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的个性研究——《话说大庆精神》之二十八

2014-03-29 10:24韩福魁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会战会战大庆油田

韩福魁

(中共大庆石油管理局委员会,黑龙江 大庆 163455)

大庆精神的个性,就是持续创新、开拓进取。而且是洋溢着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和进取,饱含着无穷智慧和哲理的创新和进取,充满着不竭能量和突破的创新和进取。大庆精神持续创新、开拓进取的个性,尤其体现在攻坚克难,于艰难中崛起的石油大会战中;体现在突破现状,于平凡中创新的持续发展中;体现在百折不挠,于挫折中奋进的顽强拼搏中;体现在永不满足,于胜利中攀登的乘胜前进中。大庆油田的辉煌发展史,处处都闪耀着大庆精神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蓬勃个性。

攻坚克难,在艰难中崛起。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国内,由于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跌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外,来自西方列强对我国的全面封锁,来自苏联“老大哥”的背信弃义,形势十分严峻。全国上下各方面物资极其匮乏,从中央到地方生产生活极其艰难。石油大会战是在最困难的时期、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那是古今中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一场石油大会战。如此规模、如此条件、如此困苦和艰难的拼搏鏖战。大庆人经受了考验,创造了历史,作出了贡献。

大庆人不怕难,知难而进。石油大会战初期那种全面的难、无尽无休的难,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完全表达出来的。数万会战队伍从祖国四面八方迅速云集松辽盆地,头顶青天,脚踏荒原。放眼望去,到处是沼泽地、芦苇荡、盐碱滩、泡连泡,满目荒原,望不到边;行无路,住无房,吃不饱,营养不良,水肿蔓延。尤其是生产方面更为棘手,设备又少又落后,生产保障跟不上,基础设施是空白,物资材料捉襟见肘,总归一句话,生产条件太差。更为棘手的是很多会战员工对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完全不懂,压根没干过,甚至连看都没看过。比如,部队转业军官包世忠同志戎装未脱,奉命来到32118钻井队报到,而且立马出任该队队长。可是,他对石油钻井可以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包世忠同志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二话没说,立刻走马上任。至于如何当好队长、带领全队职工打好井?困难不可谓不多。包队长毫不犹豫,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紧紧依靠全队职工,边当学生、边当队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打出了发现大庆油田的功勋井——著名的松基三井。包世忠同志仅仅是石油大会战队伍中的一个代表。像包世忠同志一样不怕千难万难、不拒千辛万苦的老会战们成千上万,他们在重重困难面前表现得坚毅果敢、勇往直前。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大庆人对重重巨大困难的这种坚毅态度、勇敢精神,缘何而来?那是大庆人、特别是老会战们饱含着解放前后由奴隶变成了主人的蓬勃激情,对毛主席、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由衷感激之情,对西方列强长期封锁我国的愤怒之情,对“老大哥”背信弃义的愤懑之情,对祖国急需石油的焦灼之情,对早日拿下大油田的渴望之情,以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满腔之情,数不尽道不完的家国情怀、爱恨情仇交汇于一起,其激情之高、能量之大,就像火山爆发、喷涌而出、势不可当。大家共同的心声是:我们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铁人王进喜说的更坚决:“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天下刀子也要上!”就这样,老会战们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以排山倒海的磅礴阵势,气吞山河般地投入石油大会战。大庆人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突显出了艰难中振奋人心的人性张扬。

大庆人挑战难,克难而捷。生活上,口粮不够野菜凑,大搞瓜菜代,苦忍苦撑搞会战,数千人浮肿不下火线,会战更加热火朝天。以薛桂芳为首的“五个垦荒尖兵”开荒种地,从荒原觅食。在黑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61年1月开建北安农场,垦荒75000多亩,向农场要粮,有力缓解了粮食短缺的困难局面。通过抢建60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迅速解决了严冬到来之前“人进屋、设备进库”的棘手难题。生产上,尽管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然而,会战队伍士气无比高涨,争先恐后、强抢强上,没有设备,就“人拉肩扛”、脸盆端水抢开钻;不懂不会,就拜师学艺,废寝忘食,苦学苦练,用心干。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迎风展,千军万马战犹酣。大会战如火如荼,捷报频传。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列油龙从萨尔图火车站开出,接通了共和国急需石油的大动脉。从此,大庆油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共和国越来越多的所需石油。大庆人挑战困难,克难而捷,演奏出了困苦中激动人心的奋进乐章。

大庆人超越难,克难而起。大庆石油大会战所面临的一系列巨大困难,不仅仅是生活上、生产上的,更难以逾越的是技术层面的众多难关、难题。当时,有洋“权威”就曾断言:“他们(中国)就是发现了大油田,也没有开发大油田的技术、经验和能力。”实践说明,洋“权威”们也太低估了大庆人、乃至中国人民的才能和潜力。历史已经证明:大庆油田的崛起、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乃至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大庆精神的突出个性,就是在重重困难面前不怕难、挑战难、超越难,知难而进、克难而捷。越难越苦越敢干、越能干、越爱干,越能干出高水平、干出新局面、干出新天地。正如当时很流行的一句口头禅:“没有困难,还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这应该是大会战中全体共产党员和老会战们的共同心声。

大胆实践,以“两论”为指导。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干。大庆人始终奉行“干”字当头。这里说的“干”,就是实践。实践才是实现人们主观愿望的唯一途径。尤其是技术难题,只能通过实践破解。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实践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石油大会战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以“两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科学的实践。其实,实践的科学与否、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实践的方向是否对头、方法是否恰当。方向错了,一切皆错,满盘皆输;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只有方向对头、方法正确,才可能是成功的实践、科学的实践。大庆石油会战以“两论”指导实践,从认识的角度理性地把握着实践的正确方向;从方法的角度科学地选择了实践的正确方法,进而赢得了大会战实践的不断成功和胜利。

重视资料,深化本质认识。资料,是用来攻克技术难关的原料;本质,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就来源于通过实践从该事物中所获得的大量资料。资料,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依据,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向导,是获得本质认识的基础,是深化本质认识的不竭源泉。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言:“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不断地深化认识,才可能认识到影响乃至决定事物一切变化的本质、关键和要害之所在。这也是大庆油田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根本缘由。由此,大庆把勘探井叫作“资料井”。从会战一开始就明确规定,每打一口资料井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后来增加到71项资料362个数据。同时,必须解决认识油田的20个规范的地质问题。大庆油田在生产资料等各项工作中,对第一手资料的高度重视、精心采集、严格管理、深入研究和持续开发是众所周知的。老实说,大庆油田每一道技术难题的破解,每一个技术难关的突破,每一项自主创新的成功,无一不是源自于准确、完整、丰富、系统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广开言路,集中各方智慧。石油大会战依靠全体会战员工的激情和拼搏战胜了生活、生产中的重重艰难困苦。破解工程技术中的一系列难关难题,同样需要发挥广大员工的智慧和才干。俗话说得好,人多智慧多,人多才干多,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庆著名的“三大民主”之一,就是“生产技术民主”。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企业、在石油大会战、在生产技术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实施生产技术民主,不仅充分激发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了广大管理干部、岗位工人等方面的积极性。由此,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等各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在科技攻关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发挥,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大好局面。比如,老英雄王进喜虽然没有上过学,钻工出身,但他在钻井生产中勤奋学习、善于动脑、肯于钻研,经验十分丰富。1962年有一阵子,上海制造的一批牙轮钻头,在生产中多次出现锥体断裂事故,铁人王进喜和工人们经过仔细分析研究,认为钻头锥度不合理,他们采取在使用时加配一个接头的措施,明显奏效。后来,他们又向回访的厂家技术人员建议改进钻头锥度,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实践证明,实施生产技术民主,就等于打开了人们聪明和智慧的闸门。思路、建议、创意、点子、方法、措施,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老实说,大庆油田许许多多工程技术难关、难题的破解和排除,往往都是集体智慧的成果。由于大庆石油大会战是在极其困难的时期,极其困难的地方,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所以,大庆精神就是在面对重重困难中萌生,在经历重重困难中磨炼,在战胜重重困难中发展。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怕困难,知难而进;挑战困难,克难而捷;超越困难,胜难而起的强势个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庆精神就是挑战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困难、超越一切困难,进而顽强崛起的强势个性精神。

突破现状,在平凡中创新。大庆石油大会战自1960年2月20日开始,至1963年12月3日结束,历时3年零9个月时间。应该说,大庆石油大会战的速度和成果远远超出了大会战之前的预期。石油大会战不仅用了3年多时间拿下了大庆油田,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我国石油极其短缺的燃眉之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低迷徘徊局面。大庆油田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紧接着,1964年初,毛主席就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这时的大庆油田,可以说是功成名就、誉满全国。按常规,大庆油田可以保持现状、平稳生产了。然而,大庆精神的突出个性是从来不满足于现状。甭管现状是艰难困苦、是风调雨顺,还是辉煌岁月,都要突破、突破、再突破,前进、前进、再前进。

老设备,采取新方法、干出新水平。会战初期,不仅设备不配套,仅有的设备也都是老设备。比如,那时的钻机——包括著名的1202标杆钻井队、1205标杆钻井队所使用的钻机,也都是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国外制造的老设备。然而,设备老,人的观念不能老,思想不能老,方式方法不能老,生产水平不能老,老设备也要打出新水平、开创新局面。老会战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紧紧围绕提高钻井施工效率和钻井速度等工艺技术问题分析研究、探讨试验,发明了许多新方法、新举措、新技术。诸如钻机整体搬家法、快速钻进法、最佳参数钻井法等,大大地缩短了钻前和完井时间,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由原来的“月上千、年上万”,提高到后来的“日上千,月上万”,甚至打出当时世界石油钻井的最高水平,年钻井进尺超过苏联的功勋钻井队和美国的王牌钻井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地层,要有新发现,开拓新领域。大庆油田的储油层渗透性好,质地均匀,单层厚度大、层系多、分布广,储油条件好,整装规范,按照通常的开采工艺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容易。但是,大庆油田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这种中规中矩、吃现成饭的习惯做法。按照“两论”的基本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差异的。大庆的工程技术人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立足于大庆油田油藏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探索创造自己的开发工艺技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边注水边采油,始终保持地层的原始压力,创造了油田开发的一系列高水平。特别是油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已经步入中后期,为了保持油田开发的旺盛生产能力,更加积极探索研发,在精细注水、聚合物采油技术等领域不断获得新进展的同时,又突破性地颠覆了业界对表外储层的习惯性认识和负面评价。原来认为表外储层与油层之间是无条件阻隔的,现在认识到是有条件联通的;原来认为表外储层是孤立分散的,现在认识到表外储层与油层是同一系统的;原来完全放弃表外储层,现在全面接收表外储层。新发现、新认识、新技术为表外储层赋予了一派生机,为油田开发拓展了广阔的新领域、增添了巨大的新潜力。仅此一项,大庆油田就可以增加可采储量1.7亿吨以上。这对于石油开采行业来说,无论在理论上、在实践上,还是在效益上,都是一个突破性的大贡献。

老体制,生发新机制,形成新气象。在领导体制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我国上下普遍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时期,各行各业各单位,无一例外地实行党组织领导班子集体负责的领导体制。但大庆人并没有完全拘泥于这种“一元化”领导体制的现状。清醒地认识到它还有发展和完善的空间。早在1961年,大庆工委就明确提出、并在全油田广泛实行“三大民主”,即政治民主、生产技术民主和经济民主。这实际上是对党组织在企业中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的改善。一方面,通过深化群众路线的途径,巩固和加强了党在企业中的坚强领导;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民主,从政治上解放了广大被领导者的思想和观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打开了广大群众思维和智慧的闸门,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党干群空前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局面。形成了大庆油田特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领导体制和机制。这样的领导机制和机制,既防止了党组织在企业中领导权过于集中、过于事物化,乃至形成僵化的局面;也防止了党组织在企业中领导权过于空洞化、抽象化,甚至流于被淡化的倾向。这样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不能不说是当时大庆油田在加强和改善企业中党的领导的成功尝试。

在实践的机制上,大庆石油大会战尤其发挥得卓尔不群、势如破竹,充分体现出了实践的高水平、高效率、高成就。特别是石油大会战起始于极其艰难的岁月。面对千难万难,大庆人想的不是干不干、能不能干的问题,而是坚决干、快点干以及怎样干、如何干好的问题。大庆人早就认定:“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这样的认识,首先就从思想上扫除了畏难情绪,排除了犹豫不决,坚定了迎难而上、实干、大干、拼命干的态度和决心。所以,大庆人在艰难面前是“干”字当头,“拼”字开路。这就意味着大庆人勇于实践、实践第一的思想是非常明确而坚定的。特别让人钦佩的是,大庆人的干,不是盲目地干,不是想当然地干,更不是蛮干。而是清醒地干、科学地干、有把握地干。关键就在于,大庆人明确提出“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强调思想和工作结合。所以,大庆人的实践,是“形成于思”的实践,是智人的实践、科学的实践、必然成功的实践。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庆特色的无往而不胜的科学实践机制。这种理性化的实践机制,既摈弃了坐而论道式的空谈误国,也避免了毫无把握的鲁莽蛮干;既防止了空头政治和单纯经济观点,也防止了思想工作和经济工作“两张皮”现象,成功地构建了站在政治的高度抓经济,立足于经济的现实讲政治的科学格局。实现了政治经济两者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时至今日也有其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不能不说是大庆油田在会战实践中所创造的成功模式。

在发展趋势上,大庆油田始终呈现着箭头朝上、日新月异的蓬勃态势。大庆油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企业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从单一到多元,不断壮大、延伸、发展,走出了一条快速崛起、绿色发展、持续辉煌的复兴之路。回顾历史,大庆的发展,不仅仅是少数精英们的精心谋划、运筹帷幄,而且是几代大庆人辛勤耕耘、智慧演绎、奉献结晶、逐梦之旅。这要归于大庆油田的一系列科学发展理念。大庆人不是为追求个人的私利而发展,也不是为获取企业自身的小利而发展,而是为国家的大利而发展。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他们看的不只是眼前,而是未来。在工作中,从会战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干一、看三、想着五”;在发展中,从谋划一入手,就明确制定了“两分法”前进的方针。微观上的“干一、看三、想着五”,塑造着人人事事;宏观上的“两分法”前进,统领着千军万马。微观和宏观统筹兼顾,系统完整,一脉相通,和谐发展,这就构成了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宏大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既避免了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也防止了过山车式的起伏跌宕,使发展优质高效,持续有序,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这不能不说是大庆油田在科学发展实践中所创造的成功之道。

实践说明,大庆油田不仅成功地突破了极其艰难的现状,在大会战中迅速崛起,而且也持续不断地突破各种现状,开创了一系列新局面。面对老设备,创造新方法,干出新水平;探索老地层,获得新发展,进入新领域;改变老体制,构建新机制,形成新气象。方方面面不断地取得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充分展现了大庆人不安于现状,在平凡中创新进取的英雄风采。其实,大庆人集体展现的这种鲜活个性,就是大庆精神所固有的持续创新、开拓进取个性的生动写照。

百折不挠,在挫折中奋进。大庆人也是凡人,在实践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他们同样出现过偏差、失误甚至错误,也交过不少学费。也有过不少教训。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总是能够在失误中警醒,在挫折中奋进,从坏事情中引出好的未来和结果。

一把大火,烧出岗位责任制。在大庆油田,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经典说法,即:一把火烧出了岗位责任制。事情是这样的:1962年5月8日1时15分,采油一厂中1注水站因3号柴油机排气管水封防火装置失效,引发严重火灾。救火时发现2个灭火器失效,水龙带被截短,水枪头不知去向,无法灭火。注水站被全部烧毁,损失高达160多万元。会战工委抓住这起火灾事故不放,发动群众围绕“一把火烧出的问题”在全战区开展大讨论,要求人人联系工作实际广泛揭、摆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全战区查摆出6个方面上万个问题。广大职工由此认识到,要当好企业的主人,管好大油田,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把革命干劲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远大目标同做好岗位工作结合起来。当时的北2注水站组织职工对照中1注水站火灾事故教训,率先建立了多项具体制度。会战工委及时总结和推广了这个站的经验,在全油田普遍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设备维修保养制、质量负责制、班组经济核算制6大制度。后来,又增建了岗位练兵制和安全生产制,成为著名的8大制度。应该说,这是大庆油田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里程碑。时至今日,这8大制度依然是大庆油田生产管理的最基本制度。

一口事故井,成为永远的激励。在大庆油田、特别是在钻井战线,有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日子,称为“难忘的4·19”。那是1961年4月19日,会战工委就1205钻井队打的一口不合格井等质量问题,召开上千人参加的专题质量分析大会。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同志出席了会议。会上把时任钻井指挥部党委书记李云、指挥李敬、付指挥兼总工程师王炳诚同志,包括钻井队队长王进喜都叫到台上亮相,接受批评。康部长严厉地指出钻井“质量问题是党性不强的表现”,是“抬上棺材进坟墓”,明确要求狠反“一粗、二松、三不狠”“马虎、凑合、不在乎”的老毛病、坏作风,提出打井要“对大庆油田负责一辈子!”自此以后,钻井战线年年“4·19”都要召开座谈会、纪念会,牢记教训,警钟长鸣,人人都把质量问题提到脑门上,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打好井、多打优质井。应该说,“4·19”不单单是铭记在每个干部职工的心中,而且成为了大庆人、特别是钻探员工严把质量关的长效警钟,成为员工不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的兴奋剂,成为岗位工作者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共同宣言书。

偶尔被动,变为长期主动。在大庆油田的漫长开发实践中,也曾经发生过偏差,甚至是被动局面。事情要追溯到“文革”动乱时期。那时,有些“造反派”声言:“三年不搞科研,油田照样出油!”他们砸烂了科研机构,批斗、迫害、关押、下放了大批科研人员。最严重时,油田总部只剩一人管科研。他们还诬蔑岗位责任制是“管卡压”,采油系统岗位责任制一度被强行废止。伴随着地上工作混乱,地下情况也迅速恶化。1969年12月份,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油井产量下降、原油含水上升(“两降一升”)的被动局面。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十分关心大庆油田,明确指示“要保护好大庆油田,要加速解放大庆的干部”,特别强调“要恢复‘两论’起家的基本功”。大庆油田军管会坚决执行,陆续解放油田广大干部和科研人员。紧接着开展地下情况大调查,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过油田老领导、各级干部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人们的艰苦努力,比较快地扭转了油田地下情况的被动局面,使生产又走上了正常轨道,重新掌握了油田开发的主动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庆人犯了错误不白犯,“犯”有所悟,悟出道理,变得聪明起来;交了学费不白交,“交”有所得,得到了教训,变成了永远的财富,把偶尔的被动变成了长久的主动。老实说,那场全战区的“恢复‘两论’起家的基本功”活动,为大庆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乃至后续的科学发展,奠定了丰厚而扎实的资料、技术、经验、人才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基础。大庆人在实践中这种纠偏校正、弃旧图新的个性能力,这种百折不挠、在挫折中勇于奋进的精神,也是大庆精神所固有的持续创新、开拓进取个性的强力展现。

永不满足,在胜利中攀登。大庆精神的个性,不仅体现在不畏艰难,在艰难中崛起;不甘平凡,在平凡中创新;不怕挫折,在挫折中奋进;而且也不陶醉于胜利,在胜利中攀登。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本质上就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不断地进取,这就是大庆精神的突出个性。

摘掉“贫油国”帽子,攀高峰。早在1963年12月3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也就是说,大庆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摘掉了西方列强强加给我们“贫油国”的帽子,西方列强用石油对新中国的封锁破产了!这在当时,对国人来说,是何等可喜可贺、可歌可泣之事!在喜庆之余,大庆人丝毫没有歇歇脚、喘喘气之意,而是乘胜前进,继续攀登。年产原油从1960年的97万吨,到1961年的274万吨、1962年的354万吨、1963年的439万吨、1964年的625万吨(当时国民经济计划需要500万吨石油),快马加鞭,逐年递增。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通栏刊出毛泽东的号召:“工业学大庆”。大庆油田从此成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红旗。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国内外各界名流佳宾,来大庆油田考察、参观、访问、慰问者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当了先进,创奇迹。全国工业学大庆,大庆大找差距,提出“两分法”前进,鼓足干劲向更高目标攀登。钻井1202队、1203队、1205队等钻井队你追我赶,连创奇迹。月/队钻井进尺从1千米到突破月/队钻井进尺1万米,年钻井进尺超过年/队10万米大关,直逼当时世界最高石油钻井水平,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苏联功勋钻井队和美国的王牌钻井队创造的年/队钻井进尺最高纪录。原油生产年产量从1965年的834万吨一路攀升,到1967年的1000万吨,1976年达到年产原油5030万吨,而且创造了连续稳产27年的辉煌水平。

辉煌50年,梦想100年。从1960年到2010年,大庆油田创造了50年的辉煌历史,油田开发已经进入中后期。但是,无论是一年又一年不断前进的大庆油田,还是一代又一代不断奉献的大庆人,依然朝气蓬勃、充满着生机活力。在油田平均含水高达96%的困难情况下,年产原油4000万吨稳产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精细注水、二次采油、三次采油、聚合物采油等油田核心开发技术层出不穷,方兴未艾。目前,大庆油田广大干部和员工正高扬大庆精神的旗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建设百年油田远大目标的征途上。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个性,一种精神有一种精神的个性,一种事物有一种事物的个性。大庆人、大庆精神当然也不例外。从石油大会战的开始到胜利、到崛起、到辉煌、持续辉煌,到追逐百年油田梦想,一路走来,大庆人胸怀祖国,满腔热血,激情燃烧,高歌猛进,不断地展现着持续创新、开拓进取的蓬勃个性。其实,这就是大庆精神固有的个性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实践中的持续精彩演绎。持续创新、开拓进取,是大庆精神最为内在的特殊性、最为深刻的本质性、最为抽象的灵魂性;是大庆精神的鲜活生命之所在、无限活力之所在、独特性格之所在,归根结底,是大庆精神有别于其他精神的突出个性之所在。

猜你喜欢
大会战会战大庆油田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甘肃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大会战”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库尔斯克会战
梧太公路建设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