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治荣
山西煤炭中心医院 山西太原 030006
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
盛治荣
山西煤炭中心医院 山西太原 030006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寻找合理正确的处理及预防措施,降低危害。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采用锁骨骨折内固定的患者中11例失效患者的治疗方案,探究相关原因,寻找预防措施及合理有效的处理对策。结果:11例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患者中,有6例为克氏针内固定,5例为钢板内固定。对所有内固定失效患者,再次手术时均使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进行内固定,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多种因素都可以造成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术中要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固定方法及合适的固定器械,对于已经失效的患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预防;处理
锁骨骨折是骨科急诊患者中肩部最常见骨折,多由摔倒后肩部着地或直接暴力打击造成,约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1]。锁骨骨折的常见部位为中1/3和中外1/3交界处,且由于不同肌群的牵拉作用,多数情况都会使骨折两个断端发生移位,形成不稳定型骨折。传统的外固定术可有效保证患者的上肢活动功能,且能使骨折愈合,然而却不能很好的达到解剖复位,可造成局部突出的畸形,影响美观,因而现在多采用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但近几年来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一大难题,本文笔者就我院近三年来全部121例采用锁骨骨折内固定的患者中11例失效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得出相关原因,寻求最佳治疗方案,现将过程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所选用的11例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患者,均为我院骨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年间全部121例采用锁骨骨折内固定的患者中发生,失效率为9.1%。全部12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年龄在21-72岁,平均为34.5±6.9岁,患者均在术后6-48小时内接受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平均为15.3±3.2小时,其中接受克氏针内固定的患者有79例,钢板内固定的患者有42例。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半年。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年间发生的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11例的治疗方案,并分析齐发生的相关原因,寻求最为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和预防措施,将损害降到最低,同时降低发生率。
1.2 1 回顾分析
1、术前准备
医务人员在术前要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沟通,术前半小时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采用的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的麻醉方式,全麻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患者全部链接心电监护仪器,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手术,体表消毒后铺无菌手术单。
2、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在患侧锁骨下做平行于锁骨长轴的手术切口,将骨折处周围损伤组织清理后,暴露骨折端面,在直视条件下进行骨折复位,粉碎性骨折块尽量进行保留及固定,移位的骨折端复位后及时用螺丝进行内固定,然后根据骨折处两端骨的情况选择钢板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骨折两端有明显髓腔的患者采用钢板固定,选择合适长度及形状的钢板,骨折两端至少各以3枚及以上的螺钉固定。对于断端一侧为扁平骨无法进行螺丝固定的患者,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进行固定约5w。
3、术后功能锻炼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功能训练主要部分为肩部肌群及患侧上直肌群的功能锻炼,患者术后2d即可进行患侧上肢远端的功能锻炼,3d后即可进行患侧前臂手掌向前的肩部摆动锻炼。术后14d患侧肢体可进行肩关节的主动锻炼,术后40d后,即可进行肩关节肌群的各项锻炼。
1.3 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11 例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患者中,有6例为克氏针内固定,由于其中克氏针选择不当造成的错位及松动4例,使用克氏针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时,骨折断端间剪切力常使克氏针不能稳定的嵌插在骨折的两端,使骨折面不能很好的嵌合,影响骨折愈合,因此在选择克氏针的时候,我们应尽量选用较粗的克氏针,摩擦力大,更稳固。术后锻炼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克氏针变形、松动及钢丝断裂2例,适度合理的功能锻炼对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沟通,并避免从事过重劳动。钢板选择不合理造成的骨折移位3例,螺钉选择不合理造成的钢板松动、断端移位2例。在进行手术时,要根据骨折两端骨的形状,选择合适形状及长度的重建钢板,使之能充分固定骨折两端,使骨折面紧密嵌合,骨折两端的固定螺钉应在3枚及以上,钉入长度应超出对侧皮质1~2个螺纹。
1.4 处理对策
在本组研究中,对全部11例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患者再次手术时均采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进行内固定,患者骨折面嵌合紧密,预后良好。
我院2013年6月至今实施的42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未出现任何失效的患者,与之前9.1%的失效率相比,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检验,方差分析,(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锁骨是呈"S"螺旋状整体形状不在同一矢状面的骨,螺旋形的结构在骨折后容易出现旋转应力,使单一轴线上的骨折内固定因旋转和应力不均出现移位[2]。在锁骨骨折后,骨折两端由于附着肌群的牵拉及上肢重量的影响,多种力量的复合作用可使骨折端出现移位[3]。因此锁骨骨折的稳定固定对于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锁骨形状及位置的特殊性,传统的内固定术往往存在较高的失效率,本文笔者研究结果显示,在术中采取预防措施,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沟通,可有效降低失效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1]刘德鼎,吴献民,毛宁方,等.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在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0):5892-5895.
[2]赵卫,张继荣,贺元茂.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4):501-502.
[3]丁卫华.锁骨内固定不稳定因素的探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1):83-84.
R683.1
B
1009-6019(2014)09-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