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来,陈 薇,孙 磊,谷家川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小虎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是为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以培养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的高级管理岗位上的工程师和技术师为目标,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教育体系。[1]史秋衡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界定为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将所学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产生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专业化本科教育。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工程师所必备的基本训练,毕业后主要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管理或技术研究工作。
潘懋元先生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应用型本科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专业学科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第三,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第四,专业设置以面向地方为主,有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或全国”。[3]根据潘懋元先生提出的应用本科教育的特征结合上述应用型本科的内涵,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具备如下特征:
1.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性,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教学主线,强调通过校内实践教学、产学融合、校外实训等方式强化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人才培养层次是培养本科层次人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对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主要是承担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工程师、技术研究人员或是负责一线生产的技术管理人员,而非高职高专培养的一线高级技术工人。
3.应用型本科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服务。
4.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工程技术教育内容占主体,同时有适量的人文、经济、管理、法律等教育内容,坚持“足够、扎实”的原则,与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 “必需、够用”原则有所区别。
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因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多种界定。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5]英国的 Hillage & Pollard将就业能力定义为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6]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界定应该与上述内涵基本一致。从大学生角度看,就业能力应该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大学生在初次求职时所表现的就业基本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二是大学生入职后所表现出的工作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大学生重新就业时表现出来获取工作的能力;四是大学生经过系统学习所表现出来的与普通劳动者不同的能力,例如:专业技能。因此,本文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学习和培养所具备的成功获取初次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需求相关、动态发展的各种有利于成功就业的能力组合,包括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内容。
应用型本科高校多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本科办学时间短、积淀少,对大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培养,与用人单位要求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具体表现在:
1.就业基本能力欠缺
就业基本能力是指大学生求职时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能力要素,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工作时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责任意识、乐观心态、诚实守信等品质。钟一彪通过对500家用人单位反馈的实证数据分析,正确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等因素提及率在40%左右,团队精神、适应能力等因素提及率在15%左右。可以看出,就业基本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7]然而目前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欠缺,责任心缺失,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忠诚度,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与同事相处困难,对自身的利益关注较多;在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方面能力欠缺;面对压力缺乏自信,面对挫折缺乏迎难而上的决心等。
2.专业技能不足,实践能力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都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或是由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来,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应用型师资更为缺乏。它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实际对应用型办学做了一些探索,并总结一些宝贵经验,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应用型办学模式,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不足,实践能力不够,外在表现为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而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企业都希望毕业生“召之即来,来之即用”,所以,专业技能不足和实践能力不够成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障碍。
3.专业基础不实,实践创新乏力
专业基础知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基础。大学生经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牢固掌握地本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入职后将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当知识和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激发创新。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思想上出现懈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在专业学习上仅仅满足于考试过关,导致专业基础不牢,实践创新乏力,不能胜任工作岗位。
4.职业生涯缺少规划,职业发展能力不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具有人生导航作用。当前,很多高校要么把就业指导安排大四上学期,导致任课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求职前必要指导,没有发挥就业指导课的真正作用;要么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无足轻重的课,课时安排不足,导致任课教师无法开展充分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发布招聘信息和组织招聘会成为就业服务的主要工作,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求职能力欠缺。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展现自我、抒发个人情感、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是培养兴趣爱好、扩展自身能力、扩大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基本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组织各类活动锻炼活动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参加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就业基本能力。
1.开展小学期实习
暑期赴企业小学期是学生第三学期7-10月份在企业接受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并由企业安排技术管理、技术研发、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和课程教学。这种“学习-实践-学习”的培养模式,突出了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符合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企业实践教学计划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商讨确定。对企业来说,它不仅是学生实习的场所,更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来说,自己不仅是学生,更是企业员工,学生要有主人翁意识,把自己作为企业的一份子,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学工交替”模式把学校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的技术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与企业亲密接触,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2.开展校内项目化训练
项目化训练是学生在第二至第六学期利用节假日期间参与学院(系)的实践项目,项目标准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制定,学生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项目完成后参加考核。开展校内项目化训练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项目完成标准、工作时间参照企业项目管理标准建立。通过在学校建立“模拟企业工作场景”,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3.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所处区域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情况,开展职业岗位技能分析,针对职业(职业群)设计专业技能竞赛。例如:GIS数据工程师技能竞赛由ArcGIS操作技能竞赛、地图数字化技能竞赛、遥感解译技能竞赛、测绘技能竞赛、MapGIS二次开发技能竞赛、数据建模竞赛等比赛组成。学生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验证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训练了项目组织管理能力,锻炼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理论和技能学习的不足,从而促进对理论知识的再学习。
4.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一项内容,是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道德人格、优良的创造潜能、健康向上的心理和顽强的意志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让学生与社会进行“亲密接触”,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用知识、长才干、比贡献”,提升实践能力。
1.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基础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共同构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体系。对于大学生专业学习来说,这三类课程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学好专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科学、艺术、文史、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客观而辩证的思维,是大学生实现工作创新的内在潜力。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知识和职业岗位的发展要求,达到“人职”匹配,就必须要夯实理论基础,建立起以专业为核心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理论基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工作创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显著区别。
2.实施科技创新计划,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关键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如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和奖励机制,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科技创新活动,让大学生学会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知用、会用、善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8,9]。
1.系统指导,帮助学生全景规划
大学阶段是求职择业的准备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训练至关重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分析专业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和岗位要求,将其与学生的职业个性进行匹配,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10]
2.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表现出的理想化、功利化、盲目性、片面化、被动性的倾向,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转变盲目高攀的就业观念,树立能上能下的就业观念;转变片面的就业观念,树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全方位的就业思想;转变“一职定终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灵活就业的观念;转变被动的就业观念,树立创造性就业的观念。
3.搭建平台,培训大学生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是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应该为学生搭建训练求职技巧的平台。例如:通过就业指导课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和梳理就业信息;通过组织模拟招聘等课外活动训练求职技能;通过组织学生观摩现场招聘学习求职技巧;通过邀请学有成就的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介绍成长、成才、求职、创业经历等等。[11]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对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2] 史秋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3]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4] 陈小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2):58-60.
[5] 国际劳工局.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国际劳工大会第92届会议2004年报告四(2B)[R].日内瓦.
[6] Hillage J&Pollard E.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DfEE Research Report RR85[R].London.
[7] 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4):75-78.版),2007,8(1):30-32.
[8] 王 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培养途径[J].现代阅读,2011(9):6.
[9] 徐安军.学以致用理念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体现[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51-54.
[10] 马 娟.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88-89.
[11] 丘 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广西轻工业,2010(9):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