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张 斌,韩冬梅
(1.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2.东北石油大学工会,黑龙江 大庆 163318;3.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000)
“高校内涵式发展”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对高等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为了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高等院校不断拓宽视野、加速发展。而高校双语教学一直被看作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方面,早已成为评价高校发展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双语教学起步于2001年9月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各类高校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各类课程的教学。自此,双语教学的概念开始出现于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双语教学在国外早已开始,《朗文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双语教学”这样的定义:“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内容的教学。”[1]《双语教育概论》中提出“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系统,且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2]高校双语教学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校内涵式发展既包括学校发展趋势与发展模式,也包括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效果。高校双语教学在学生的学术素质、内在品质培养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双语课开设的目的是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外语能力、具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从上世纪末就在我国高校开始兴起,到本世纪初期,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质量工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打造特色办学模式的热点,形成了以沉浸式和过渡式为主流的教学模式。高校双语教学的展开多以文化差异小、国际惯用、没有过多国家界限的自然科学的教学为主,尤其是国外比较发达的生物、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领域一般采用直接使用英语教学,有条件的学校也直接使用英语原版教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也能让学生了解到该领域研究的国际态势。另外,法律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双语课教学工作也迅速发展起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都开始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21世纪的建设者们能够了解国际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法律、法规,以便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因此,无论是理工类课程还是法律、经济、管理的双语课开设情况都已比较完善。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师资不足。因为高校开设双语课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既要有熟练的外语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二者缺一不可。双语课不是语言类课程,是应用外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课程,所以,首先教师一定是外语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双语教师。二是双语教材不够完善。很多双语课程采用原版教材,但是原版教材对于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一些学校采用教师自编的教材,这类教材还存在编写体系不够完整、专业知识不够系统等问题。三是学生外语水平成为双语课教学的一大瓶颈。很多学生的英语能力对于完成双语课的学习具有阻碍作用,有些学生厌倦外语学习,这势必会对双语教学造成影响。
高校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正朝着规范化、成熟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与中国传统、现代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相关的课程没有双语课的设置,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课程都不曾有任何学校开设双语课程,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很少的学校开设了双语课。这说明关于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中国的社会科学领域是双语教学的盲点。分析原因:一是多数高校课程设置的研究者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国际先进理念和先进思想,这种纯中国式的内容根本不涉及国际理念的问题。二是还有一些对于中国的哲学理论和传统文化持有偏见态度,认为这种理论仅仅适用于我国的社会制度,不具有国际性。三是中国文化、现代哲学以及时代精神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政治色彩,与国际性无关。
这个盲点将会给学生的培养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2012年高考录取685万人,考生915万人,录取比例达75%。这样高的录取率使我们看出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青年就业者的主流,因此培养在校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对于时代精神的国际传播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带来了冲击。我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功地加入世贸,这说明中国已经融身于全球化的主流之中,中国不再封闭,开始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化,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更快、更好、更迅速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曾有这样的论断:“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3]西方列强在全球化的态势中也不断地进行殖民扩张,这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全球传播过程相一致。全球化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空间不受限于民族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全球化的内容不仅包括贸易、金融领域,也涉及政治、文化、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欧盟欧元意欲争锋到因特耐特跨国布线,从东亚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到政治家个人的逸闻或丑闻在世界各地的即时反映,从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的日益猖獗到难民潮、核扩散问题的汹汹而来,从政治民主化浪潮到经济市场化冲击波,从关贸总协定的入关谈判到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计划,从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与打捞到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延迟部署,从巴以政治谈判到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不仅在物质、器物层面,而且在制度、文化层面,从工作、生活方式到思考、话语方式,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总能从中观察和捕捉到所谓‘全球化’的基因或影响。”[4]
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开始融合于世界范围,必须明确的是全球化并非同质化,就是说全球化不是入侵和吞并,而是异质性的,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认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策略。在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这些美丽的中国故事已经被世界所瞩目,越来越多的中国现象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中国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大学生几年后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必将影响到中国文化传播。二是文化的传播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世界性崛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三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是世界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与他国实现深度对话的基础。四是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传播趋势是实现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传播的前提。五是高校双语教学是培养高校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保障。
我国高校的双语课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方面是个盲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开设“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方案的要求,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目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具有战略地位,是实现高校教书育人办学宗旨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的“教书、教人、教心、教行”。
鉴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意识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建议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其积极意义在于:一是了解世界关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研究的总体趋势。二是了解国外学者对于中国社会理论的研究状况。三是培养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自觉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双语教学可以同时促进国际相关研究的发展。五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于时代精神的认同感、传播意识以及传播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之所以成为理论双语教学的盲点,是因为:一是无相应的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原文理论著作,由于难度过大不适于直接做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也没有相应的英语版本的教材。二是教师理念陈旧。我国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使得很多教师持有这样的观点,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不符合国际发展势头,搞双语教学没有实际意义。三是时代感不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经典理论和哲学发展历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学生感觉陈旧、过时。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适应时代发展,让高校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真正成为时代精神传播、民族国际认同、中国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的重要手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组织高素质复合型教师编写适合高校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的教材,解决课堂教学的教材匮乏问题。其次,改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能够认识到中国在经济腾飞和得到世界关注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这些理论虽然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但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义务将其传播到世界范围。再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使得中国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中国时代精神也开始成为世界瞩目的精神财富,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让学生能够成为中国时代精神的自觉传播者,这对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
[1]Richards J C,Schnide R.朗文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M·F·麦凯,M·西格思.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4]康健.是家乡,不是异乡——个人存在的真实性及其限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