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ESP

2014-03-29 09:49张海明陈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用途定位理念

张海明陈 文

(1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41;2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拷问ESP

张海明1陈 文2

(1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41;2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定位变革中居于主流地位的定位观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定位论的质疑,论证了ESP理论与定位观的不适切,阐明了一种将ESP理念借鉴于大学英语教改其他一些领域的主张。

ESP;大学英语教学

在大学英语定位转向话题热议的当下,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定位观无疑是受到关注与认可最多的一种定位观。在一些专家看来,大学英语如果再不做出由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位转向的话,不仅“费时低效”的弊端无解,甚至大学英语能否继续生存下去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ESP定位是否真如这些专家所言,是挽救大学英语的不二法门呢?在参详了大量相关的研究文献之后,笔者产生了一些与主流观点不尽相同的看法,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思路的产物。

一、拷问内涵:充实还是虚空?

在教学改革这一讲求实效而非一味“求真”或追求“应然”状态的领域,要将一教学理念付诸于教改实践,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体系的支撑是不负责任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指望先提出一个理念,再逐步充实完善的演绎式研究思路并不可取,而只有经过实践充分检验并归纳完善的理论方才适合用以指导教改实践而不至于引起较大的教学动荡与资源浪费。那么ESP理念的内涵是否已充实到可直接拿来作为大学英语改革的指导性定位了呢?笔者以为答案是否定的,试看以下的分析:

首先,有关ESP理念的核心逻辑预设的实证研究严重不足。无论ESP论者如何鼓吹该理论的先进性,要坐实其理论优势及其之于大学英语改革的适切性,需要证明的逻辑起点却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专门用途英语的语汇、语体特征有着与共核英语的显著差异且学生更需要前者。然而,一方面,关于这一预设的前半部分(即共核英语与特核英语差异的显著性),学界的实证研究始终在了无新意地围绕词汇特殊意义做着重复劳动,让人始终存着“它们的差别真有那么大吗?”的疑惑;另一方面,就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迫切性而言,相关研究却又在需求分析时出现了排位居前的听说需求让位于之后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怪相,实在有不能服众之感。比如,蔡基刚(2012)曾撰文提到,“2009年11月我们对21省市36所大学6625名刚入学的新生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在大学里最想学的英语能力是听(70.2%)和说(86.2%),与自己专业和今后工作有关的英语则排在第三(52.9%)”,但在该文随后他又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应该大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学生需要什么,大学就应当提供什么。如果大学英语只是跟在学生的主观需求后面,那和社会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等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是要走在社会前面,引领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观点总不免疑惑,既然ESP是如此尊重学生需求的实用主义理论,那么在面对学生的真实需求呼声时,出现这种有选择性听取意见的改良主义倾向却又是为了哪般?

其次,ESP定位观中由语言特核延伸出的教学领域的各种改革主张同样缺乏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有力支撑。ESP的兴起主要来自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在现有的国际背景以及语言学研究的趋势之下,“英语学习不再被看成仅仅是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而是一种实用工具,逐渐与专业和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杨枫,孙 凌2013)。这种实用主义的课程观必然带来除课程教学各环节改革主张的实用主义连锁反应,比如引入需求分析、改变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等。然而,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与丰富的宏观论述文献形成鲜明对比,ESP相关的微观策略研究却是难觅踪迹(比如怎样开发教材、如何开展教学等)。即便是有的方面稍有涉猎,也有着较为笼统和偏向性明显的缺陷,比如,在ESP需求分析的研究中就存在问卷设计不够细化以及重主观信息源而轻客观信息源采集的倾向。

如上两个方面均证明了,在成为一门学科教学改革的指导性理论之前,ESP理念在自身完善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果ESP的理念内涵无法充实到能够充分证明其之于教育而非培训的意义,我们如何能说服一线英语教师心甘情愿地完成由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向呢?在大学英语这一牵涉面广大的领域,如果在没有扎实的、全方位的、专业差异化的理论体系形成之前便匆忙上马一种意欲涵盖全国各级高校的彻底改革,难保大学英语的未来不会出现另一种形式的“费时低效”的状况。

二、拷问适切性:ESP适合成为大学英语的新定位吗?

查考ESP的前世今生我们会发现,ESP其实原本并非一个意欲涵盖一切教学课程领域的定位观,而只不过是一种教学态度与方法,或者也可说是一种狭义的课程论。之所以被上升至定位观的高度,以笔者的理解,不过是为应对大学英语课程危机所做出的无奈之举而已。那么,这种硬性嫁接的效果会好吗?笔者对此高度怀疑,其理由主要就在于大学英语十分有限的实用性与ESP的专门用途特质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ESP的理论特质是以文本知识的专业性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然而面对大学英语广阔的专业跨度与毕业生未来生活罕用英语(魏日宁,苏金智 2011)的尴尬,该理念在上升为普适定位观时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两种抉择:如果保持其至专的本性,则其跨专业普适性不够,不仅对师资的要求极高,同时在英语使用预期较低的专业还有一个存在价值的问题;倘若做出由专业向普适的内涵转向,而这也正反映在目前定位论者的研究走向之中。再以主张ESP的代表学者蔡基刚教授的观点为例,“蔡基刚教授的观点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2004年的ESP转变到2010年的EAP再转变到2011年的大类学科英语,经过长达六年的思考和调研,他认为大类学科英语应该是大学英语最佳后续课程”(马武林2011)。然而,笔者对于此观点转向的担忧是,这种内容泛化的折衷主义妥协所导致的结果,会不会既使ESP丧失了其原初理念的专门用途优势,又因局限的学术性文本而使其劣势于以广泛选材为特征的通用英语对综合语用能力的培养效能?

上诉这一窘境所折射出的实质问题是大学英语定位观摇摆于传统“基础论”与当代“实用观”之间的困惑。以笔者之见,语言课程的内容还是在“专则至专,泛则至泛”的泾渭分明的两条路线中选择其一为宜,摇摆于两级之间的ESP定位论却实在是有着鱼与熊掌皆失的危险。那么,大学英语的定位究竟是偏向基础还是实用比较合适呢?笔者以为还是偏向基础的通用英语更为合适,因为,一方面,广义“基础”中的一般语用能力培养任务在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的、重“识”轻“能”的中学阶段注定完成得不够彻底,而高校英语教师的广泛课堂观察也可证明,学生结合语境的一般语用能力确实还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有鉴于其“有限实用”的特点,大学英语实在也没有绕过“基础”直奔“实用”的必要与迫切性。由此可见,偏重实用的ESP理论之于大学英语是不适切的,因为大学英语从根本上讲始终只是一门并不那么实用的“储备技能”培养课程而已。

三、拷问理论价值:专门用途是手段还是目的?

在对ESP理念进行了以上发问之后,我们是时候来好好审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ESP之于大学英语的意义不在定位,那么其价值究竟为何?以笔者之见,ESP“专门用途”的核心理念之于大学英语的“正能量”更应该体现在其对教学手段的实用主义革新而非教学目标的实用主义转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专门用途文本之于学习者综合性动机而非工具性动机的提升价值。由于大学英语本就不是一门特别实用的课程,因此其课程内容的选取标准不适宜执着于实用化的狭窄选材,而应以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准。而在这一宽广的选材范围之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显然也应与其他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材料一样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材料的选取原因不在于其“有用”,而在于其与特定专业的学生能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二,ESP实用主义哲学之于课程教学各环节全方位革新的启示意义。以往有关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应对之策的讨论,总存在些许“一点切入,满盘皆活”的意思。然而,就一个层级如此丰富,生源师资这般参差的课程而言,我们显然不应只抓一点,而是从不同视角来全方位的探讨实用主义的改革良策,比如引入需求分析、改变课程结构、加速教材更新等等。第三,ESP“因材施教”理念对各专业差异化教学的启发。由于各专业的生源差异以及对于英语的使用预期不一,因此通用文本与专业文本的比例调配以及教学方法的侧重均需做差异化处理。

四、结语

笔者在本文中对ESP理念的看低与诘问,并非要全盘否定其之于英语教学的参考价值,而是认为,在教学这一实践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尤其又是大学英语这种覆盖专业面广大的特殊课程,意欲将一种本属微观与下位的理论升格为涵盖课程教学所有方面的一元普适定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大学英语教育不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层级’,而应该是一个始终基于语用能力培养的、由关注语言本身逐步转向关注内容的‘过程’。至于究竟该截取这个过程中的哪一段作为教学重点 —— 是语言知识的补强也好,普通语用能力的培养也好,抑或是专门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好 —— 我们何不交由各具体高校甚至是各专业院系的教学管理者根据自身情况来自行决定呢?”(张海明 2013)笔者以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效保证我们改革的针对性与适切性,也才不枉大量研究者对于ESP理念孜孜不倦的探讨。

蔡基刚(2012).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3)。

马武林(2011).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 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5)。

魏日宁,苏金智 (2011).中国大城市外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 (6)。

杨 枫,孙 凌(2013).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

张海明(2013).关于ESP定位论的几点疑问[J].中国大学教学(9)。

2014-8-22

张海明 (1977-),男,江西乐平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

陈 文(1974-),男,四川成都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

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中心科研基金项目 “深化改革背景下促进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用途定位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DNA的奇妙用途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途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