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修文 张骏德
我国新闻报道的改革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90年代初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传播学、信息传播理论的大普及,我国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从方式到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新闻报道改革的基本动因还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与受众需求。回顾30多年来我国新闻报道的改革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展望其发展趋势,对于当前新闻界实施精品战略与品牌战略,实现有效传播,进一步深化新闻改革,提高新闻队伍的自身素养,乃至改进当前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工作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30多年的新闻业务改革与新闻观念的更新、变革紧密相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观念的更新与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信息观念。中国新闻界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等过时的观念,承认新闻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新闻报道只有在传播事实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新闻报道要努力扩大信息量,增强时效性。
2.受众观念。新闻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新闻只有为受众接受,才能发挥其社会功能。办报办台,最要紧的是了解自己的读者、听众、观众。新闻要努力增强与群众的贴近性,做到可读性强、有知识、有高尚情趣。
3.舆论导向观念。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社会实际,更要进行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要成为改革开放的舆论先导,要发挥舆论监督等功能,主持正义、揭露邪恶、推进社会进步,也就是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4.主体观念。强调新闻报道不能仅满足对客观现实的直观笔录,而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新闻工作者要加强理论修养,具有深厚的学识功底,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整体上、本质属性上去把握新闻事实。
5.市场观念。市场日益成为主要的信息源、新闻源,采访方式与采访对象随之变化,新闻传播自身也将面临市场的选择。报纸、广播、电视成为群众在闲暇时间享用的精神消费品,群众的订报数和收听收视率日益成为新闻媒介受群众信任程度的晴雨表,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方式也要随之变化。
6.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竞争,新闻业也有竞争。竞争出活力,竞争能扫除怠惰和自满自足,竞争能推动改革、革新和进步。新闻业没有竞争,新闻只能变为旧闻。
7.客观公正观念。市场经济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公正。面对不同利益主体,新闻报道不能倾斜。对于同一个新闻事实,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产生不同意见,新闻报道应当尽可能采取平衡手法,要学会用客观公正的信息对社会行为进行引导。
8.新闻产业观念。新闻业既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又是信息产业。新闻媒体要努力开发信息资源,获取巨大经济效益;同时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新闻信息产业,既要反对把新闻业完全看作宣传工具、由国家出钱搞宣传的前苏联模式,又要反对唯利是图的西方市场经济模式,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业的崭新道路。
我国新闻报道改革的历程,分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改革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两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小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新闻报道的改革,是在批判林彪、“四人帮”假话、大话、空话的恶劣文风与“报纸杂志化、新闻文章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
早在1980年5月28日,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新华社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华社的改革,首先要抓新闻报道的改革,因为新华社主要是发布新闻的……改革新闻报道,主要是抓‘新’和‘实’,同时要注意时效和精练,也就是要‘快’和‘短’……我们的报道,要紧密地联系实际,真实地反映实际,正确地指导实际。”1981年11月10日下午,在新华社庆祝建社50周年的茶话会上,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对新闻报道提出五点希望:一是“真”,新闻必须真实;二是“短”,新闻、通讯、文章都要短;三是“快”,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很强,不快就成了旧闻;四是“活”,要生动活泼,不要老一套、老框框、老面孔;五是“强”,要做到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2.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传播学与信息理论在中国逐渐普及。我国的新闻报道开始讲究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尽可能多地提供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报纸的扩版热、晚报热、专业报热、企业报热从这时开始,电台电视台的系列台热也已开始。这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加强了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方面的报道,同时,会议新闻、人物新闻、文教卫生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等方面的报道也在加强与改进;在新闻报道面拓宽的同时,思想指导也进一步加强。
新闻写作的结构与形式也有所突破。自由式、并列式、“金字塔”式等代替了“倒金字塔”式的一统天下;散文笔法、特写手法、白描手法等代替了带有八股腔的枯燥写法。短新闻、一句话新闻、新闻故事、特写、现场速写、人物新闻、工作札记、读者信箱等报道,在中央与地方的报纸、广播中争奇斗艳。
3.1986年-1991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受众需要一种解释性、探讨性的报道样式;同时新闻竞争也促进了报道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于是深度报道迅速崛起与大发展。比如,《人民日报》全方位报道我国改革形势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新华社的《上海在反思中奋起》等,以及电视台电台的《观察与思考》《新闻透视》《热点聚焦》等深度报道栏目,构成了当时一道光辉灿烂的主流文化风景线。
深度报道更要求文字精练,尽可能精益求精;而且,深度报道大多采用组合报道、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的方式,就每一篇来讲,选取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事件发展的一个阶段来写,还是可以简短精练的。1989年11月中旬以后,主要报纸竞相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为发表现场短新闻提供版面,如《光明日报》的《新闻速写》等。这一时期,新闻工作者更注重现场目击采访,注重深入调查研究,注重从微观到宏观的考察与思考,因而在报道方式方法上打破清规戒律,不拘一格写作,探索新的反映时代与社会生活的新闻报道形式。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改革,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新闻改革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新闻业的发展不仅受自身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受众心理等诸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新闻改革不仅仅是新闻业务、新闻工作改革,而且涉及到新闻观念的更新与变革、新闻媒体多功能开发、新闻信息产业发展、新闻体制改革、新闻队伍建设、新闻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由于新闻观念的变革,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由过去的灌输式、指导式、居高临下式转变为服务式、谈心式、平等交流式。全国各城市都市报的崛起与热销,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的发展等,都是与受众的信息需求激增有关。以上海为例,《新闻报》分为晨刊、午刊、晚刊三种版本;上海电视台、电台的新闻节目每天都要滚动播出多次,这与上海市市民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加快,市民需要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情况变化、了解重大事件的进展密切相关。电视新闻也更多采用现场直播的“原生态”报道方式,加强了早新闻栏目与深度报道栏目,都在贴近百姓生活、加强节目思想深度上下工夫。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春,党中央提出了新闻宣传要“三贴近”,新闻工作要更加求真务实,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我国的大众媒体正在走集团化的战略发展之路,其新闻报道为了增强竞争力,吸引更多受众,正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实施品牌战略,首先要进行准确的媒体定位与栏目定位。近年来,不少报刊重新认识自身所积淀的品牌优势,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整合市场资源,抓住在社会转型期读者群重组中出现的市场空白,创办了一批针对特定市场的特色报刊。如人民日报社相继推出了《京华时报》《人民文摘》等子报子刊;上海《解放日报》总结创办《申江服务导报》的成功经验,创办了《新上海人》和《I时代》报,其中《新上海人》以本土新锐人物及来上海淘金成功的海归派、外地杰出人才为主要报道对象,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优势领域。实践表明,只有拥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发挥报刊的品牌优势,才能使新闻报道的内容持久新鲜活泼,也才能产生有创意的营销手段,才能满足读者需求,激活市场动因,使当代报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众媒体实施分众化传播,也是大势所趋。我国专业报刊的崛起与电视频道专业化、广播频率专业化正是这种分众化传播的典型体现。以电视频道专业化为例,近年来,电视频道专业化成为我国电视业进一步改革的热门话题与实践举措。电视专业频道创品牌与电视综合新闻频道增特色是电视频道专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课题。电视专业频道创品牌,关键是充分利用原有的名牌栏目或重新打造名牌栏目。当然,重新打造不是朝夕之功,那么充分利用原有的品牌栏目便显得十分迫切,与此同时积极开拓与打造新的名牌栏目。电视频道专业化后,综合性新闻频道依然存在,而且也有必要存在,因为综合性新闻频道所报道的是国内外特别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是与国计民生关系十分密切的新闻事实。这类新闻往往是各行各业、各种兴趣爱好的人们所共同关注的,而且其具有重要的舆论导向功能,这是综合性新闻频道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从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看,各类媒体都在向更快、更广、更活、更深、更近的方向发展,而且强调向受众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新闻报道的特色。
此外,我国新闻报道的进步与发展趋势,还表现在中国式的舆论监督大为加强。大众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为政府所确认,并形成共识:舆论监督是指媒体对社会环境的“守望”,其本质主体是人民大众,实施主体是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采取的方式是事实真相的披露(事实性信息)与意见的言说、评议(意见性信息)。这也是政治民主化与社会进步的趋势之一。
我国的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监察环境、传承文化、娱乐身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新闻改革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升报道文化品位,促进先进文化传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新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受众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我国的新闻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业务改革只是一部分,特别是新闻传播模式的改革、新闻体制的改革、经营管理的改革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8)[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10)[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穆青.新闻工作散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5]展江.舆论监督在中国[J].青年记者,2009.
本文系上海市民办高校重点项目“转型期新闻媒体运营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AASH121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