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现代科学人才观的应有之义

2014-03-29 13:22刘倩
创新 2014年2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成才道德

刘倩

伦理道德:现代科学人才观的应有之义

刘倩

伦理道德作为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人才成长密切相关,并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学界关于伦理道德在成才中的作用尚未有详细的阐述。文章以准确把握伦理道德的科学内涵为逻辑起点,力求将伦理道德从德中独立出来,并在厘清其与成才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伦理道德对于人才成长的作用,探索在成才过程中伦理道德的培养途径,从而有效促进人才成长。

伦理道德;人才成长;现代科学人才观

人才素质,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系,包括德、智能、体等多方面素质,这些素质相互制约且缺一不可。[1]其中,德在人才素质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由政治品德、伦理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三大部分构成;而伦理道德作为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成长密切相关,并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伦理道德的科学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便建立了伦理道德基础,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支配社会成员行为的伦理体系,中国是伦理道德理论和实践均发达的国家,而伦理道德与人才成长密切相关。因此,弄清何为伦理、何为道德、两者间有何关系,这对于准确把握伦理道德的科学内涵及其在成才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伦理、道德及其相互关系

“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伦理

“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也。”①参见《说文解字》中“伦”字的释义。“伦”的本意是指辈分,即父子、祖孙之间一代一代辈分关系;后指人际关系显示出符合一定的规矩、准则,而且代代相传;“理”的本意是指依照玉本身的纹路来雕琢玉器,使其成型有用,后引申出纹理、条理、精微、道德等涵义,即规律性的意思。“伦”和“理”相连,就是指处理人和人之间各辈分相互关系的原则和道理。[2]其在本质上,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以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

2.道德

“道”的本意是指道路,表示行人之路,后逐渐引申为支配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法度、准则以及运行规律;“德”的本意是指正道而行、心中有所得到等意思。道德实则应为“德道”,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道德虽早已被当成两个相互关联的词加以使用,但将“道”和“德”合并使用并形成完整道德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处理人们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境界、高尚品质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2]

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alis),其与我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大致相似,是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规范和内心信念,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意识。[2]

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即社会舆论维持的,是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原则、规范。[2]与其他行为规范相比较而言,道德的调节范围更加广泛、深入,调节手段更为自主、灵活,其评价标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

3.二者的关系

“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均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且不能相互替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从概念上而言,伦理概念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概念是伦理下的二级概念;伦理是整体,其涵义有二,即人际交往事实如何的规律和人际交往应如何的规范,而道德是部分,其涵义为人际交往应如何的规范这一个方面。其次,从侧重点上看,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而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再次,二者的概念范畴不同。伦理概念中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而道德概念中蕴含着更多东方文化的感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最后,从实施主体而言,伦理是他律的客观法,道德是自律的主观法。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伦理作为人们之间道德关系的概括和总结,是道德的学说或道德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另一方面,两者在涵义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指社会和个人经过一定方式的治理和协调,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符合一定的秩序和准则(即所谓“道”或“伦”)。

(二)伦理道德的含义

目前,在学术界鲜有学者对“伦理道德”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因此,其仍然处于较为模糊化的状态之中。但是,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传统伦理道德”、“近代伦理道德”、“新伦理道德”等相关概念,因此,人们对于“伦理道德”这一概念并不感到陌生。

传统伦理道德主要是针对中国而言,是指中国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家伦理道德观点为主,兼有墨家、道家、法家、佛教等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性、开放性较强的伦理规范,始终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继而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辨别人们德性的标志。[3]近代伦理道德与传统伦理道德相对应而生,两者实际上主要涉及的是以英国的1688年革命为标志的历史分期问题,相当于古代和近代的分期。

新伦理道德,是指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当今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点相互整合所形成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准则。其主要内容是摒弃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撷取“道德至上与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的伦理观”、“高度的社会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等精华,并赋予其时代精神,从而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的丰厚的文化内涵。[4]综上所述,笔者对伦理道德的概念界定如下:伦理道德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依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持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个人自身修养方面事实如何以及应当如何的规律、规范的总和。

(三)准确把握伦理道德的科学内涵

对于“伦理道德”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准确把握伦理道德科学内涵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人们注重强调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道德利益关系,而极大程度上忽略了人与自然间的道德关系。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越来越受到人类的不文明对待,突出表现为:人口膨胀、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效应不断加剧、酸雨范围遍及全球、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等。因此,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对待自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平等对待,即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点并从整体观点出发解决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生存权利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以礼相待,即树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的新观念以取代把自然当成对手、敌人的旧观念,科学改造自然,从而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两方面既体现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又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必须。[5]

2.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单独存在,总是与他人一起生活在社会之中。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道德层面而言,人就是“道德人”,这就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时,不能损害他人,包括他人的利益、名声、尊严等,这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努力与他人做到互利,包括物质互利和精神互利;对他人应具有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而言,人作为构成社会独立实体的单细胞,与社会不断地产生相互作用,这就要求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不能损害社会,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甚至在必要条件下可以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3.正确处理个人的身心修养问题

人是什么?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地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们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①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对大自然而言,人是其对立面;对社会而言,人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工作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保护或保存自己的生命,进而爱护生命,即理智地生活。而人要真正做到理智生活,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坚强的道德意志。因此,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方向的正确或错误有着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的身心修养问题,以准确把握伦理道德的科学内涵。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身心修养问题三者作为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问题,是践行“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个人生活幸福”这一最高道德标准的客观要求,也是准确把握伦理道德科学内涵的必要条件。

二、伦理道德与人才成长的关系

“成才”一词是相对于“人才”概念而言的,一般来说,其既包括了人才发展的奋斗目标,也包括了人才发展的奋斗过程,是对奋斗目标和奋斗过程的总体描述。[2]伦理道德作为人才素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与人才成长密切相关。

(一)伦理道德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素质是一个多要素系统,由德、智、体等要素构成并组成了人才的整体综合素质,且每一个单独素质在人才的社会活动中都发挥着相对独立的作用。[1]德作为人才素质结构的三大组成要素之一,由政治品德、伦理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三大部分构成,其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解决的是政治方向的问题,即培养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并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居于统帅地位。而伦理道德作为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德中居于统摄其他素质的地位,具有定性作用。

(二)德才兼备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原则

人才,不仅要有才,而且要有德。人才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但自古以来,不论何种类型的人才,都要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并将“德才兼备”看作贯穿于人才识别、选拔、任用、考核始终的最古老、最基本的原则。在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道德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周记》中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精辟见解,把德放在统帅地位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培养“四有”新人,而在选拔使用人才时也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原则。[6]由此可见,“德才兼备”不仅是古今对人才的培养标准,同时也是古今衡量人才的重要原则。

(三)伦理道德与人才成长密切相关

伦理道德和知识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基本内容和首要条件,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且不可偏废,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都培养不出合格的德才兼备的人才。[2]伦理道德与人才成长密切相关,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良好的伦理道德是人才成长的原动力。只有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树立坚定的理念信念,才能激活人们对学业、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刻苦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并在其成才道路上具有持久动力。另一方面,良好的伦理道德促使成才心理品质的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促使人们在成才过程中乐观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并促使热情、毅力、顽强拼搏精神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成才心理品质的训练、培养及形成有赖于伦理道德的培养。

三、伦理道德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伦理道德与人才成长历来密切相关,自古迄今,大凡有成就之人,无一不是德高望重的人,德作为人才的第一要义,决定了人的意识、言行、素质高低及其事业成败;而伦理道德在德中居于统摄地位,对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伦理道德是建立新型人际交往网络的客观要求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曾经深入研究过人的基本需要,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其中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开放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开放与交往已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需要;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也在不断地扩大、提升,这就为培养良好伦理道德以建立新型人际交往网络提出了客观要求。建立新型人际交往网络,主要包括现实世界的新型人际交往网络和虚拟世界的新型人际交往网络两个方面。

1.伦理道德是建立现实世界的新型人际交往网络的客观要求

人作为社会成员,总是处于各种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之中,如家庭环境中的长辈与子女的关系,学校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社会组织或工作环境中的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同事间的关系等,这些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对人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基本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状况如何,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情绪影响重大,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会使社会成员对人生持积极乐观态度;反之,则会使组织成员对社会和人生持悲观态度。[7]因此,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尤其是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是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建立新型人际交往网络的客观要求。

2.伦理道德是建立虚拟世界的新型人际交往网络的客观要求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探讨问题的重要途径,且人们主要通过QQ、E-mail、MSN等网络工具进行相互交流,互联网既是现在人们社交必不可少的手段,又是培养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由于人们交往身份的隐匿性,广泛交际、广交朋友成为虚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处于虚拟人际交往网络中的人们都具有道德责任感,都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那么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虚拟世界就会健康发展;反之,人们就易在虚拟世界中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欺骗、伤害等。因此,强调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不仅是网络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建立虚拟世界新型人际交往网络的客观要求。

(二)伦理道德是形成良好成长成才环境的必要条件

人才环境是指人才在时空上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可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良好的环境对于人们具有重要的感染作用、促进作用和约束作用,使人们在成长成才道路上越走越远。当今社会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出现了大量的干扰因素,名、利等因素使人际关系人为的复杂化,这就要求必须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以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而伦理道德则是形成良好成长成才环境的必要条件。

首先,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伦理道德是形成良好成才成长环境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才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空气、水、生物等。[1]其不仅为人才成长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而且通过产生感染人的精神因素,形成推动力,从而影响人才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以促进良好成长成才环境的建立。

其次,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伦理道德是形成良好成才成长环境的必要条件。社会环境是指围绕人才周围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1]其营造的良好精神氛围对人才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经济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基础条件,其所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直接作用于人才的生理素质和智力素质;政治环境对人才成长的作用最为直接、最为突出,其影响人才的政治素质,引导人才的成长方向;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素质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以促进良好成长成才环境的建立。

(三)伦理道德是减少竞争压力负面影响的内在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的竞争越来越激励,生产者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贯穿于人才成长过程的始终,对人才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没有竞争,则会导致人才市场匮乏和停滞不前,并在实际社会发展中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何认识竞争?怎样对待竞争压力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人才伦理道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辩证看待竞争压力对人才成长的影响。经济生活领域中的竞争,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从而影响人们的伦理道德,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看待竞争压力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一方面,竞争不仅有助于培养人才的个性心理品质,考验和锻炼人的意志,而且能够增强人才的智力效能和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和调动其创造能力,从而对人才成长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应该正确认识到竞争压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一个人在竞争中不可能总是保持领先地位,当处于落后于他人的状态时,便易产生嫉妒等不健康心理。[2]因此,这就要求在人才成长竞争中必须培养人们高尚的伦理道德,使人才具有积极鼓励和支持别人超过自己的良好心态,辩证看待竞争压力对其成长产生的推动作用和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理性对待竞争压力已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人才成长竞争中,培养高尚的伦理道德是减少竞争压力负面影响的内在动力。对于竞争已产生的负面影响,人们应做到两点:一是充分肯定在竞争中获胜的他们的优势,并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为己所用,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二是主动帮助处于劣势的竞争者,优势与劣势是相对而言的,在人才成长竞争中出现弱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帮助弱者既是强者的道德义务,也是高尚伦理道德的必然要求。

四、人才成长过程中培养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

伦理道德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成长密切相关,并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高尚的伦理道德,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科学的道德理想

一般而言,道德理想与人生价值观密切相关,人们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不正确认识,必然会对道德理想产生影响。树立科学的道德理想,就是要求人们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摒弃“只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才是实实在在的,值得追求的;而社会理想、道德理想都是空的,不实惠的”等错误思想,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使自己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伦理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培养伦理道德以促进人才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是培养人才高尚伦理道德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伦理道德的实践转化能力

社会实践是人们形成某种道德品质的客观基础,也是人们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某种道德品质的客观基础。通过实践,人们不断形成、积累和完善新道德品质的因素,不断抛弃旧道德品质的因素,使自己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2]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勤工俭学、教学实习、志愿者服务等,将伦理道德意识转化为伦理道德实践,对培养高尚的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增强人们的集体意识和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其伦理道德意识;二是有助于培养人们自我道德意识的社会化和实践化;三是促使人们将自身道德品质的塑造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之中。

[1]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阎保辅.青年学生伦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8.

[3]李翠兰.论传统伦理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和作用[J].前沿,2006,(3).

[4]刘荣盛,张志强.加强新伦理道德教育,夯实公民道德建设大厦的基石[J].中国德育,2002,(7).

[5]安德智.伦理道德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徐颂陶,罗洪铁.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杨 彧]

B82;C96

A

1673-8616(2014)02-0027-05

2013-11-14

刘倩,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成才道德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