贴、小额贷款担保、税费减免等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认定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9个,对1700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全市低保家庭的毕业生发放800元的求职补贴,帮助2600多名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完成就业。

(三)就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三年来,以“春之翼、夏之虹、秋之缘、冬之蕴”四季综合交流会为载体,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进校园、进园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场招聘会24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先后开展了36期大学生GYB创业培训、SIYB项目推介、“创业大讲堂”,帮助100余名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6万人。2012年,大庆市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四)就业渠道日益多元

近三年来,考录、招聘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大学生1734人,人才引进优秀毕业生1669人,开发基层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援助安置大学生900多人,油化大企业年均接收大学生4000人左右,还有大量毕业生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入了非公有制单位就业。2013年全市新就业5.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控制在4.1%以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尚有未实现稳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2.2万余人。“十二五”期间,中石油集团要求大庆油田员工总量每年减少约6000人,石化企业也要相应减员,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市是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石油产业一枝独大,石油专业人才储备丰富。而市属产业是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升级,非油经济迅猛发展,现有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能够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不足,由此导致结构性失业在我市体现的较为明显。在市人才市场招聘会上,低薪的传统文职类岗位人满为患,而企业紧缺的高薪技术岗位虚位以待,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的仅两成。

(二)就业环境不够优良

我市第三产业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吸纳就业尚未同步跟上。部分非公企业管理理念滞后,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存在薪酬低、不缴纳保险、不支付加班费等现象,影响就业稳定。融资信贷难,创业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者的信心和积极性。2013年,仅有21名自主创业者获得了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三)就业创业服务功能不健全

服务机构尚未形成规模,且业务单一。全市(含县)公益性注册服务机构24家,实际运营9家;经营性机构97家,其中有83家是劳务派遣公司。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还没有创业孵化基地,就业见习基地数量少,作用发挥不好。

(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

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专业设置没能及时调整,一些传统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了就业难度。工学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教学不足。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缺乏创业教育师资、教材和案例库,开设系统创业课程的能力尚显不足。

(五)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我市职工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许多家长为了体面,不顾孩子自身条件,宁可自费走三表院校也不上职业院校学一技之长。对没工作的子女能养起,造成许多学生惰性较强,不愿从事餐饮、清洁、建筑、运输等一些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择业要求过高,热衷国家编制内单位,且油化大企业子女对招工存在依赖,致使就业摩擦期较长。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又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国务院关于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强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

1.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拉动就业。紧紧围绕“两个升级”,结合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2.进一步开发公共服务岗位。统筹开发卫生、教育、农业、科技、民政等部门的公益性岗位,以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服务基层。扩大“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和社区服务岗位范围,对就业困难的应届及择业期内的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招募。

3.引导企业吸纳就业。发挥政企高层协商机制作用,积极协调中直大企业将市政子女按一定比例纳入企业招工范围,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有机会为油田发展施展才华。进一步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

(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1.设立创业发展资金。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就业创业,建议按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0.5%~1%安排创业发展资金,并从中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用于场地补贴、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和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以发展IT和创意产业为重点,鼓励创办以智力投资为主、资金要求相对较低的科技型企业,支持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

2.建立创业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打破单一的由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担保的模式,建立政府与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共担机制,扩大贷款规模。建议参照福州市做法,小额贷款担保公司1%的担保费由财政补助,缓解创业融资难。

3.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我市高校在校生6万多人,数量和规模处于全国地级城市前列。建议借鉴成都、青岛、长春等地经验,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我市在校和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提供项目开发、融资贷款、政策咨询、风险评估、跟踪扶持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更好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要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毕业生职业培训中心和人力资源市场等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招聘活动等服务。

1.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改善人才市场工作条件,全面提供招聘、测评、培训、规划、代理、派遣等公共就业服务。整合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建立毕业生数据库,实现教育、人事、劳动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2.加强就业市场监管。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严格核查,不得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不得以性别、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应符合国家有关就业规定,最大限度地从政策上、管理上消除一些鸿沟壁垒,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加大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化高校改革,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调整普职教育结构,建立高中阶段合理分流的有效机制,采取义务教育同等模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辟建符合我市产业结构特征,集实践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指导大学生选择适合的培训项目,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

2.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支持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几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实行减招直至停招。

3.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加快推进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大力宣传新时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引导毕业生结合个人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沉下心来,从平凡岗位做起。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把个人理想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积极选择到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就业,到广大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等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