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碧华
沉浮商海30余年的老王特别会算账,但最近他犯迷糊了,生态账怎么也算不清楚。
老王是沿海省份一家企业老总,相熟已有六年,当时他只是我的一个采访对象。
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时,他身边好几个朋友“跑路”,而他付出的代价是几百万打了水漂。
“非常要好的朋友,企业做得也不错,说好借给他应下急。”事后,老王得知,受金融危机影响,朋友的企业外贸订单锐减,但受惯性思维之害,没有及时转型开拓国内市场。
从那之后,很少看新闻的老王,居然开始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并不忘自我调侃,“这是几百万买来的教训”。他把朋友的失败归结于战略失误,对经济形势了解不及时。
此后往来北京,他喜欢叫上我去喝茶闲聊,讨论经济大势,看似漫不经心。
熟捻之后,他也跟我谈起其经营的企业,归属于“两高”行业,即高污染和高能耗。虽说“两高”,但利润空间却很小,或许正因为此,倒逼老王去精打细算。他特别会算账,说着说着,开始跟我比划起来,人员工资多少、设备维修多少……
为了省钱,企业的环保设施甚至不运转,只是在相关部门过来检查时,做做样子。
我调侃他赚的是黑心钱。但他却不以为然。
原来,老王的同行基本都这样。污染物处理成本高,如果完全按照环保要求,一年仅环保投入就要上百万元。
“难道环保局不管吗?”我问。“管啊,来了我们就打开。”老王表示,都很熟,地方也得发展经济嘛,基本上睁只眼闭只眼。“如碰上你们这些媒体来采访,相关职能部门可能还会提前通知我。”
当然,每年除了正常的税收外,地方政府组织的捐赠活动,老王也得去举一下牌,捐个几十万。他指着墙上的证书自豪地说:“我也算个慈善家吧!”说这话时,他又不忘跟我算账:环保方面省了上百万,捐二、三十万,还赚七、八十万。
有一次,我跟他说起了北京的雾霾,谁都无法逃避。
“那是北京的事,离我远着呢,你看我们这空气多好,南方就有这优势,环境容量大。”他还是不以为然。
去年12月,一场雾霾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老王所在的城市也在列。此后雾霾还多次“光顾”。
雾霾盘踞在家门口让他很震惊,污染原来离自已也很近。从那以后,他不再嘲笑我生活在“雾都”。
老王所在的城市离太湖并不远。太湖蓝藻事件过去了七年,仍未治理好,而且资金缺口巨大。
看得多了,想的也多了,善于算账的他掰着手指头想算算生态账,但怎么都算不清楚。
“糊涂”的老王很快上马了新设备,对于环保投入不再讨价还价。
前段时间开“两会”,老王认真地看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有句话他记下了: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生态环境的重要与紧迫性不言而喻。他也逐渐明白,尽管账一时还没法算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