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琪,王宜虎
(1.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300;2.枣庄市山亭区北庄教委,山东 枣庄 277218)
论和谐体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健康心态的塑造
梅玉琪1,王宜虎2
(1.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300;2.枣庄市山亭区北庄教委,山东 枣庄 2772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和谐教育就是一种.学校体育教学中也是讲究和谐的,特别是在学前教育专业女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如何上好体育课,塑造好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心灵,使她们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情商与智商的关系,教会他们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解除情感枷锁,教会学生运用体育运动来纠正挫折和失败导致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及心理承受能力.
和谐体育;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健康心态
什么是健康的心态呢?马斯洛曾这样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命运跟着改变.”可见,心态就是性格加态度.作为学生,良好的心态对她们的一生都至关重要.正所谓“态度决定成功”、“态度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生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女生占相当大的比例(笔者工作的学校女生约占88.9%),且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如何塑造她们的健康心态,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体育的本质是以人的自身为客体、以运动为基本手段进行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增强体质、锻炼身体、“育人”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因此,笔者认为:和谐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态培养,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好,直接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学校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从而影响了许多学生的心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看来,中学阶段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来自学校、家庭、自身产生的升学压力特别大,从不同的学校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多数学生都没有接受良好的体育教学,不重视体育课,从而产生不爱运动、不爱上课、不感兴趣等问题.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喜欢体育活动、有一定体育天赋的学生,本身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但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没有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直接导致体育育人功能的严重缺失.
1.2 学前教育专业学校女生较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
在笔者工作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比例大概是88.9%,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女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女性的心理健康有三大危险期:围产期抑郁症、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前综合症也是困扰她们的一个时期,烦躁不安、容易发怒、抑郁焦虑、头痛、眩晕失眠、胸闷乏力等一系列症状让她们突然就变得不可捉摸起来.据资料(2007-03-13《信息时报》)报道,经前综合症发病率约占40%以上.加之男生较少,在异性交往等方面,很多女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3 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明显多于男生
近年来,许多调查资料都表明:女生心理问题多于男生.从北京等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统计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女生;据广州的报道,有关人员对5810例城乡中小学生同步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中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为3.80%;有27.8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自责及恐怖倾向等.相对而言,学习焦虑问题并不突出,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同样,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新华网东京12月21日媒体报道,日本中小学生2003年度的自杀率上升了11%,这是近年来的首次上升.报道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中小学生自杀案例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学生自杀身亡事件为137例,比前一年度增加了14例.其中男生81例,比上年度减少1例;女生则增加了15例,达到56例.女性自杀的比例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笔者工作的学校对违纪学生的统计来看,女生占到了93%以上,究其原因,绝大多数不是品行问题,而是不良的心态导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1 培养学生的情商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指标.近几年人们常常提到情商、智商问题,大都认为一个人的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情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商教育,那么,受益的肯定不只是学生.和谐是体育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心和团体协作精神,锻炼学生拼搏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毅力.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较其他学科不同,它有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材教法,课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课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此外,在体育教学中也会有挫折、有失败,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同时,在体育游戏教学或体育比赛中,教师要强调规则,要求人人遵守规则,服从裁判,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减少暴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态.
2.3 解除心理压力和情感枷锁,正确运用情感激励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对着来自心理、学习、经济、交往、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及时地解除心理压力和情感枷锁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不良情绪有较好的改善,产生良好的效应,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情育情.只有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积极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德.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和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了解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一切从兴趣出发,由自身的需要过渡到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3.2 采用多样的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必须有多样的教学方法做保障,讲究教材与方法的和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显示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主动参与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气氛,创设既有一定任务要求,又有相当自主选择权的活动环境;创设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练习环境.这样,学生就会有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行为具有较大的推动力.
3.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教师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中要产生师生和谐,前提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扬民主,激发他们对成功的向往,从而自觉主动的投入练习,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的修养,给学生做好榜样,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3.4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全面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学与思的结合、讲与练的结合、模仿教学与创新教学的结合等等.在教学中要讲究教材与方法的和谐,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灵活变通,并适当吸收其他各种体育教法的长处,形成许多变式,适用于不同的体育教材内容.
3.5 正确应用表扬和批评
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都已经进入到了青春期,她们处于爱美的阶段,怕脏、怕累又喜欢打扮自己,她们喜欢上舞蹈课、健美操课,因为这些课程不仅能改变她们的气质,而且动作优美,节奏感强.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同学做动作时又表现得很害羞,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教师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她们,最好的方法是针对这些现实中的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注意引导,进行正面的教育,让她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懂得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有益于身心的正常发展,尽可能地鼓励她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比较文静、身体较弱、容易害羞的学生,不要刺激她们,更不要埋怨她们,要多鼓励,用富有感情色彩的“很好”、“不错”、“能不能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行”、“你真棒”等鼓励性的语言,去肯定她们所取得的成绩,以提高她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意课堂中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情绪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愉快情绪的体验,从而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1〕张志强.创设宽松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J].山西教育,2002.
〔2〕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体育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7.
〔3〕孙延林,张晓,吉录恕,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
〔4〕沈杏芳.上好女生体育课[J].卫生职业教育,2006(22).
〔5〕蔡传明.构建和谐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思考[J].福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学报,2005.
〔6〕陈婕.关于和谐体育教育的尝试与探索[J].体育科研,2000.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学前教育专业大学出版社,1997.
G807
A
1673-260X(2014)07-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