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四川省资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1300
1例垂体后叶素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体会
陈敏
四川省资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1300
垂体后叶素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通过收缩内脏血管,减少脾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流量,从而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1],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院曾出现1例静脉泵入垂体后叶素导致皮肤坏死的病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呕血、黑便5年,复发加重1小时特来就诊,于2014年4月9日以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既往有肝硬化病史。入院后于2014年4月20日给予0.9%NS40ml+垂体后叶素48u持续静脉泵入4ml/h,静脉穿刺使用24GY型留置针,穿刺一次成功,部位为左下肢大隐静脉,同时给予氨甲环酸、维生素K1等药物静脉滴注,输液通畅,于4月22日发现穿刺点肿胀,皮肤发白,见大小不等的水疱,即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水疱内的积液,予50%硫酸镁湿敷,第二天,局部皮肤呈紫黑色,面积约8cm×6cm,表皮部分破损,有淡黄色液体渗出,遵医嘱予碘伏油纱覆盖,持续灯烤,经过一段时间的换药、抗感染处理,伤口不能愈合,经清创植皮术后愈合。
2.1 护理人员要熟悉垂体后叶素的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用前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取得配合。输液后嘱患者尽量减少活动,注意观察注射部位,如有疼痛、肿胀不适,及时告诉护士。
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合理选择血管和部位,避开小血管及关节,最好选择弹性好、粗直的静脉给药,尽量不用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回流缓慢,导致药物对血管刺激时间更长[2]。穿刺时一次成功,同一静脉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条件差的患者选择深静脉或PICC置管。
2.3 垂体后叶素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过程中,如需持续静脉泵入,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小时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3]。
2.4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询问患者的感受,出现疼痛、肿胀、皮肤发红或穿刺部位呈条索状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注射,更换注射部位,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位强力抽吸,尽量将外渗液抽出,用25%-50%硫酸镁湿敷,以减轻局部组织化学反应,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发生局部组织坏死。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常见的护理问题,若外渗范围大、药物刺激强,易造成组织坏死,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必须要防患于未然,提高穿刺技术,加强责任心,加强护理观察,避免因药液外渗引起不必要的护理纠纷,同时减轻病人的身体痛苦及经济负担。
[1]徐克成,消化病现代治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445
[2]古哈尼沙·买合木提,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护理体会,中国农村卫生,2013(04Z):243
[3]郭晓红,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中国民康医学,2010 (22):2881
R473.75
B
1009-6019(2014)09-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