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

2014-03-28 15:01:43张小筠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武陵山区域经济

张小筠

(长江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境的邻近地区,位于湖南、贵州、湖北、重庆四省市交界之地,包括这4个省市共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包含湖南37个、湖北11个、贵州16个、重庆7个。武陵山区总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 000万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共计1 2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0%。武陵山区是我国跨省际接壤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六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攻坚区域之一,是国家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在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快推进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加快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步伐,是当今最为重要的任务。发展的出路是必须进行区域经济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市场互利、环境共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武陵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武陵山区域拥有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型等多种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该区域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但客观地看,这些年,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四省市、州、县相关部门就实现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在经济协调发展中遇到了各方面的障碍,导致区域内协作并不充分,合作绩效也不突出。这不仅直接制约了武陵山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也给四省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来压力。

(一)整体区域行政性隔离导致的利益冲突

武陵山区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处于重庆、长沙、武汉、贵阳四大城市的“环形空洞”中心,该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水能资源、旅游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等多类资源,且整个区域的资源较为相似。从区域经济角度看,该区属于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经济区域。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使得武陵山区在行政上分属三省一市管辖。这种行政区划壁垒犹如“一堵看不见的墙”,阻碍着市场机制的形成,引发各边区的利益冲突。各区政府为了本行政区的利益,运用行政权力干预外地企业在本地的经营活动。在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之间实行政策歧视,大力扶持本地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而对外地企业采取各种壁垒限制,削弱其竞争地位。这种由地方保护主义引发的地区经济摩擦层出不穷,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此外,各地政府各自为政,强调个体利益,缺乏整体合作意识,只重视本辖域内的经济发展,导致对该片区的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重复开发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可见,这种从单个利益出发的经济运行模式严重损害了武陵山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区域发展资金极度缺乏

武陵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封闭性,导致该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区域发展资金极度缺乏。一方面,武陵山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投资开发成本很高。该区文化、技术、信息等发展十分落后,导致武陵山区各区域自有资金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武陵山区的基础设施差、各方利益冲突等多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该区长期处于十分闭塞的环境中,区域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整体招商引资能力差,严重阻碍了武陵山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低素质劳动力的制约

武陵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片区有40%左右的家庭还不到小学文化程度,平均文盲率高达22%,特困村的文盲率高达40%,大大高于全国8.9%的平均水平。片区教育软硬件设施严重滞后,人均教育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该区域九年义务教育极其落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极为缓慢,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更是严重缺乏。武陵山区低素质的劳动力根本无法满足该片区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致使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与当今开放统一、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严重脱轨。

(四)落后基础设施的限制

武陵山区的落后,是诸多困难叠加的结果。但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说是基础设施落后,尤其表现在交通方面。交通的落后,对于武陵山区来讲,是制约,是瓶颈,更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公路方面,片区内主干道网络还未形成,以重庆武陵山区域为例,片区路网密度仅为全市的64%,对外通道太少,通往湖北方向只有6条,通往贵州方向只有3条,通往湖南方向仅1条。区内公路交通薄弱,整个片区共有9271个行政村未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40.25%。铁路方面,武陵山地势陡峭,铁路直达能力差,目前仅有湘黔铁路复线和渝怀铁路过境,通车里程仅118公里,严重制约该区与外界商业、信息、人才的沟通。此外,区内还存在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市场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总的来说,武陵山区落后的基础设施造成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必需的商品、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流等缺少物质载体和媒介,致使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难以流动,外来投资也难以进入。因此,如何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武陵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艰巨任务。

二、武陵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必将越来越紧密。针对现阶段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可以看出促进武陵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更需要消除诸多发展障碍。要促进该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区域间协作,消除体制障碍和地区壁垒,形成区域共同利益体,促进资源和要素在整个区域的合理流动和最优配置。

(一)打破“诸侯经济”,构建统一的市场运行规则

武陵山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从区域统一规划入手,加强区域经济协作,走联合开发之路。首先必须打破“诸侯经济”,建设统一市场。“诸侯经济”是地方政府部门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甚至为了保护地方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在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的表现。在“诸侯经济”模式下,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实行地方封锁,省(区、市、县)境内资源不得与境外单位共同开发,境外商品不得流入境内,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打破这种经济体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取消各种妨碍区域协作的地方性政策,取消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和歧视性规定,构建有利于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统一市场。可以建立武陵山区域协调委员会或经济组织,就区域可能涉及的跨行政区的重大问题进行定期研究、协商,制订武陵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行为规则。各地方政府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违反者与投机取巧者必须予以有力的惩罚。武陵山区域协调委员会应从全局出发,制订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建设。尤其对于跨区域的交通建设、能源开发、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重要领域,应制订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各地政府按规划要求实施,使该区域的产业结构更合理,经济协调发展更高效,最终逐步形成统一、协调、社会化大生产的区域集团经济。

(二)扩大区域内经贸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武陵山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加大区域内经贸交流,加强区域内企业合作。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广泛开展区域内商业交流活动,加强区域整体招商引资能力。四省市辖区地方政府和武陵山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商品交易会或展销会,并积极鼓励区域内企业参加,推销自己辖区内的特色工农业产品、宣传辖区投资环境优势,增加对外招商引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发展跨地区的商会、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为跨地区经贸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与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推动企业间跨地区的产权型合作。企业间通过以产权为纽带的兼并、收购和联合,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可以把生产、流通、科研、金融等环节联结起来,促进资产的有效重组。这样不仅能够形成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间跨地区的产权型合作,有利于打破省市交界地域因行政区划而形成的条块分割,促进资金、资源在整个区域的有效流动,加快武陵山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加大区域内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力度

当今社会,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兴邦之本。武陵山经济发展落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地人口综合素质低。因此,促进武陵山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政府必须制订长、中、短期结合的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长期抓好中、小学教育,引进科技人才;中期做好干部交流工作,鼓励技术人才进行项目投资开发;短期做好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居民尽快摆脱传统落后观念束缚,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针对该区域人才严重奇缺的问题,政府已采取了“智力支边”“科技扶贫”等人才引进政策,但其作用有限、难以持久。实际上提高武陵山区域人口素质,可以依靠当地高校,通过加大对该片区的定向招生力度,从当地培养高级应用人才;在高校学科建设上,可根据当地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该区域发展实际,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使得培养的人才能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加强区域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武陵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转变传统保守观念,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加强武陵山区域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武陵山片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各边区政府必须统一部署、加强协作,共同规划边区交通运输网络,建立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水利、电网、城镇基础设施等建设,为武陵山区经济起飞奠定坚实基础。其一是构建跨域公路网络体系。加大区域内高速公路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丰都——武隆——湄潭——福泉、南川——道真、彭水——酉阳——永顺、印江——秀山、宜昌——巴东、龙山——永顺、石门——澧县、常德——涟源——邵阳——永州、德江——沿河——酉阳高速公路,加快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对未通公路的乡村采取切实措施修通道路。其二是完善铁路运输网络体系。应抓紧落实黔张常铁路和渝怀铁路涪怀二线项目进程(将于2015年开建),加快安恩张(衡)铁路修建,尽快完成恩张(衡)铁路与宜万铁路、黔张常铁路的接轨,同时积极争取恩吉、靖永郴铁路项目建设。这些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加速武陵山整体资源的流动,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使省市交界地域经济运行费用降低,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其三是积极构建机场航空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作为与外界沟通最便捷的渠道,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对武陵山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应加快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黔江舟白机场、怀化芷江机场扩建以及恩施许家坪机场迁建工作;加快武隆仙女山机场、武冈机场和邵东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其四是综合发展水运交通体系。应加快长江、乌江、清江、沅江和澧水航道整治、航道渠化和航电一体化建设;适度发展支流水路交通,实现本土大吨位货物经水路进出长江;改造重点港口,提高吞吐能力。总之,各辖区政府应积极推进跨区运输合作和运输协同管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逐步实现交通一体化,实现武陵山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梁晓明.构建武陵山片区立体交通体系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3(2).

[2]童中贤.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增长极培育的战略分析——以武陵山地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3(4).

[3]丁建军.连片特困区县域经济增长效应分解及空间特征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2).

[4]冷志明.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猜你喜欢
武陵山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武陵山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绿色中国(2019年16期)2019-11-26 07:12:3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