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芳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包 芳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根据入住病床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5%和95.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值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能取得很好的预后疗效,同时能有效降低D-二聚体含量,值得推广应用。
阿司匹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剂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颈内动脉或椎基 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一过性神经障碍证候群,也被称为微小卒中、预警性卒中等[1-2]。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常反复发作,不留任何症状和体征,是脑梗死的先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中,抗血小板治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主要应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3-5]。不过由于个体化的原因,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尚不统一。D-二聚体(DD)是反映血浆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代谢紊乱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事件的进一步发生[6]。本文具体探讨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来源为自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入选标准: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标准;年龄40~75岁;发病在48 h以内;未经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治疗;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已进行抗凝或活血化淤治疗;已应用抗血小板药或降纤治疗;既往有血液病和出血性疾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63.20± 10.34)岁;基础疾病:原发性高血压48例,单纯高脂血症20例,其他12例。主要症状及体征(可合并):发作性肢体麻木45例,一过性肢瘫34例,视力障碍20例,言语障碍20例,眩晕18例。根据入住病床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与主要症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48 h内首次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口服,然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两种不同剂量(75 mg,150 mg)阿司匹林晨间口服。两组都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及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治疗周期为2周。
1.3 观察指标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3个月内无复发。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早晨8时左右空腹抽取静脉血,常规抗凝后,1 h内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后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进行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对比,数据对比统计方法涉及单因数方差分析、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2.1 临床疗效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5%和95.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D-二聚体变化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值两组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治疗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先兆,可导致脑梗死的发生,从而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上的血栓破碎脱落,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涉及到相关因素包括低灌流学说、微栓学说、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学说、脑血管痉挛学说等[7]。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对比(g/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对比(g/L,)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5.42±1.32 3.62±0.58对照组 40 5.39±0.98 3.79±0.48 P>0.05 <0.05
在治疗中,阿司匹林的应用比较多,其血脑屏障通透性好,其主要应用于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阿司匹林有很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阿司匹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主要是其抗血栓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一氧化氮的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转换为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来实现的,可诱发聚集及细菌、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聚集[8]。研究显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早期患者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均可显著使得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提高,但是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于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9]。一般来说,溶栓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 h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100~300 mg/d。对于不能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d,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d。本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5%和95.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众所周知,D-二聚体(DD)可影响红细胞的聚集功能,调节纤维蛋白原在肝脏的生物合成。同时D-二聚体可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使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本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值两组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治疗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能取得很好的预后疗效,同时能有效降低D-二聚体含量,值得推广应用。
[1] 曹明,杨霄鹏.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84-85.
[2] 刘举祥,张冬梅,蒋建章,等.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10,15(1):9-10.
[3] 匡培根.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6-317.
[4] Feng L,Zhang J,Wei C,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30 cases of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attack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J].J Tradit Chin Med,2007,27(2):100-102.
[5] 王倩,闵连秋.阿司匹林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12):901-903.
[6] De Cristbal J,Ceirdenas A,Lizasoain I,et al.Inhibition of glutamate release via recovery of ATP levels accounts for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aspirin in rat cortical neurons exposed to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J].Stroke,2002,33(1):261-267.
[7] 牛晓亚,邹蔚萌,赵昱,等.豨莶通栓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56例[J].中医杂志,2013,54(12):1056-1057.
[8] 于成勇,林荣海,李振光,等.阿托伐他汀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8):5-7.
[9] 纳玉辉,戴梅,张彩云,等.小剂量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儿童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8(11):70-71.
R743.3
:B
:1671-8194(2014)08-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