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琼,赵 刚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政经系;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计财处,贵州 都匀 558000)
屯堡文化与贵州旅游业发展
李 琼1,赵 刚2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政经系;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计财处,贵州 都匀 558000)
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贵州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宣传明显不足.为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提炼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至为重要.屯堡文化是贵州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具有“新、奇、异、知”的旅游核心竞争特质,加大屯堡文化开发力度,有助于提升贵州旅游核心竞争力,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
屯堡文化;贵州;旅游
“屯堡”指驻守军队的城堡.屯堡文化是近年来人们对贵州安顺一带特有的明代屯军堡垒现象遗存的概括.[1]主要指同一地域历经六百年而不改变其服饰、风俗、宗教、信仰,不受外界民族文化影响,较为封闭和完好地保存着600年前明代江南风韵的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成为明朝第一任皇帝.但当时还残存两支元朝势力:云南的梁王和东北的纳哈出.1381年,云南梁王起兵谋反,朱元璋“调北征南”,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师三十万进军云南,后元梁王自杀,云南平定.战争使生产受挫,朱元璋在其心腹刘伯温的建议下实施了“有事则战,无事屯田”的大规模屯田运动.屯田军士携家眷随往,人数众多,自成体系,成为今安顺境内以屯、堡、铺、哨、所、驿等为名,以五、张、雷、郭、单、蔡、吴、鲍等为姓的村落前身.屯堡人多源自江南,他们一般聚族聚姓而居.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中原汉族习俗代代相传,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后来汉族都有显著区别.时光飞逝,六百年过去了,这一区域仍然居住着约20万“征南”、“填南”汉族后裔.他们生活相对封闭,执着于自身民族习俗,逐渐形成了今天具有明代汉族特征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所谓“屯堡文化”.
屯堡的建筑、习俗、节日、语言、艺术、服饰颇具特色.屯堡的建筑材料均为石头,路面、墙体、碾子、板凳均由石头组成,是一片石头的世界.屯堡一般由寨墙、屯门、哨棚和民居组成.民居建于城墙之内,民居一般为四合院、三合院风格.每一个四合院之间多由小巷相连,但小巷互不相通,是单向死胡同,每个四合院均有坚固的大门、围墙、碉楼,有的大门侧边还修有枪眼.这突出了当时军事防御易守难攻的特征.
“惟独屯堡妇女却冥顽不化不改祖制,身穿宽袍大袖,穿行于牛仔、西服缤纷现代服饰的人流中”[2]这就是屯堡人的服饰特点.虽然现代时尚不时冲击着屯堡的年轻女孩,但已婚妇人一般仍着民族服饰,基本上保持明朝的穿衣打扮特点.《安顺府志·风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妇女一般穿蓝色或青色长袍,系长围腰和长腰带,衣襟、袖口镶嵌美丽花边,额头扎白色或黑色布带.长发挽成髻套上马尾骗成的发网,吊银耳坠,带银手镯,穿尖头平底绣花布软鞋.妇女婚后均修眉,绞净额上汗毛.男子一般穿长衫,系腰带.由于移居时间不一,姓氏各异,不同村落和姓氏间服饰略有差异.
屯堡人说话与周边的安顺人、贵阳人等有所不同,他们带有明显的江淮口音.屯堡人语音高亢,抑扬顿挫,发音富有变化,起伏性大.比如,从“一”到“十”均读阴平调,声调较高.同时,带有大量的卷舌与儿化音,比如:今(儿)天、明(儿)天,“吃”带有浓厚的卷舌音,发阴平调,明显有有别于周边百姓不卷舌,发音低沉的特点.屯堡人语音语调带有明显江南口音,为屯堡人迁徙自江南之说增添了说服力.
屯堡人有“迎汪公”、“庆五显坛”等习俗.《安顺府志》记:“汪公庙在城内青龙山上,祀唐越国公润汪华,又各屯皆.”汪华,原名汪世华,乃隋末起义领袖,后顾全国家大局,为避免生灵涂炭,归顺大唐.先后被多位皇帝加封,地方人民奉他为地方神灵,称为“汪公老爷”.屯堡人每年迎汪公的仪式很热烈.有一整套专门的祭文和仪式.屯堡人普遍认为汪公能救人们于危难,曾经的鲍家屯传说——清咸同年间,鲍家屯鲍姓家族遭遇战乱,因背负汪公神像,汪公显灵而幸免于难,更增添了汪公的神秘色彩.庆五显坛是一种庆坛仪式,主要仪式是大放兵和扎火墩.屯堡人比较注重节日习俗,一般正月初一不出门,初二早起挑银水,除夕要祭门神.婚俗注重门当户对,一般从相亲、订亲到结婚都有一套固定的礼仪,媒人和“八字”对婚姻有较大影响.
屯堡人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地戏和跳花灯颇具代表性.地戏带有明显地战争和军事特点,其主要曲目多与战争有关,如“大破铁阳”、“楚汉相争”、“罗通扫北”、“薜仁贵征东”、“精忠传”、“岳雷扫北”等.地戏的主要道具有:面具、大刀长枪、锣鼓,演员着长衫、背插小旗、腰围战裙,表演场地一般在寨外的空地上,而非戏台.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名录.跳花灯的主要内容则是关于男情女爱,是屯堡人的传统娱乐项目,表演不论演员多少,以对为主,道具主要是手帕和花扇,身段动作以“唐二”、“幺妹”组合舞蹈为主.主要曲目有《白蛇传》、《柳荫记》、《蟒蛇记》、《五更望夫》、《八仙图》、《送夫》、《劝赌》等.
2.1 资源
“贵州”之名始于宋代.贵州在古夜郎时期一度有着辉煌的历史,《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由于地处高原,交通不便,贵州疏于外界联系,至唐代逐渐成为流放、充军之地.但在平定云南、红军革命斗争时期,贵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全省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贵州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出露喀斯特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61.9%.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降水丰富,适合动植物生存,全省有药用植物3924种,位居全国第四.[3]自然风光独特,以山、水、洞、林为主要特色,现全省有18处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响誉中国的黄果树瀑布就在贵州安顺境内.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区域,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贵州省囊括了54个民族,全国56个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其余民族在贵州均有分布.贵州的酒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也别具特色.
贵州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三十年以来,贵州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就.1980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1694人次,其中外国人686人次,华侨13人次,港澳同胞995人次.国际旅游收入0.7万美元.1984年,贵州旅游总收入815.2万元,占全省生产总值0.07%.2010年入黔旅游总人数12913.02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50.01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8.61万人次,港澳同胞13.64万人次,台湾同胞17.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1.23亿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2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052.64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23.06%.来黔入境旅游者平均每人逗留1.43天,平均每人每天消费支出171.76美元.三十年贵州国际旅游收入增长18510倍,接待入境游客数增长294倍.旅游总收入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值也从0.7%提高到23.06%,有了较大幅度上升.
2.2 问题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但把贵州放在全国视域内,与周边兄弟省份比较,旅游发展差距较大.以2011年国际旅游收入为例,贵州以1.35亿美元位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或区)第27名.而周边省份云南以16.08亿美元居第10位,四川以5.93亿美元居19位.究其原因,贵州旅游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低,这是两大主要问题.
缺乏核心竞争力.“星光灿烂月不明,大珠小珠散满地”是贵州的旅游现状.谈及贵州的旅游资源,可以列举出荔波小七孔、都匀斗篷山、舞阳河、织金洞、龙宫、红枫湖、黄果树等风景名胜,古夜郎、明屯堡、现代革命战争等不少历史名胜.但真正为游客所熟知,影响力大的不多.贵州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核心竞争力缺乏,独特性缺失.在全国视域内,云南以神奇的民族文化和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给自身贴上了独特的标签.今夏炎热时间之长,温度之高屡屡挑战人类承受能力,更多的人首选云南作为自己的避暑之地,而贵州没有成为他们的首选,尽管贵州有“爽爽的贵阳”.云南与多国接壤,少数民族特性浓烈,同时还有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气候特点鲜明.贵州的旅游形象则有一种模糊性、一般性与雷同感,不具备某种唯一性、独创性、文化性.贵州旅游市场还停留于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卖点的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内其他旅游市场相比,很容易淹没在浩瀚的中国旅游大市场之中.在整个西部地区,贵州仅以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与兄弟省市竞争,没有优势,西部各地均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对于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奇、求异、求知、求乐”[4]的心理,一般景区仅能满足“求美、求乐”,而“新、奇、异、知”的旅游资源则明显稀缺,贵州需要树立自身独创性与唯一性的旅游形象,以“新、奇、异、知”制胜.
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好酒也怕巷子深”,一方面要重视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旅游品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占据人们总体消费的比重日渐增大,旅游市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主动提高知名度,仅靠被动接待是很难有所发展的.当下是信息时代,各种媒体对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宣传不足更容易被淡忘.比如贵州黄果树瀑布知名度一度很高,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几十年,由于宣传不足,有逐渐被其他更强劲的旅游景点边缘化的危机.同时,贵州旅游市场的宣传与开发,不是简单的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对景区硬件设施进行改善和扩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更需要结合市场,在资金投入和宣传方式上寻求更多的途径.
3.1 加强国内外合作,走市场化开发之路
贵州的资源禀赋特征为资本相对稀缺,而贵州旅游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贵州宜与国内外旅游市场、旅行社、民间资金持有人等强强联合.市场化道路要求生产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首要任务,把消费者作为关注的重点,了解客户群体特征,明确目标群体需求,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服务.贵州要以市场为导向,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发屯堡文化,进而推动贵州旅游业整体向前发展.
3.2 把屯堡文化发扬光大
屯堡人固守明代江南习俗六百年而不求改变,在今天的贵州安顺再现了明代耕战经济遗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必然蕴含着某些值得人们深思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这样一种文化恰好能够满足当今旅游消费者“求新、求奇、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贵州发展旅游业,应保护好、建设好、开发好、宣传好屯堡文化,以屯堡文化赋予贵州山水更多故事,更多灵气.
3.3 打好文化牌,扩大宣传
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足,这是目前贵州旅游发展的主要劣势之一.很多人对贵州不甚了解,对贵州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落后”上.屯堡文化具有独特性,能够满足人们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奇”的心理需求,贵州要挖掘其中深层次文化内涵,寻找合适的契机,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屯堡文化,更知道这种屯堡现象在贵州.
3.4 以屯堡文化为契机,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贵州旅游品牌
旅游的核心在文化,以文化充实风景,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这是旅游业的发展之路.“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促使其完成旅游行为的自然的、人文的或社会的因素.旅游资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5]人们实施旅游行为的动机,不仅仅在于自然风光本身,更多地在于一种心理感知.这种能够带给人们心理冲击的力量就是文化.文化是风景的灵魂,是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就像杭州西湖最大的魅力不在于湖本身,而在于《白蛇传》,黄鹤楼的美名远杨也不仅仅在于楼本身,而在于《黄鹤楼》.贵州的屯堡文化历经六百年的历史,始终执着于江南汉人习俗.这种缘于明朝的屯堡文化可以赋予贵州以文化的灵魂,给贵州以饱满的精神力量,让贵州的风景充满灵性.贵州安顺屯堡人历经百年沧桑,有道不完的百年故事,当游客到来时,屯堡老者可以向他们诉说背井离乡的苦痛,他们对江南汉人习俗的固守,他们祖先的英勇无敌.年长的屯堡人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去解读历史.
〔1〕〔2〕俞宗尧,帅学剑,刘涛志.屯堡文化研究与开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26.
〔3〕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旅游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熊宗仁.贵州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贵州文史丛刊,2002(1).
〔5〕汪政杰.文化建设:发展贵州旅游的战略方法.贵州社会科学,2005(1).
〔6〕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F592
A
1673-260X(2014)01-0062-03
贵州省规划课题(13GZYB30)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