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教学模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关系

2014-03-28 23:44:19吴乌云格日乐郝玉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思政

吴乌云格日乐,郝玉晶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浅析思政教学模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关系

吴乌云格日乐,郝玉晶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我国跨民族文化交流,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成为当代高校苦思的问题.文化适应问题关系到学生对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影响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而教学模式的是否合理,也对教学效果产生关键性作用.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及思政教学模式定义现状入手,找出它们之间潜在的关联性,并推敲出基于两者关系下的思政教学问题,科学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提出一系列解决办法,期望以此增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教学工作,实现民族的融合和社会教育的普遍提高.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思政教学模式;关系

1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认知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

文化适应的一般定义是:在特定环境中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根据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的观点:“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主要包含以下方面:①民族风俗文化.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包括着装、生活方式等,因此在与其他民族学生或老师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和校园生活时,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矛盾.②宗教信仰.我国鼓励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但是不同宗教所奉行的宗旨和“神明”不同,可能会引起信仰冲突.③民族历史冲突和矛盾.部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态度和善友好,但对其他民族却显得有些排斥.④民族价值观.不同民族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他们在对待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行为上存在差异性.就思想政治方面来讲,少数民族学生对法制、纪律等方面的观念意识水平相对较低,为学校日常管理带来一定难度[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即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尽量缩小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1.2 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在各种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建立起来的,立于思想政治教学的活动框架(制度、程序、规范)等,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当代高校由于以下原因,需要建立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①国家教育改革要求.自2004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印发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关部门出台了17个配套文件和多个相关规定,为该项工作提出一系列的便利,但就教育管理角度来讲,落实和制定一套能够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硬性程序尤为重要.②学生实际情况的需求.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出现较多,例如较为轰动的马家爵杀人案件、药家鑫案件等.足见,大学生在思想上所受的教育仍旧不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加强.③教育本身发展需求.教育的宗旨是实现“育人”,除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之外,还应当对学生的内在素质进行培养.诸如电气专业教学、师范专业教学等都有相应的专门教学模式,思想政治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模式,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培养.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是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

思想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应当是能够通过相关的教育活动,对文化认同过程形成影响.例如,我国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部分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字,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较多地接触本民族文化,进而对其他文化产生了陌生感.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容易造成文化认同的阻碍,不利于文化适应[2].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向少数民族学生宣传更多的外民族先进思想,如:社会主义先进理论、汉文化、其他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等,增长少数民族学生的见闻,开阔其眼界,最终实现学生群体中多民族文化的认同,实现相互理解.因此说,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工作,是根据科学理论研究,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层面的优化,促使学生“向善”,引导和保障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净化,努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优质大学生.其中包括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评价和规范,改变学生精神上的缺点.文化适应的重点在于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对民族外文化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延误和否定,容易因为自身文化环境的限制导致精神封闭和自我膨胀,部分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克服文化差异问题,从而与周边同学、教师、学校产生冲突[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民族文化,将实现文化认同,促进文化适应为内容.

综上看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之间互为充要.文化适应成为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点和目的,为现阶段的思政教学工作提供了内容上的价值参考.而构建高效率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是为了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塑形,增强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以达到不同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程度与思想政治教学现状

3.1 文化差异性较大并将长期存在

在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这主要是由我国广阔的地域下民族众多,社会发展历史复杂造成的.56个民族共同在中国地域上繁衍生息,各自语言、文字、思想等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在历史上均有所不同,自中国建国以来短短几十年的沟通,不可能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很好地打磨掉,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尚待进一步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随着政治——经济——教育的带动,少数民族学生拥有跨地域、跨种族接受高等级教育的权利,办学条件、人口数量的增加,使高等院校录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不同文化提供了碰撞的机会.一方面是全国范围内民族文化差异的客观与持久存在;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源流动性和在校时间的限制,为文化适应造成了相当的难度.因此高校内文化差异性较大且将长期持续存在,使思政及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出现较大压力.

3.2 思政教学模式不够健全

从时间上来看,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事业才开始渐渐发展,而针对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以及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研究工作开展的时间也相对较晚,个中问题也是在近年来才渐渐开始变得尖锐.因此可见,我国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尚且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和方式方法的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社会意识方面的内容,对民族文化领域设计较少,难以从根源上启发和调动学生的思想;过于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等理论方面,在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实际方面欠缺思考,与实践脱离,无异于建设空中楼阁[4].

3.3 文化适应与思政教学之间的联系不足

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应当是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研究和解决对象之一,但实际上,目前我国高校除民族学校之外,其他部分院校均未能真正正视该问题,导致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际反映的文化适应问题脱节.多表现为:片面执行国家有关指示,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制定和实施教学模式;对学生民族背景文化的考察与尊重程度不足;校园内实际的文化适应发展程度没有作为评价思政教学模式实效性的标准和有效参考[5].思政教学模式脱离了文化适应这一实际问题,使得校园内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文化冲突长期存续.

4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1 相关意识薄弱

教育意识决定教育过程,教育细节决定教育效果.相关部门和个人没有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导致教学模式制定的本意和方向发生偏移.而对教育教学工作定位的曲解,导致一系列管理工作等滞后.特别是在信息搜集和处理方面,没能树立正确的全局观,认为大学生就应该一视同仁,基于日常表现出的少数民族文化问题没有及时地进行思考、讨论,并以实际行动反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这是教育工作者主观意识上的缺失.

4.2 对文化差异性的了解不够深入

一是对文化差异性的了解程度不够,关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学生生活学习,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等,可能带来何种程度的影响,没有精准的判断和评估;二是对不同文化见差异性产生原由(宗教信仰、地区教育文化体系、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历史等)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就算是在文化适应方面有所作为,也如同是隔靴搔痒;三是对学生接受本民族文化影响程度的了解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在学生思想当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若是有稍微不当的教学行为,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学行为的误解和抵触.

4.3 教学工作者能力相对欠缺

文化素质欠缺,学识不足,则不能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特点,甚至不能正视少数民族文化,容易产生师生间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专业素质欠缺,则难以将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和解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效果.道德修养的欠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难以获得学生的配合,搜集资料和理论检验效果不佳.

5 实现文化适应与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之间的协作

5.1 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

文化适应与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之间的协作,需要搜集大量关于文化差异性的信息,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少数民族学生对外族文化的看法、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等,有了充实的了解,才能为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构建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例如:在新生入学之际,教师应当提前对学生民族信息进行了解和核实,查阅相关资料,掌握其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及时地与新生交流,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走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细小方面入手,包括学生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精神面貌等,并一一记录下来.在较为全面的了解之后,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组,便于后续教育.

5.2 依靠学生自主管理,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大学生普遍处于成人阶段,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一种迫切的支配感,教师在教学管理时,往往不能做到力度的精确把握,因此需要适当的放开管理权限,依靠学生自主管理.例如:选举出班委会,由班干部传达教师意见,通过班干部动态全面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减少师生之间的文化摩擦;鼓励学生参加俱乐部等社交组织,以兴趣为导向,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的交流.此外,学校开办正式主题活动,也是学生找到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5.3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多个方向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和民族文化普及工作,组织进行集体科普学习,充分了解少数民族有关信息,并构建以校园为基本的文化认同环境.例如:完善校园图书馆资料,采购关于民族文化和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书籍,要求教师定时上交有关于民族文化与思政教学方面的学习总结,鼓励学生进图书馆查阅.以网络为依托,建设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校园专网,提供文化交流和研究的虚拟平台;并且与地方民族院校等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适时联网,科学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管理教学经验.

5.4 以尊重和理解为原则,做到普遍与特殊并存

在男女问题上,部分民族对于女权的限制相当严格,少数民族女生思想行为得不到解放,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当鼓励人性的释放,一方面要尽量开导同一民族男性学生的思想,放宽对女性的压制;另一方面,要成为不受支持但渴望转变的女学生提供帮助,特别是精神上的鼓励与认同.虽然强调思政教学模式针对少数民族特殊性的体现,并不等同于将少数民族学生特立于汉族学生之外,应当收放有度,实现普遍教学与特殊照顾并存[6].

6 总结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增多,使得一些固有的异民族文化矛盾渐渐激化,协调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工作,成为当前高校普遍重视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须重视,固有的本民族文化应当受到尊重,同时根据文化适应工作的调整,与思想政治相结合,能够起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针对性的教育意义,以更加柔和的方式和过程,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内在素养的培养.这需要结合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在长期实践研究的曲折线路中获得突破.

〔1〕马春花,等.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11(06).

〔2〕谢瑶.跨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3〕王毅.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0).

〔4〕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5〕徐广洲.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6〕董军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 2011.

G641

A

1673-260X(2014)07-0242-0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思政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