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凤舞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3)
大庆是一座典型的矿区型城市,以第一代石油工业创业者为主体的社会群体正在步入老龄甚至高龄,面对如此迅猛的老龄化问题,如何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截至2013年10月,大庆市60岁及以上人口41.57万,占人口总数的14.86%,比上一年增长4.74%[1]。预计未来5~10年内,我市将面临着一个高龄老人急剧增长的高峰期,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
1.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期”。1998年,大庆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到20万人。到2008年末,10年间,老年人总数增加了10多万人。其中,中高龄老年人(70岁以上)增加5万多人,增幅达62.5%。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2%;到2023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6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0%;到2050年将突破80万,老年人口的规模将达到历史顶峰。
2.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加快。据2011年大庆市老龄委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空巢老人”9万人,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29.7%,其中70%的空巢老人缺少亲人照料[2],这些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3.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受家庭观念、生活和居住方式改变的影响,现代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和核心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渐弱化,四世同堂的“正三角形”家庭结构被日益普遍的“421”“420”家庭模式打破,这些家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养老压力,给传统的养老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家庭养老模式功能逐渐弱化。首先,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根据大庆市老龄委统计,2008年底,大庆市城市户均人口为2.88人,最低的红岗区户均人口为2.6人,城市家庭人口结构正在向小型化发展,而且有加快延续的趋势。其次,独居老人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住条件改善,选择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市场的流动性也使一部分年轻人必须离开父母;加上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发生了转变,希望有独立的生活空间。种种情况扩大了代际间的距离,增加了子女的照料难度。另外,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一些年轻人由于教育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等原因,在生活、思维习惯等方面无法与老年人达成一致;也有个别子女只顾个人小家庭,道德上的缺失使得他们根本不去赡养父母[3]。
2.机构养老模式及其养老服务供给的不适应性。理论上讲,机构养老以其适度集中养老的优势,将养老资源进行组合和优化,既减轻了子女的养老负担,又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然而,受传统儿孙满堂思想的影响,老年人在选择机构养老时有所顾虑。而且,相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每月微薄的养老金来说,机构养老费用贵、门槛高。另外,养老机构的投资成本一般比较高,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限制了养老机构的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足,设施配备无法满足需求,服务水平不高,管理刻板,缺乏人性关怀等问题,使机构养老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养老需要。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日益弱化、机构养老明显缺陷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如此背景下,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2009年,大庆市开始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集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既迎合了老年人在家养老的精神需求,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的有力补充。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承担部分原来由家庭提供的关心和照料,发挥社区成员间的互助精神,鼓励和促进居家老人参与社区建设与志愿活动,满足老年人“情感回归”的精神需要,减轻国家负担,弥补家庭和养老机构的缺陷,是一种兼顾家庭照料和机构照料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将是城市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
2.弥补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既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又减轻子女们的照料负担。老年人在社区内享受晚年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子女无力照顾老人的心理负担,对于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民间组织、企业、志愿者服务机构的参与,减轻了家庭的照料负担。相比机构养老,在社区居家养老更加人性化,是一种更加轻松自在、舒适休闲的养老模式。
3.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有认同心理。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老年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老年人在社区结识朋友,相互间交流和沟通,避免了其因为年龄增长和社会地位弱化产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使其在社区就能享受家庭的温暖、亲戚朋友的鼓励以及生活上的周到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心理。
经过几年实践,大庆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运作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社区居家养老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方面,受传统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年人把家庭作为养老的最终归属,社区居家养老只是作为补充。另一方面,一些人将社区居家养老看作一种慈善事业,更有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对老年人,尤其是特困高龄老人的贫困救济,真正自己购买服务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比较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应该涵盖对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照料,还应该包括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情感慰藉等心理关注。但是,因为缺少专业的服务型企业和服务人员的加入,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欠缺多样性,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需求。目前,我市一部分城市社区缺少足够的场地开展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特别是老社区,建设之初缺少规划,公益用房紧张,无力提供足够空间开办养老服务中心或者托老所;个别社区场所开放程度低、活动项目少,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从大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分布上分析,大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开展方式差别很大。目前,大庆市的老年人一部分属于市政系统,包括无业人员、其他省属单位,一部分属于中直大企业。大企业由于资金优势明显,所以在养老场所、活动设施等方面建设比较好,市政系统条件相对差一些。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地域性养老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同一个社区,老年人享受养老资源不同的情况。
1.2 自然地理特征 公园深居亚洲腹地,远离海洋,在地势高、气压低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典型荒漠草原和森林草原气候特征,四季不明显,只有冷暖两季之分。区内水文资源丰富,黄河蜿蜒曲折,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区内林地面积4 200 hm2,森林覆盖率达25.9%,林间草丛中栖息有珍禽异兽。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欠缺、工作人员招工难等问题一直困扰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缺乏专业的系统性训练,其提供的养老服务多局限于满足日常基本需要,对精神、情感等心理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另外,人们习惯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当作普通的家政服务员,而且缺乏相应的物质待遇,社会地位不高,部分专业的护理人员不愿意从事养老工作。
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健康、良性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财务预算制度,在财政预算中设置专项科目,明确政府财政的投入目标,形成逐年增长的稳定机制,确保每个在社区养老的老年人都能获得其所需的帮助,并逐年加大政府的购买力度。
2.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作为具体组织和实施养老服务的主体,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能否有效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必须调动他们参与居家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建立居家养老慈善基金。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补贴给养老有困难的老年人,并开展各项服务项目,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服务。
1.建立和健全服务人员管理和培训制度,包括岗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以及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确保服务人员掌握其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5];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声望和美誉度,通过宣传提高社会对其的认可和尊重,增加服务人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逐步改善和提高专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强其稳定性。
2.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通过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
3.完善志愿者队伍培训制度。通过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的志愿者队伍,提高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1.政府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合理统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利益问题,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
2.通过建立社区共建制度,明确社区内各单位职责和任务,深入开发现有资源。
3.健全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医疗机构以及老年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机制,并发挥其集约化效益。
1.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宣传栏等多种载体,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发挥其舆论的导向作用,使社会各界逐步达成共识,充分认识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6]。
2.通过宣传,增强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同感,消除其对居家养老的顾虑和偏见,使越来越多的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理解和接受居家养老,为居家养老服务规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建立养老信息网,搭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信息交流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及时推广社区居家养老的新措施和新进展,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
[1]李琦.大庆人口老龄化“加速”[DBOL].http://www.dqdaily.comdqwxwzxszxw2013-10-12con tent1698042.htm,2013.10.13.
[2]大庆市妇儿办.大庆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调查报告[DBOL].http://www.hljwomen.org.cn ewsshowinfo.aspxid=2137,2013.1.24.
[3]毛满长,李胜平.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镇养老模式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0.
[4]陈雅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广州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1,(06):15.
[5]朱晓红.福利多元视角下东莞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与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04):15.
[6]钱雪飞.“普惠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