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梅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在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出版体制的改革业已被提上日程,包括高职学报在内的学术刊物如何继续生存发展成为众多业界人士关注的话题。学报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基础,学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编辑的综合素质。正因如此,编辑素质与学报质量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恒久话题。
笔者在清华同方期刊网上以编辑素质为关键词检索篇名发现,从1983年到2014年8月,有829篇文章就编辑素质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可见,业内人士对编辑素质很是重视,有关研究也相对较为成熟。从现有资料看,尽管多年来研究者们对编辑素质这一问题的研究侧重点不同,表述也各不相同,但究其实质还是存在诸多共性的,诸如“四素质说”(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多素质说”(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水平、编辑业务技能、语言文学修养、创新素质、科学素质)等。有的还提出“编辑应当学者化”的观点,认为编辑学者化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专业方面的学者化和编辑学方面的学者化,特别是学术书刊这方面的编辑更应如此。编辑理论界对编辑素质的讨论,无非有上述几种观点,我们认为前两种是对编辑工作的经验总结,后一种则上升到了理论高度,但均缺乏对编辑素质和期刊质量的联系与分析[1]。
上述诸多关于编辑素质的表述同样也适用于高职学报编辑,但高职学报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学报编辑区别于其他期刊编辑更加应该具备的几点素质。一是综合性知识结构。高职学报伴随着高职院校的产生而出现,其依托的主办单位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就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并不把学报放在一个多么重要的位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愿意在学报上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由于经费和人员投入的有限,高职学报大多具有小而全的特点,多综合版,刊期也以双月刊和季刊居多。高职学报编辑经常要去处理很多非自身专业学科类的稿件,这就需要高职学报编辑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二是协调沟通能力。高职学报编辑所面向的受众群体较为广泛。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本科院校的教师、学生,专科院校的教师、学生,甚至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技师都有可能成为高职学报的作者。在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当中,学术素养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高职学报编辑在与不同层次的作者沟通时需要极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三是学习创新能力。高职学报本就是期刊界的晚字辈,要想高职学报迅速地成长起来,高职学报编辑就必须善于学习已有期刊的成功经验做法。高职学报要想发展起来做大做强,还需要编辑的创新能力,走创新性的发展道路。
靳霞瑞[1]认为学术期刊质量体现在主办单位的学术水平,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编者、作者、读者的培养及受益程度,发行量的大小,外在表现美感程度以及生存的长短六个方面。这一观点考虑得比较全面,但在具体实践中,这些因素很难被全面客观地评价,学术界或管理层更多地采用期刊影响力作为学术期刊质量的主要考核指标。程郁缀和刘曙光认为:在学术界、期刊界,人们对论文质量的判定,对期刊质量的评价却往往带有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即把期刊影响因子等同于期刊影响力,把期刊影响力等同于期刊学术质量,把期刊影响力等同于论文学术质量。事实上,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推行的现行期刊评价体系,以及有关高校、科研单位采用的以刊评文的做法,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2]。
学术期刊的质量是指学术期刊符合一些既定的办刊标准或达到办刊目标的程度,涉及期刊编辑、学术、出版、发行等各个方面的水准或质量,其中尤以期刊的学术质量为主要。期刊质量评价是衡量期刊学术水平、编辑水平、出版水平、政治水平等达到的既定标准、目标或程度,外延较大,评价方式以专家评价为主[3]。高职学报因发展起步较晚,其所依托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科研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再加上学术刊物的非营利特性,所以,对高职学报进行质量评价时更要看重如下几个指标:
编校质量是图书期刊的生命线,也是衡量出版物总体质量的重要因素。保证书刊质量,不仅关系千万读者的利益,更事关出版业的发展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局。高职学报本就属于学报界的晚字辈,如果连最基础的编校工作都做不好,那么谈何发展呢?所以,高职学报的有关负责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办刊宗旨,完善编辑部工作机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聘请兼职工作人员,增加编辑、校对次数,以弥补高职学报编辑部人手有限的不足,从而确保高职学报的编校质量过硬,为高职学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普通院校的学报相比,高职学报的稿源质量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作者的层次和学术水平总也差强人意。与专业学术杂志相比,高职学报在理论的深度和技术的创新力度上也往往相形见绌。在这样一种办刊环境下,高职学报只有通过创办特色栏目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地方的产业、经济、文化特色结合得很紧密。另一方面,受办学传统的影响,高职院校往往还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这些地域特色和办学特色可以成为高职学报不同于其他学术期刊的闪光点,而这些不同的闪光点正是高职学报存在价值的体现。如果一本学报,既没有深度的理论、创新的技术,又没有自身的特色,那么它的质量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有无鲜明的栏目特色应该成为评价高职学报质量的重要标准。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4]。高职学报要想进步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创新,创新力度也是高职学报的质量体现。就高职学报而言,其创新力度往往体现在栏目的创新、选题的创新、出版形式的创新等方面,这些创新往往依赖于编辑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式,而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往往得益于编辑工作者的不断学习和主动探究。
对于任何学报而言,编校质量都是重中之重。对于高职学报而言,由于先天不足,其要获取高质量的、名家的来稿概率要比其他学术期刊少得多,因此,如果用影响因子、转载率等要素来考察高职学报的质量,可能很多高职学报都将处于无从比较的尴尬境地。但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高职学报也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也应该有自己的质量追求。因而,编校质量应该成为高职学报的基本价值追求。高职学报的质量评价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学报的编校质量,而编校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学报编辑的业务素质。
虽然各高职学报也积极尝试通过兼职人员来弥补专职编辑在学科领域的局限性,但专职编辑仍需对那些非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质量把控。实际上,编辑也是一个社会人,其自身的学科背景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其对文章、栏目进行取舍时的偏好。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人脉资源也会对其工作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在整个学报界的相对弱势背景下,特色栏目是大多高职学报的重点突破领域。除了学报主办单位的行业特色、所处地域文化的特色外,编辑的学科背景也是决定学报栏目特色的重要因素。
所谓的创新意识,是指编辑工作者在学术期刊定位、策划、组稿、审稿过程中,对高品质、高质量作品的追求。而创新素质除了包括创新意识外,还应包括创新技能。一本刊物的定位是创新的根本。定位包括办刊宗旨、性质、服务对象的确立。在定位过程中,除了要有推陈出新,打破常规的创新意识,还要有对相关学术领域进行调研分析的能力。同样,策划、组稿、审稿环节也需要编辑具有创新素质。唯有如此,高职学报的栏目建设、作者资源、专家资源才能日益壮大,学报也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尽管编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报的质量,但辩证地讲,高职学报的质量对编辑素质也存在反作用。对于一本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而言,其编辑所接触的作者层次、稿件质量自然要比普通的高职学报高得多,在编校过程中编辑的自我认同感自然也会不同,进而也会影响到编辑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以学报质量的形式呈现出来。书刊质量对编辑素质的关系虽然是间接的、有中介性的,但却是十分紧要的,而且是系统的、长效的,因此,它们是可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充分认识并合理利用书刊质量对编辑素质的反作用,对建立书刊质量与编辑素质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必将大有裨益[5]。
[1]靳霞瑞.编辑素质与期刊质量[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3.
[2]程郁缀,刘曙光.论文质量、期刊质量与期刊影响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5):64.
[3]叶继元.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评价之异同[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5.
[4]邹国享,赵彩霞,李锦春.国外工科教育创新模式对我国工科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21.
[5]潘艺林.论书刊质量对编辑素质的反作用[J].编辑之友,1995(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