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丽华
(大庆炼化公司企业文化处,黑龙江 大庆 163411)
员工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支撑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则为员工的进步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保障基础。员工与企业有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不可分割、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能动的、活跃的人的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一定意义上讲是决定性的,而企业作为员工群体的纽带和物质条件的提供者,其对员工自我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样是不言而喻的。企业建设的内在推动力来自于员工的自我发展意愿,企业建设的成果则又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员工的自我发展。因此,就员工个人而言,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实践,应该毫无疑问地植根于全力推动企业进步这一沃土里,在学习、工作与成长的各个阶段中努力为企业建设作贡献,从而在企业的进步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企业也同样应当在自身的进步中为员工构筑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开辟更为丰富的精神拓展空间。
根据马斯洛理论,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要求后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认知度的提高,企业应该高度关注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这样才能有利于员工能力的有效施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这种低层次的需要主要涉及绝大部分员工,这些人是以个人需要自我满足为目标的,而处于最高层次具有强烈自我实现需要的那部分员工,满足其发展需要不仅有利于其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双重倍增效应”。因此,在满足绝大多数员工低层次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并满足部分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既可以使全体员工的潜能获得全面发掘,又可以造就更为全面、更为优秀的企业所需员工。
其次,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是其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任何一位正常员工,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物质、精神方面的天赋能力,具有从事生产、销售、消费、认知、社交、道德、审美等方面的潜在能力。员工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致力于发现、引导、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使其不断超越其当前对于企业发展所需的既定有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能力,从而使员工个人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诚然,员工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体现了其个体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普遍性,而且也体现了其作为人的开放性、未定性与无限自我超越性。如果员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达到这种程度,他们就会对企业中存在问题的“肯定性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企业现存问题的“否定性理解”,在对企业现存问题的“否定性理解”中也包含着对现存问题有效解决的理想性“肯定理解”,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瓶颈的突破、技术革新的推进,最终达到既使员工思想情感、心态意兴与企业文化全面契合的最佳理想状态,又使员工个人健康成长与企业跨越和谐发展同步的最如人愿境界。
最后,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其个人的终极理想,而且也是企业终极发展的崇高理想,更是有远见、有能力的企业领导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诚然,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不仅是其基本生存、安全、尊重、社交等需要的满足,而且也是他们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不仅是其物质福利需要的满足,而且也是他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不仅是其培训求知需要的满足,而且也是他们道德审美需要的满足;不仅是其个人追求目标需要的满足,而且也是他们潜能有效发挥需要的满足。然而,这一切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要以生产为中心,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管理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没有明确的认识。结果是,大部分企业在职业发展管理中缺乏从理念到制度的支撑,使得关注员工职业发展的管理成为一纸空文。那么企业在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实现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主动融入企业发展中究竟应该怎么做呢?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员工实现价值、创造价值提供条件。
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员工发展目标的依据和基础。企业有了可实现的宏伟目标,员工就有了希望。员工可以根据企业目标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进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1.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让员工引以为荣。从一定意义上讲,名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国有企业在产品的类别、产品的数量、质量的发展中,要有科学的管理,及时了解市场,做好市场中产品的调研,以市场需求发动员工创名牌。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员工得到更大的实惠。在创名牌产品中,员工就可以施展才华作贡献。
2.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各方面人才。有企业要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才能增大企业经济效益。要创新管理,使管理上台阶。为此,要成立项目课题组,新技术攻关组等,开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研究;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攻关,这样才会让企业的人才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减少人才的损失,同时,人才也会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企业要有公平竞争的意识,让员工在公开平等透明的环境下成长。企业在选人用人过程中,要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用人制度,竞争上岗。无论是任何一个岗位,都要有可以胜任的岗位描述,要有技能题库,要有应知应会。企业在选人用人时要通过公司统一考试,不搞一言堂,让真正能够胜任该岗位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严格的员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能给员工以压力,能在员工之间产生竞争气氛,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公司更富有朝气和活力,更好地促进企业成长。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化,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深入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形态来抓。切实为生产经营提供思想政治保障与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此,思想政治工作思路要由“虚”变“实”,由“软”变“硬”。
1.国有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员工可雇性的措施都可以称之为职业发展。国有大企业,要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员工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教育和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做好企业的主人,为企业无私奉献。
2.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国企员工的教育围绕企业经营生产。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相配套。国企员工对于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法规存有疑虑时,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答疑解惑,引导员工正确的理解和接受。一线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做到注意细微观察,了解员工动态,真心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送去组织上的关怀和温暖,心系员工,让员工在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成长进步,作快乐工作的主人。
3.思想政治工作要赋予企业员工更加丰富的内涵。国有大企业员工,有些岗位,周而复始,重复一项动作,时间久了,员工思想容易麻痹,对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党政工团要共同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丰富的内涵。在工作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且能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的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国有企业员工只有融入企业,才能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而企业也要真心地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服务保障。
1.企业要有科学的管理模式,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自愿参与企业的管理。国有企业要推行PDCA闭环式管理,从一项工作的布置、落实、检查到归纳总结,要有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并提高执行力,严格加以落实。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要让员工参与管理,尤其是一线员工,他们每天工作在一线,更有发言权,只有制定出适合企业员工的制度,他们才能安心地去执行。企业的运行需要各种制度,同样,对员工的自我实现也要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企业要在员工培训上下功夫,让隐性福利惠及员工。无论任何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国有企业更要为员工创造学习的平台,让员工在企业中更好的成长,与企业共同进步。要因材施教,挖掘员工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在学习过程中,要出台一些鼓励措施,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员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如,在操作层,可以设置高级技师岗位,适当增加岗位的名额,并每年组织考试,取消待遇终身制。在学习业务的同时,也应组织员工学习一些计算机培训、摄影讲座、育儿知识等等,有些知识可能在本职岗位上用不到,但在生活中也可能随处应用,让这些隐性的福利惠及到每名员工。
3.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要想让员工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多提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服务。企业就要为出谋划策的员工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评优方面有所侧重,对于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企业要责成相关部门,认真对待,按程序进行审核,绝不能对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置之不理,打消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员工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归纳总结,审核评比,并给予物质奖励或是精神鼓励。
员工个人实现推动企业的和谐建设,员工在企业的和谐发展中更快地健康成长。企业中员工个人的健康成长都不可能是孤立的独自发展过程,成长中必然地离不开企业这一客观条件,离不开包含自身与企业中其他员工、自身与企业环境乃至自身与社会、自然的种种关系的作用。可以说,个人的健康成长标志之一就是这些关系的和谐,因此,员工在追求自我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加强与他人和谐相处、成人达己的意识,并将自我健康成长的点滴成效自然而充分地传达出来,借以感染他人,形成与他人的良好互动与互勉。
迄今为止,人类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的全部成果都来自于学习和实践。学习是每一个人终身的光荣的事业,只有不断地勤奋学习,我们才有了可能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基础,同样,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建设这一团队前进所必须的灵魂工程,而在组织形式上就是人的集合体的企业,其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中最大多数员工共同接受和奉行的价值追求倾向的精练的综合反映。所以,员工自身的学习不仅担负着提高自身素养的主观的内在要求,更有着建筑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的企业文化的客观的外在使命。而企业文化建设基于其更加深刻、完整、积极的体系化优势,很大程度上也在自然而然地引导、改变、塑造着它的每一个员工,成为员工学习、工作、成长的航标与指南。因此,企业员工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相辅相成的联系,员工的学习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只有在相互融合中才能够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学习中领悟、传播、创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中引领、推动、完善员工的学习。“一勺之多,及其不测”,员工的学习对企业文化建设最有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学习不仅使得员工领悟并传播着企业文化,更在点滴无形中春风化雨般更新创造着企业文化。同时,企业文化进取向上的本质精神所带动出的员工个体的文化共鸣与共振的马太效应,不仅造就了企业文化无限的蓬勃生机,也进一步改造着、完善着员工自身的学习。
企业文化从来不是独立于员工之外并约束员工的清规戒律,恰恰相反,企业文化发端和植根于员工内心,为员工自发认同才能够体现出价值。学习是接受并领悟企业文化的第一路径和不二法门。同时,企业文化的形成也决不仅仅是个人或者少数人的事情,即使个人可能起到的作用很大。因为企业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群体共同的行为愿景和操守,员工个体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领受意愿,无形中也是在评价和传播着企业文化的内涵,而当员工学习、接受并践行企业文化的时候,也意味着他在有意无意地改造,甚至创造着新的企业文化。因为任何事物都必然地追求着止于至善的完美,都期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实现。因此,学习既是个体不断自我更新的源头,更是集体的企业文化更生发展的动力所在。更生建设中的企业文化同样也会以其博大而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鼓舞并引导员工更加持久和深入地勤奋学习。
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基础,举手投足间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衰落的企业,没有没落的行业。企业的进退成败极大程度上就是员工工作表现这个重要内因的结果,虽然客观环境和条件这个外因有时候看起来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中的员工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来为企业的管理建设而努力工作。同样,企业的管理建设成效也在客观上更多地鼓舞和激励了员工努力工作的信心,为员工开辟和提供了更加广阔坚实的个人发展所依赖、凭借的舞台。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强调的,人的归属、自尊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无一不来自个人对于团体的贡献和团体所给予的回馈。因此,员工的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建设之间必然地有着直接的相互的因果联系,员工的努力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建设也因此而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
员工的努力工作对企业管理建设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不断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质量、效率以及提供了持续改进的条件。企业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好坏、高低往往并不取决于工作本身的难度大小,恰恰是员工自身对于工作的态度、信心和方法。当员工乐于全身心地奉献自己的才智、情感于工作中,快乐于工作所带来的体会的时候,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的提供正是企业所要努力实现的,这本身就是企业管理建设的积极成果之一。只有员工的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建设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地相互依存和促进的时候,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才会恒久绵长,企业的管理建设也才会有永续提高的可能。
人的一生更多的意义上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思想、精神境界的不断自我超越和历练是生命进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而这样一种成长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努力,常常更需要赖以生存的环境所提供的支持与鼓励。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每一个员工个体实现良好的自我发展,而员工在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来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当每一个员工的健康成长融会在一起的时候,企业的和谐建设自然就有了牢固的基础和希望。同时,员工也有责任为企业,为包括了社会、自然在内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做出贡献,只有用成长之后更加成熟的行动来协调好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的和谐关系,才有可能获得更多、更快的成长机会。同样,植根于员工健康成长基础之上的企业和谐建设,责无旁贷地必然应将和谐建设成果回馈给它的员工,让员工更多地感受到亲切与温暖,更自豪于团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