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是在网络面前长大的孩子。网络带来的快捷性,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使用操作的简便性,使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去获取和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与信息,拓展了求知的途径,但也有些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不慎交友,受骗上当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良言论或不法言论,伤害他人,甚至引起社会恐慌等。鉴于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习惯,进行了有益的探究,现提出来与同行共享。
一、培养抵制不良诱惑的习惯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处处暗藏危机,诱惑系数非常之大。而现今在校青少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使他们较易受到网络非理性的影响。笔者在上《网上查找信息》这节课时,用5分钟时间给学生自行浏览网上信息。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受网上图片、声音、动画的影响,很容易点击进入网络游戏界面,或者色情图片。除此之外,网络中还有许多诱骗用户输入电话、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陷阱。
为了有效地教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我给学生播放了不良信息对人产生危害的故事视频,让他们深刻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同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专心浏览有用的文化知识上面,认清自己上网的目的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改正在网上随意点击的不良习惯;还教给学生磨砺意志法、请人监督法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二、培养慎交友的习惯
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有很多优越之处。网络交往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青少年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可以在相互关系平等的状态下,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倾诉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困惑、孤独和痛苦,找到共鸣和理解。在校园里也经常会听到学生讨论某某去会见网友的事情,虽然见网友不是都会出现坏的后果,但这种失去了舆论监督的新式网络沟通方式,必将弱化道德能力,造成道德取向的迷失。
作为教师,我对学生反复强调一定要清醒认识到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可过于轻率地相信别人。我引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教育学生必须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特别是女学生,更应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三、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
网络社会知识丰富,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等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已布满了网络的触角。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用鼠标轻轻一点,无意识地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随意地浏览网上丰富的信息。所以要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必须做到有选择的阅读。
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在网络资源中阅读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很多青少年学生能够意识到上网有许多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放松心情、查找所需的资料、增长见识……特别是可以在网上阅读相关科目的知识,资源相当丰富。“网络”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学生和家长不仅可以阅读内容,还可以发表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笔者在2007—2010年开展过信息技术专题博客,曾经有200多个学生和家长注册。在博客上,学生可以阅读信息,与家长、教师进行主题讨论,教师还能用“闲侃”的形式答疑、解惑、讲道理。
四、培养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习惯
互联网的语言自由,在带给人类巨量的信息外,还出现了一个新生词汇:“网谣”,即网络谣言,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作为学生,对于网上的谣言识别能力和鉴别能力较差,容易跟风传播,无形中危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
我除了要求学生网络用语文明、不讲脏话以外,还在全班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要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并且敢于辟谣。
网络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网络是洪水猛兽,而应该站在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网络及网络现象的发展,要引导青少年走进网络、利用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帮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责任编辑 钱昭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