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燕
(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基于价值认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周春燕
(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引领、价值观传承的主要渠道。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形态认同过程实质上是价值契合的过程,只有契合大学生的本质需求,大学生才能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安全;大学教育;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国民教育是由国家举办,面向全体国民,以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普适性教育”[1]50,大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高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特点和使命责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新时期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目前,学界主要集中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拟就这一选题进行研究,探讨基于价值认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个现代社会中,可能存在若干意识形态,但是一个社会要想保持稳定,不至在各种利益与理念差异的斗争中分裂,必须要有一个主流意识形态来整合全体社会成员”[2]17。意识形态的扩张逻辑决定了在证明其自身正确性、科学性的同时必须要否定其他与之相对抗、冲突的价值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存在,就会有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斗争的存在。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共存、互生互长的现象日益明显,各国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随之更加频繁,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各国、各民族都面临着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课题。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有体现自身本质的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质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这“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3]38。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基础,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是源于中国文化深层的共同文化根基以及蕴涵其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本土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观传递的主要渠道之一,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主要靠国民教育来完成。“我国历来重视国民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大多是靠包括私塾、各类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在内的国民教育完成的。”[4]5“教育领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而言,都是根本保障和基础设施”[5]14-15。
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的重要命题,但同样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称之为“立国价值”,他们基于国家文化安全高度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十分丰富的探讨与构建。
在理论层面上,Dennis L.Thompson(1991)、Eamonn Callan(1997)论述了高等教育在传递道德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并对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范围和权利等进行了界定;Bradley C.S.Watson(2005)探讨了在文化多元化以及个人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大学公民教育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政治和文化最重要的决策要素。在对策、措施层面上,Don Trent Jacobs(2001)提出大学教育应将课程教育与个性教育统一起来;William K.Cummings(2001)在对不同国家、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动态社会中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Jack Demaine(2004)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挪威以及其它欧盟国家大学生公民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实践方面,国外很多高校注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侧重于本国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民族主义教育。
国外高校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无意识”的间接、隐性教育特征,他们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将价值观理念融汇渗透到学科教学内容中,注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黙化地渗透德育内容。如美国大学课程设计中都体现社会主流价值文化,“从传统道德思想入手,培养学生的美国精神。以哈佛为例,哈佛本科的七大核心课程中就设有道德推理课。……道德推理课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培养哈佛学生的美国精神是道德推理课的主导”[6]32。他们还十分重视德育物质实体环境和制度文化观念的建设和优化,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各种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道德实践课外活动之中,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完成了学校预设的价值观的接受,这对我们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深刻变革的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碰撞,价值取向多元化,中西方价值观冲突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更加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使命,更好地发挥大学引领文化这一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功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从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性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首先,从意识形态的生成特点看,价值是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与实现的;价值实现是任何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价值体系形成、发展、确立的过程就是其价值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先前预设的,它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生成的。“认识既不是起源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起源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上的客体,认识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现阶段我国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得失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共识,必须要融入到认识主体的主观意识、信念、情感中去,通过认识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标准,并且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取向,从而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变。
其次,政治传播学同样表明,任何一个政党一旦成为执政党,都会使用国家权力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宣传它的意识形态,使其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种意识形态也只有经过广泛、反复传播的过程才能造就普遍的信仰,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得以广泛传播的前提是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认同”是意识形态得以广泛传播的
一个关键要素,其元问题是价值契合,意识形态被认同、接受的过程实质上是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与认识主体原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契合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认同、接受并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认识主体的内在需求不断趋于契合的过程。同理,只有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本质需求,大学生才能认同、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对融入大学教育的系统考虑,研究视野主要侧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以及学科专业教育、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渗透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客体包括教师、大学生以及师生生活学习的场域(核心是大学文化)。二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缺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真理性、科学性存在质疑,而是由于作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展现与大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其实质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的相对缺失。“当人们感到主流意识形态无法实现其利益诉求时,同时由于人类基本价值诉求的表达又需要找一个意识形态的载体,人们才会转而需求对其他意识形态的认同,这就是现今各种意识形态泛滥的根本原因,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全球化、网络化的社会条件只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8]81因此,只有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学理依据,从大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遵循意识形态认同接受规律,才能切实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的有效途径。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种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并能够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是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所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使其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共识,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果从宏观层面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微观层面,在广大高校师生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又需要因地(校)制宜、实践创新、具体落实,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多个层面协调努力实践。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与学科专业教学渗透相结合;(2)教师师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3)教育渗透与文化濡化相结合;(4)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化相结合。具体实现途径有:
第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消弭由于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冲突引发的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倾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诸多关系问题。例如,可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系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让大学生了解并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要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教育。科学领域的每一次进步和学科发展,都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紧密相联,都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相应的社会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在学科专业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本应是学科专业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要重视并充分挖掘各门学科和专业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资源,通过有效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把知识的传授、价值观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有机结合,在学科专业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做到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可以在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探讨社会道德伦理问题,在管理学科类专业课程中则突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等,通过引导大学生探究、思考这些问题,促进大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知,以此探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肩负着传承文明、创新文化、引领社会前行的重任,体现人类教育的最高向往和价值追求。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及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使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赋予大学更加丰富的社会责任。为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
引领,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到大学环境加强建设,一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制度建设中的渗透性,使各种规章制度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规范的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保障;二是重视德育物质实体环境建设。外显的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三是要积极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大学教育,首先就要使其融入教师思想,德高为师,才能谈及对大学生思想的良好影响;四是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要求,从大学生党建、团建到大学生学风建设、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等多个层面开展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及精髓的理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品质及属性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相对位,与大学生的发展(包括人生发展)预期相观照”[9]60,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观念向行动的转化,知行合一,使德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第四,要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日常生活化机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日常生活化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空间上从课堂拓展到课堂之外以及校园之外,在时间上从课堂计划内教学时间拓展到课堂教学之外,从大学党建、团建到大学生社团活动,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到虚拟课堂,从学校、家庭到社会三个层面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日常生活化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回归大学生日常生活,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在大学生日常行为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切实达到入耳、入脑、入心。
[1]周治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2]张惠贤.政治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执政资源建设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肖建明,严秀清.论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福建理论学习,2008(12).
[4]蒋笃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中国德育,2011(3).
[5]潘一禾.当前国家体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
[6]冀德荣,刘迎.国外传统道德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启示[J].唐都学刊,2008(2).
[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陆树程,崔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9]邱柏生,张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
A Research on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ased on Value Identification
ZHOU Chun-yan
(School of Marxism,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hemain channel for culture leading and value heritage of a state and nation.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merg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university education from the strategic angle of state’s culture and safety.The process of ideology identifi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value fitting in essence.Only by tallying with undergraduates’essential requirements,can they identify and accep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paths tomerg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culture safety;university education;paths
D64;G412
A
1008-2794(2014)01-0063-04
2013-09-23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11YJA710076)
周春燕(1969—),女,土家族,湖南凤凰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主流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