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军,张若开
(1.赤峰学院 办公室;2.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协同创新与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郑国军1,张若开2
(1.赤峰学院 办公室;2.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变革.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了“协同创新”理念,这一理念无疑为我国高等学校由外延发展到内涵建设转型指明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本文基于此,对近年来学者在协同创新与高校转型发展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协同创新;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重大变革的迹象已初见端倪,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社会变革.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了“协同创新”理念,强调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这一理念无疑为我国高等学校由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发展指明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便应运而生,“2011计划”的实施开启了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由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因此,梳理“协同创新与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作用.现综述如下.
1.1 协同创新理念
关于“协同”一词,《辞海》解释是:一是指协调一致、和合共同;二是指团结统一;三是指协助会同;四是指互相配合.“协同”作为一种理论,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其1976年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进行了阐述.而“创新”一词有更新、改变、创造新的东西三层含义.“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协同创新”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提出的,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基于协同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结合,不难理解协同创新的含义.[1]就协同创新的本质而言,“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1]具体来说,协同创新就是对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是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整合与流动,共享科技成果和技术资源,减少资源的分割、浪费和重复,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创新效率.换句话说,协同创新能够突破学科、系统行业的壁垒,打破部门、区域,及体制的限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深化[2]在我国,“协同创新”作为一种理念或理论,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首先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做了明确阐述.为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国家启动的“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3]“协同创新”演进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其广泛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贺金玉在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一书中阐述了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认为协同创新理论是以协同论、系统论、整合论、三螺旋理论和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是结合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特殊对象,对协同创新所涉及的要素进行的协同实施.协同创新有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产业组织与其它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在实施策略上主要体现在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三个不同层面.[4]林涛(2013)基于协同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序参量、控制参量和自组织演化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认为高校协同创新系统是不同创新子系统和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为序参量的有序集合.
1.2 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无论从起步到发展,可以说发生了三次的重大转型:第一次是是20世纪20年代,以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为标志,欧美模式为参照的转型;第二次是建国以后,以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改革为标志,前苏联模式全盘照搬的转型;第三次是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发为标志,以欧美高等教育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自主走上了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大学是时代发展的影子,社会发展决定着大学的每一次转型.王建华(2011)认为,“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大学转型一定肇始于某种新的大学理想的提出或某种新观念的问世”.“今天的大学之所以要转型,一方面是在社会史的维度上,大学转型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政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大学史的维度上,转型也是大学自身内在逻辑的自然延伸,即是为了满足大学自身对于大学理想的追逐.”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和以“三新一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直接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第四次的重大转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迎接多元化国际竞争,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从宏观层面以多种政策、措施和行政手段来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化和综合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大规模的高校合并、重组和改革,实现了高等学校由中专大专到本科层次、由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这种转型只是外延上的转型,离实现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性位移和变革还有很大差距,国家立足当下、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启动“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理论引领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引领和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转型变革,引领和推动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3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定位与组织模式方面
郑世珠(2013)从坚持“国家需求、区域特色”的基本定位,坚持“统筹部署、先行先试”的实施原则,探索“嵌入式”跨学科协同创新团队模式,构建“人才学术特区”式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与机制.殷翔文(2012)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四个方面探索了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邵云飞、杨晓波等(2012)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功能、定位及构建的原则,从创新平台的运行及机制保障、基本组织结构及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刘欣(2012)从地方大学走出学术导向的传统办学模式,确立社会导向的新型发展观,立足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探索以育人为宗旨的产学研一体化特色发展模式,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质量的低重心高品位内涵式发展道路等方面探索了以协同创新引领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基本定位、时代内涵与路径选择.杨凌春、周辉(2013)基于台湾地区高校的区域及国际协同创新视角,以“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和“跨国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为例,探究了台湾高校在进行跨校资源整合、实现领域互补、国合作研究、建立合作联盟方面的定位、措施和经验.何海燕(2012)从提高产学研用合作绩效、创新高校外部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科技管理协同机制、做好政府制度顶层设计,面向重大社会科学问题、推动产学研用创新资源集聚,面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建立产学研用战略联盟等方面探索了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王志远(2012)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结合高校特点,分析现有三种组织结构的优点与不足,提出融入项目管理办公室体系的矩阵型协同创新团队组织结构设计.
1.4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管理与路径方面
张水潮(2012)从目标、模式、平台、机制和环境等方面设计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原型,运用旋进策略理论分析了地方高校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的可能路径.高霞(2013)以河南省为例,基于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从校际、校所、校企、行业特色出发加强协同创新,以系统工程思想为基础,以现实为着眼点,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分析了高等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杨睿(2012)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从横向项目的过程管理、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学科科研协同机制、科研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举措.胡赤弟、黄志兵(2013)基于知识形态视角下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流动,研究了高校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组织化治理机制,认为通过模糊组织边界,形成协调管理、交流融合、利益共享的治理机制;通过建立拓展性组织体,形成需求导向、平台管理、资源整合的治理机制;通过构建创业创新文化,形成创新精神为核心、创业文化为载体、学术与产业文化融合的治理机制,进而达到组织化治理目的.许霆(2012)通过对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的研究,认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市场配置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和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王春梅、孟克(2012)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高校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并提出校企协同创新的新思路.认为理念上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协同方式上从产学研合作为主转向以科研人员的创业活动为主,运作模式上从技术扩散模式转向校企间的战略同盟模式.李道先、罗昆(2012)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针对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主体选择误区、模式选择偏差、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从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等层面探索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徐元俊(2013)从地方高校只有遵循“需求导向、协同创新、改革驱动、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文化传承”和“区域发展”两大主题,根据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现实条件,通过向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借力”,才能提高自主创新与服务地方的能力.杨玲莉、蔡爱惠(2012)基于高校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高校要充分发挥其战略合作作用,就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解决知识产权认识和协作机制问题,建立起优化利用、合作互动的机制,科学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加强产权经营,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有效协作机制.楚旋、吴宏元(2012)从协同学视角,分析了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制度,强调为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使高校与产业集群基于互利性而自发组织起来实现共赢.刘欣(2012)认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应破解认识、研究、机制上的三大误区,跳出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来,只有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平台、学科专业建设的社会化和实践化发展,产学研合作才能助推地方大学转型发展.
1.5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
冯玉萍(2013)从促进科研团队同科研机构、企业的联系,优化科研团队人才类型及学缘结构,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科研团队科学研究定位,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等方面研究了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牟光庆(2013)从高校加强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的建设水平,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健全协同创新的相关制度,营造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方面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索.陈冬梅(2013)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视角,在平台机制建设、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探析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体制.薛二勇(2012)基于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了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应重视基础研究,增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投入;改革高校学科的结构、形态、组织方式,培养科研创新人才;改革体制,促进科研和教育的有机融合.[28]陈昌贵(2013)基于观念协同、知识协同与组织协同问题,探索了通过构建三维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王海建(2012)基于协同创新思想,从优化大学生的能力结构,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搭建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国家教育制度,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障等方面探索了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途径.杨路(2013)基于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效,论述了校企协同的本质内涵以及相关研究的基本态势,探讨了校企协同基本功能运行机制方式和内涵,以及校企协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团队意识引领实践探索激发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特质的核心切入点.
1.6 以协同创新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方面
叶仕满(2012)从学科间协同创新、校企间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联盟以及教育与科研活动协同创新等方面分析了以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黄彬(2013)认为协同创新是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和重大举措,要理性把握协同创新与提高质量之间动态关系,在凝聚办学共识、科学顶层设计、构建创新平台、推动协同培养等方面探索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协调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的地方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薛娇、陈礼达(2012)就高校应如何推进协同创新问题专访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罗维东教授认为正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和需求引领,既要协调好校内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又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因校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是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首要问题.田兴国、蒋艳萍等(2013)从强化协同创新的意识、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氛围,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彼此沟通,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协调利益分配,坚持需求导向、力争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等方面探索了以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吴绍芬(2012)从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等方面探究了以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季晶(2011)从协同创新的原则、协同创新的模式、协同创新的机制等方面探索了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服务能力的对策.
1.7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大学校长访谈方面
马海泉、任焕霞(2012)就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问题访问了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教授.李家俊教授认为,协同创新是一种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是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是与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紧密相联的,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对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理念产生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变革.张男星、桂庆平(2011)基于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扮演的角色、高校发展的模式、高校创新战略联盟中的利益保证等问题专访了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宁滨教授认为,协同创新是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重新思考,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先进大学发展理念之一,协同创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可以促使大学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张男星、王春春(2011)基于协同创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要求,专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王树国教授认为,实现协同创新需要创建新的体制和机制,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在外部驱动机制上有突破性进展,政府应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上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实现协同创新的互动关系,铁铮、田阳(2012)访问了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宋维明教授认为,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要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资源投入保障体制机制、政策导向和合作模式.基于科教融合和协同创新,王淑芳、薛娇(2012)访问了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教授.吴德星教授认为,协同创新、科教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长期的科教分离到科教融合,是向教育本质的回归,是高等教育哲学的重大转变,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1.8 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方面
陈琳、武贵龙(2013)通过对行业特色型高校深厚的行业背景、独特的学科群优势、出色的行业影响力、共同的行业文化情怀的比较优势分析,在创新项目、发现机制、组织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成果的转移转化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李荣德、邱克强等(2013)基于行业背景高校的公共研发促进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的比较优势,从加强学校机制体制改革、成立协同创新组织、加强校企人才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探索了行业背景高校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和模式.罗维东(2012)通过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思考,认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强协同创新过程,要依托特色学科群优势,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着力推进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重点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搭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实现优势学科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陈春阳(2012)从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管理创新、评价创新方面探索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协同创新的新体制和新机制.王子镐(2012)基于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目标高远、组织有序、开放共赢、思想交融”的协同机制,探索了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建设的“构建全球合作网络、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打造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区域研究院、依托大学科技园”的六种协同创新模式.陈治亚(2012)基于行业特色型高校在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上的天然优势,对行业特色型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思考.
1.9 国外高校协同创新方面
吴学超(2012)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现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并拓展为“州/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模式”,以I/UCRC模式为例,探析了“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协同创新模式在组织构成、组织管理和协同创新项目设计上的明显优势及其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周小丁、黄群(2013)基于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对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它在各层面的体现,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项目合作与人员交流这两种传统模式和基于战略的协同创新四种新模式,提出了构建高校与企业长期协同关系、教学协同促进科研协同、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多主体协同等三点借鉴.胡建华(2012)以日本为例,对日本高校“产学结合”进行了研究,日本高校的产学结合主要包括研究过程的产学结合和研究成果的产学结合两个方面.日本政府在推动高校产学结合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高校产学结合的手段方法主要是通过法律,制定计划和投入经费.日本各高校在产学结合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各高校通过成立负责产学结合的专门机构,将产学结合的活动落在实处的.
1.10 国内高校协同创新实证研究方面
姜昱汐、胡晓庆等(2013)分析了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意义,并结合大学科技园中政产学研各方的特点和优势,对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政产学研各主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协同创新的收益.赵哲(2013)从坚持“扶强扶优”与“扶弱扶需”相结合原则,以辽宁高校为例,探索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认为引导地方高校踊跃参与省级层面的协同创新,建立形式多样且功能齐备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将服务“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目标与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分层次构建区域高校协同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保障,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外部需求和内生动力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等方面来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邱栋、吴秋明(2013)基于福建部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调查,研究了协同创新的内涵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认为协同创新的形成必须经历一定的演化阶段其中组织协调能力优质资源知识技术兼容性沟通渠道及合作经历等因素对协同创新有重要影响.曾鸿鹄、张学洪(2012)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解读“协同创新”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中的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冯叶成、刘嘉等(2012)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探索了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淮安的实践证明,这种以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为基础、产学研专项资金为引导、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高校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刘晓光、汤国辉等(2012)以在农业园区创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例,对协同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提出了以面向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园区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创新与推广的综合平台,与现有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互为支撑和补充.
协同创新理论应用到高等学校科研和人才培养领域是最近几年的事,也是近几年才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大学校长们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热点话题.人们分别从各自的视角,采用不同的范式,阐释了以协同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充分彰显了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为以协同创新引领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丰富了理论视野和方法论指导.通过以上综述可以发现,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重要性、理论基础、技术分析、管理措施、实施路径、团队建设、创新能力提高等角度的文献研究较多,在诸如协同创新理论、产学研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项目、经费保障、评价措施等方面形成了富有指导性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管理实施系统地阐述了.计划的总体要求,在计划实施的基本要求、实施原则、计划管理、实施方式、支持措施和文本格式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细化,但在真正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系统行业的壁垒,打破部门、区域的限制,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整合与流动,共享科技成果和技术资源方面还有一定距离,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难题需要破解.同时,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的是:一是在内部协同创新上,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围绕与企业内部创新相关的技术和市场等核心要素和战略、文化、制度、组织、管理等支撑要素的协同创新模式、机制及过程模型、影响因素及效应等方面,但在围绕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相关的技术支撑、人培养模式改革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成果较少.二是外部协同创新上,主要围绕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展开的研究,在横向研究方面,研究成果涉及“产学研一体化”非常的丰富,而“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较少,特别是政府对高校协同创新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建设的作用和支撑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少;在纵向研究方面,许多高校也仅仅局限于在诸如设立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培育新兴研究领域,组建跨学科团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参与地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与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建研发基地,与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申报科技研究项目等方面,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深入化还有待加强.三是在突破学科、系统行业的壁垒,打破部门、区域的限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建设上,特别是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适应于不同需求的体制机制和评价模式上,还有许多工作学要深入研究.四是由于协同创新理论提出的时间较短,以协同创新引领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以协同创新引领高校转型发展机制、理念、模式上,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足够的理论和实际实证支撑.高等学校作为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因其协同创新的特殊体制机制和创新平台,能激活创新基因,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价值,提高创新效率.“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对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地区间的协同创新,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深入实施,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将更加完善,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在深化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高校机制体制改革中将同步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这必将为以协同创新为标志引领的中国高校的第四次转型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1〕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2〕陈劲.协同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9.
〔3〕杜占元.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关于“2011计划”有关情况的说明[N].中国教育报,2012-5-22(3).
〔4〕贺金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G640
A
1673-260X(2014)01-0157-05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重点专项课题(NJZX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