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探索

2014-03-29 14:41:17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庆市大庆转型

肖 铜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3)

大庆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荣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市里几届班子、全市上下的艰辛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符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经济和城市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大庆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已位居全国资源型城市之首,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样板”。

一、大庆转型发展的早期探索

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探索,是以建市为起点,以黑龙江省委常委于1987年10月在大庆召开现场办公会为标志,转型工作重点是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大力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加快发展替代产业,努力实现大庆长远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大庆随着油田生产的发展和一批化工企业的兴建,一个矿区城市初具规模,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等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企业对市政建设、百姓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职能已无力包揽。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大庆建设成美丽的油田”。1979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庆市,1980年4月21日,经黑龙江省委批准组成中共大庆市委员会,4月28日选举产生大庆市人民政府。可以说,市委、市政府的筹划建立,本身就是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举措。此后,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大庆历届领导班子思考关注的问题,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建市初期,就指令性计划的比重而言,黑龙江在全国各省中比重最大,而大庆又大于全省;就计划体制的作用而言,黑龙江在全国比较突出,而大庆更为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当时,黑龙江省委寄希望于大庆在省内起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催化作用,认为大庆应该成为全省特殊的经济开发区,成为龙江最先富裕起来的经济发达区。

1987年10月11日,黑龙江省委常委在大庆召开现场办公会,共同商讨加快发展替代产业、实现大庆长久繁荣问题。会议提出要针对大庆单一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单一的石油化工生产、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形式“三个单一”问题,采取联营联办的方式,发展为石油化工配套服务的工业企业,增加地方工业的经济实力;放手发展集体和个体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和经营条件;加快联合联营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步子,实现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组合。会议特别提出,如果说目前的大庆经济还是以原油生产和石油化工为两大支点的话,那么替代产业就应该成为未来大庆经济的第三支点。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三足鼎立”,正是大庆顺利实现产业转换、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大庆子孙后代的前途和光明所在,是大庆经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后劲所在。

按照黑龙江省委要求,大庆不仅要当艰苦奋斗的先锋,而且要成为新时期敢富、会富、共同富裕的典范,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中起带头作用。大庆市委提出,1990年产值要达到5亿元,到20世纪末,全市替代产业产值要达到20亿元,比1987年翻两番。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使替代产业逐步成为大庆的第三个经济支柱。发展替代产业,已经成为当时大庆转型发展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大庆转型战略的启动实施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有限的资源总有一天要枯竭。199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指出要“未雨绸缪,考虑长远发展问题”。1995年又为大庆亲笔题词“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这是大庆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的重要指示和进军号角。

在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下,1992年4月10日,承载着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命的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破土动工。市委、市政府继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瞄准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四个领域,着力打造立区立市产业,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11月,大庆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是国内唯一依托石油资源和石化产业而建立的高新区,标志着以“解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为目标的大庆二次创业的起步。

与此同时,1991年的8月16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调整我省大庆市行政区划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请示》。1992年12月1日,将齐齐哈尔市下辖的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绥化地区所辖的肇州县、肇源县划归大庆市管辖,大庆实行市带县体制。当时,四县除肇州外,其他三县有两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一个是省级贫困县,大庆经济进入了完全的多元结构。

当年,大庆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大,尤其是油与非油之间的结构矛盾突出。因此,发展接续产业根本在于非油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两非”经济是中心、是重中之重。1993年6月18日,大庆市委、市政府召开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会,全市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和个体私营者共有5000人参加。会议提出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具体任务:从当年到本世纪末,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户数平均年增长速度要达到30%以上。继而颁布了全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定》,进一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市场经济建设上来,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93年3月,大庆市第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提出:要以十四大和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为指针,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石油稳、化工兴、地方活、生活富”为目标,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开始大庆的第二次创业,通过大市场、大联合、大开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努力实现大庆先富起来,力争到本世纪末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把大庆建设成综合性、现代化、美丽富裕的新型城市。

1994年12月,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提出:“高举二次创业旗帜,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确保石油长期稳产和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替代产业和以乡镇企业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加速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到本世纪末形成石油、石化、替代产业‘三足鼎立’格局,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翻两番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可见,“二次创业”正逐步成为大庆城市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成为大庆各级党政组织的中心工作。

三、大庆转型战略的有效探索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给大庆带来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滞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与其他城市相比,大庆城市经济表现出独有的高产出水平、低财政收入,大石油、小接续,大国有、小民营,高贡献、低积累等“二元经济”特点。因此,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体制转执、城市功能转变是大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环节。大庆在转型探索过程中,核心是大力发展“两非”经济,基础是着力建设现代化城市。

1996年7月,李鹏同志视察大庆,要求“把大庆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高科技现代化城市”。黑龙江省领导多次要求,大庆要在全省二次创业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实现长久繁荣,把大庆建设成为繁荣文明美丽高科技现代化城市。1997年4月,在大庆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了二次创业主要任务:到2010年在经济建设上确保原油稳产,建设全国一流的石化工业基地,使高科技为先导的替代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1998年1月,市委召开五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旨在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主体,以开发引进人才为重点,发展大旅游,拓展大市场,促进经济大发展。“三大”是全市上下思想的大解放和经济发展思路的进一步完善,全面推开了大庆对外开放的大门,全市上下像当年石油会战一样行动起来,先后引进了金锣、伊利等牵动力强的企业项目,当年就招商引资66亿元,为发展替代产业找到了一条持续有效的可行之路。

1999年,大庆市委确定了“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努力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奋斗目标。时任市委书记的刘海生同志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倡导组织了大规模的调研考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形成了《大庆现代化研究报告》,明确提出“大庆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二次创业奋斗目标,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并确定了“五个创业”、“三个转变”的中心任务。(“五个创业”即创油田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之业,创石油化工战略升级之业,创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替代产业发展壮大、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之业,创城乡一体发展、共同富裕进步之业,创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现代城市之业;“三个转变”即实现由石油资源型向综合型经济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工矿型城市向功能完备的生态型园林城市转变)。至此,大庆市已经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全市上下焕发出投身二次创业的空前热情,为大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久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到了2000年,GDP已经超过1千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财政收入五年增长1.5倍。2000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大庆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时,对大庆在石油稳产期就开始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大庆转型发展的战略升级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大庆可持续发展,逐步将其提升到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战略位置。

2002年8月26日至27日,黑龙江省委在大庆市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了《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会议强调,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既要努力解决历史遗留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又要及时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更要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大庆不断实现二次创业新突破。

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把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工作加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要求研究制定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2004年,大庆共有45万吨合成氨/72万吨化肥装置扩能改造、30万吨聚丙烯、20万吨醋酸等10个工业和高技术项目列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2005年5月,大庆市被国务院列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也是全国唯一的石油类资源型转型试点城市。

2005年10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并征求中油集团公司意见,出台了《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方案》,提出着眼结构优化,提升非石油开采经济比重,加快产业结构多元化进程;着眼体制创新,建立释放发展潜能、集聚生产要素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着眼环境再造,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投资服务,提升城市吸引力。试点目标是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大庆经济结构和社会型态发生明显变化,到2020年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提出了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相继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若干政策》、《哈大齐工业走廊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把大庆列为哈大齐工业走廊龙头示范区域,重点扶持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的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和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把大庆市高新区新兴产业城、经开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园区和庆南新城林源工业区三个园区列为省市共建重点专业园区。

按照中央和省里部署,大庆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确定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紧紧围绕二次创业主题,加快推进由资源型经济向综合型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油田矿区向生态市“四个转变”,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细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005年1月15日,大庆市委召开六届三次全委会议,正式提出努力构建大庆全面发展的战略新高地,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龙江、东北区域乃至全国发展中,在产业、科技、环境等方面抢占战略制高点。2007年初,大庆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抢抓历史机遇,力攀战略新高,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新跨越”的主题。并明确指出,大庆必须抓住可持续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在创建“百年油田”的同时,努力抢占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发展以石化为重点的接续产业、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实施重点突破,为大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高地”和“新跨越”的提出,标志着大庆可持续发展正在迈上新的历史阶段。

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50周年、大庆建市3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先后莅临大庆,并就大庆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安排部署。胡锦涛同志指示“弘扬大庆精神,推动科学发展”;温家宝同志早在2006年8月就亲自主持召开大庆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提出了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勘探、合理开发、调整结构、多元发展、企地结合、共建和谐”的32字方针;习近平同志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李克强同志视察大庆,指示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实践中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至此,大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领跑和示范作用。

五、大庆迈入科学发展新时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大庆市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为核心,在总结以往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明晰可持续发展思路,大庆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进入科学发展新时期。

大庆市委坚持“跳出大庆看大庆、分析对比看大庆、站在高处看大庆”,站在全国、全省大的发展格局中,理性透视大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分析和把握大庆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创建百年油田,壮大接续产业,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大庆,全力推进大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编制了《大庆科学发展纲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庆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完成一个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两个转型,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加快三个发展,推动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打牢四个基础,产业基础、市政基础、人文基础、体制基础;实现五个跨越,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生态大市向宜居城市、矿区城市向现代都市、总体小康城市向全面小康城市、发展不够均衡城市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跨越”。

2010年8月,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在市委七届八次全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城市经济、市政、社会、人文、生态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努力构筑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优势。加强现代城市管理、推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市委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准确研判大庆城市阶段特征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提升大庆城市综合竞争力、构建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初,大庆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奋斗目标。此后,按照黑龙江省委作出的关于“推进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庆市委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宏伟蓝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大庆市委实施意见和“两化”城市奋斗目标,在战略步骤上实施“三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实现全面小康,现代化取得实质进展;第二步,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牢国际化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现代化达到更高水平,初步实现国际化,把大庆建设成为综合型国际石油能源城市、世界寒地温泉休闲城市、中国北方现代产业发展先进城市、东北亚经贸物流节点城市、世界性会展和资讯中心。

按照这一战略目标,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为核心,全力推进大庆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坚持“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按照“稳油气、兴石化、强地方”梯次接续的思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力打造石油开采、石油化工、新材料、汽车制造、商贸流通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的集群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现代装备、新能源、建筑安装、旅游、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工程、文化创意、现代物流1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重点产业,建成15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骨干企业,使大庆逐步构建起“5·10·15”现代产业体系和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石化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目前,大庆综合实力在全省13个地市中位居前列,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28位。到2011年大庆市油与非油经济比重调整为47.2∶52.8,非油经济比重首次超过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油与非油经济比重已经调整到46∶54;地方工业增加值已经实现94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0%,大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二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围绕打造“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坚持国际标准、现代视野和人本理念,系统化顶层设计城市,大力实施“东移北扩、南进西拓”战略,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启动建设规划总面积366平方公里的庆南、庆北、庆东和庆西“四个新城”,建成区面积由2003年的144.4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300平方公里。大庆机场、大广高速公路、城市规划展示馆等一批市政精品工程相继建成投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特别是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四城”联创为牵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十项”综合整治,市区老居住区和特色街路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市场化水平大幅提升。大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2%,年均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以上,大庆入选“2012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三是社会管理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率先建立城市“十位一体”(衣食、住房、供暖物业、就业、就医、就学、法律援助、用电、燃气、殡葬服务)和农村“六位一体”(衣食、燃煤、就医、就学、法律援助、殡葬服务)综合救助体系,市区最低工资、城市低保标准分别上调至1160元、423元,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建立“大信访、大调解、大防控、大安全”工作机制,实行司法、行政、人民、群众团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调解“六调”联动,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信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黑龙江省率先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成立市、县区两级群众来访调处中心,创建“四级”社会和群众工作网络,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源头防范能力切实增强。深入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建筑市场、交通等“八大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事故、八类主要刑事案件持续下降,市民安全感达到98%以上。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态和美的“五和”社会加快构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见,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又是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大庆正处在工业化后期、城市化中期、现代化中期、国际化初期。全市上下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深入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全面推进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构建富裕、宜居、和谐、文明、智慧、活力的大庆。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5%,先于全国和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一条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之路,实现大庆长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大庆市大庆转型
李大庆
西部学刊(2023年3期)2023-02-28 03:59:56
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
任大庆作品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大庆市盐碱地治理措施探析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06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