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武
(三峡大学 美术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0)
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土家族美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与土家人及其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土家族美术是土家人创造的特色艺术之一,也是我国区域美术与民族美术的一部分。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大美术”观范围的,如工艺美术(石器、骨器、玉器、青铜器等)、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等。这部分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复,湘西张一尊、黄永玉、重庆黔江谭继文、恩施辛克靖、贺飞白等应为其重要代表。第二是民间工艺美术。主要体现在雕刻、织绣、服饰、编织、彩绘、印染、银饰、根雕等方面。在这些领域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土家族民间老艺人,如已去世的石雕艺人王峙苍、向海荣、郭文洙;编扎艺人崔照凡、老画匠徐哑子、雕刻艺人宋元丞,土家织锦传人叶玉翠、傩面具雕刻艺人谭学朝等。目前,尚健在且从事传统工艺制作的有塔卧石雕艺人张宗果、龙山县土家竹雕艺人王仕辉;土家织锦传人龙山刘代娥、叶水云等;永顺木雕艺人陶代荣;吉首编扎艺人涂世勣、滕召云、吕胜利、聂方俊、宣恩周元勋;永顺土家银匠雷家振;贵州德江雕刻艺人王国平;湖南凤凰吹画高手田儒龙;重庆民间艺人陈德禄、喻敏,湖北来凤宝石花筷传人王耀志,来凤织锦传人刘未香、彭远芳,咸丰根雕艺人李永强、何平,土家绣花鞋陈梅生、周银菊等,是他们创造并传承着土家族的民间美术。
一
土家族地区现存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7 000年的历史。关于工艺美术按其形式特征分类,可以分为雕塑、织绣、瓷器、竹编等。工艺美术是由土家族先民的工艺美术传承发展而来的。从土家族区域出土的文物来看,石、骨工艺最早,陶工艺次之,青铜更次之。距今215万年前清江流域的“建始人”就已开始制造石器工具了,主要有石斧、石锄、石锛、石钺、石铲、石杵、石镞、石锥等工具。距今约20万年的“长阳人”也在武陵山区创造了许多人造工具。同时,人们还用兽骨制作出了骨矛、骨刀、骨针、骨镞、鱼钩、鱼镖等。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土家族区域的古人类除制作出了精美的石斧外,已能用泥片贴接法制作出最原始的陶器了。湖南高庙文化遗址的陶器就戳印、刻划、彩绘了许多精美的纹饰,如八角星纹、鸟纹、兽面纹、太阳纹等,这是人们精神面貌和工艺水平的直接反映。巴人进入武陵山区后对土家族美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巴人陶器最有特色的是花边口沿罐、鸟首形器物把。此外,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陶印章也是典型遗物。在青铜器方面,虎钮錞于是代表性的器物,恩施州建始县景阳镇出土的双虎钮錞于更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涪陵小田溪也出土了14枚编钟等有特色的艺术品。装饰图案有虎纹、手纹、花蒂纹、草木纹、蛙纹、船纹、夔凤纹、卷云纹及特殊纹饰。装饰工艺有刻镂、嵌错金银铜丝、嵌错红铜、浮雕等。前316年秦灭巴之后,中原文化不断进入巴地并与之融合,中原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土家文化。在土家核心区域的里耶发现有3万余枚秦代简牍即是一例,这些文字为了解秦代社会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考察秦代书法演变历程的依据之一。古代濮人创造的文化,在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的不二门文化遗址有所发现,他们的文化特点是陶器以平底、圜底、圈足器为主;纹饰为绳纹、篮纹、刻划纹和捺印纹;青铜器为梯形宽格和蛇头形柄短剑;装饰有云雷纹、圆点纹、水波纹、双线米字纹等纹饰。在清江流域和峡江地区也有濮人活动的踪迹。楚人精湛的工艺对土家族美术的建筑、雕刻、织锦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建筑上的诸多形式传承来自楚风,如土家吊脚楼的结构、形式就有楚宫的传统建筑基因与痕迹。在雕刻方面,楚墓室出土的木俑神像、镇墓兽、漆器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该区域的雕刻风格,这可以从众多的寺庙、祠堂、阁塔等的雕刻作品中窥见。在土家族地区的许多建筑中保留了不少精美的石雕艺术作品,如永顺老司城、唐崖土司、黔江黄溪张氏庭院、湖北咸丰尖山严家祠堂、湖北利川鱼木寨的墓碑石刻,以及众多庭院建筑的柱基石刻,能够窥见土家族地区石刻艺术的发展脉络,特别是菊花石雕刻、墓碑、石狮子等石雕工艺更是精妙绝伦。秦汉以后,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但在土家族地区,青铜器在生活用具等方面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实。黔江文管所收藏的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物有汉代的铜洗、釜、壶与唐代铜钟。汉唐以来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科技方面,都继承了巴楚文化的许多优良传统。历代土司的遗物也有精致美观的工艺品,如永顺老司城的墓室装饰物、唐崖土司城的石雕、容美土司建筑石雕及遗物等。土司时期,以土王崇拜为中心的多神崇拜、以梯玛文化为中心的巫祀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发展和土司时代的文化建设,刺激着工艺美术的发展,如巫祀文化所需的神案制作工艺的发展。此外,傩面具彩绘也是特色的工艺品之一。
土家族区域绘画历史悠久,形式与题材广泛,分岩画、漆画、帛画、祭祀画、民间绘画等。在巴东官渡口镇的小溪河乡的天子岩发现有长约20米、宽1.4米左右的手印岩画400多只。土家区域岩画有奇特的描绘方式与神秘的内容,它的发现弥补了这一地区岩画的空白,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存史价值。明末武陵人刘介丘(1612-1692年),出家后叫髡残,好游名山,善画山水,长于干笔皴擦,间以赭墨,代表作有《层岩叠壑图》等。他的许多山水画都是描绘土家区域的风光与民情的。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美术融入了汉民族的艺术,文人雅士的书画等艺术得以在土家族地区传播,尤其是诗、书、画、印方面,并出现了一批书画名家。花垣的张世准(1823-1891年),工书法,善篆刻,尤喜画梅花。代表作有《墨梅》等。周正南以画竹著称,并著有《竹谱》一书。印江籍书家王道行、周以湘、潘登云、严寅亮等最为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现代土家族的美术出现了新的局面,产生了魏宇平、张一尊、黄永玉、黄永厚、彭小夫、辛克靖、贺飞白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特别是黄永玉以超人的美术才能,创造出了许多艺术精品,重要作品有《阿诗玛》、《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等。他还出版过《黄永玉木刻集》、《黄永玉画集》等,在世界诸多地方举办过个人画展。在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中,土家族画家满益国等荣获一等奖,另有二等奖及佳作奖5人。土家聚居区域历来是巫傩祭祀浓厚的区域。祭祀绘画主要指巫师、梯玛、端公等为人们祈福、辟(避)灾、还愿、招魂时所供设描绘、装点祭祀场所的绘画,有特色的内容为土王彭士愁,也有道教的三清等,充分显示了土家族宗教的复杂性。
土家族雕塑知名者有许多。来凤仙佛寺佛教造像是迄今为止土家族区域最著名的、年代最早的摩崖造像,其中,最大的三龛有佛像13尊,南端为小佛龛有21尊佛像。据宿白、丁明夷等文物专家考察,认为该文物具有盛唐造像风格。土家族核心区的这一摩崖造像,对后来土家族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还有永顺的老司城、龙山的农车、马蹄寨等摆手堂内供奉的八部大王、向大官人、彭公爵主、田好汉等塑像。彭公即溪州土司彭世愁,因他曾受封上柱国、陇西开国男等职,故有爵主之称。彭公爵主居中,白脸、三髯。向老官人居右,白脸,捧王印。田好汉即湘西土家族首领田强,红脸,持剑,居左。永顺老司城彭氏宗祠内供奉着十八代土王祖先的塑像。又永顺彭翼南塑像,高1.5m,现存于永顺县文物局。彭翼南,嘉庆三十三年(1554年)袭职为溪州第二十六代土司。明嘉靖三十三年(1954年),调征苏松征倭寇。嘉庆三十四年(1555年)王江泾之战歼敌1 900余人,有“东南第一战功”之荣誉。在现代,湖南吉首、龙山的大街小巷,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图形被广泛应用于视觉媒体,塑成浮雕,制成壁画。在张家界土家族风情园的巨型石雕牌坊雕刻着许多经典的图形;在恩施州有许多现代雕塑、壁画同样反映着土家族的历史故事与美好的传说;在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平镇红军渡广场的红军渡江雕塑,永远地永远铭记着红军的光辉业绩;在重庆渝东南土家族聚居地的酉阳桃花源广场、黔江等有许多现代城市雕塑矗立在广场或街头。它们主要是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由于它的出现而使城市的景观增加,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有湘西民族大团结”壁画、湘西历史文化浮雕墙、龙山县城雕、永顺王村毕兹卡之歌、长阳文化广场雕塑、酉阳桃花源广场、沿河红军渡江雕塑、宣恩防洪工程浮雕文化墙等。
土家族的建筑艺术是土家族美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在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就发现了干栏建筑的遗迹,最早的建筑经历了洞穴居、半洞穴居、巢居、干栏等。土家族地区的建筑分寺庙、宗祠、书院、古塔、摆手堂、民居、凉亭桥等,但最有特色的是半干栏式建筑或半悬空的干栏式建筑,通称“转角楼”。如湖北宣恩的彭家寨、咸丰的刘家院子、湖南龙山洗车河民居群、永顺泽家湖转角楼、贵州沿河的鲤鱼池民居、重庆龚滩的民居群,它们是土家族建筑的经典民居。土家族的建筑,年代最早的是永顺灵溪老司城的祖师殿,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为木构建筑。在保靖县拔茅乡首八洞建有“八部大王”神庙,该庙为后人纪念土家族先民的远古先祖。明代建筑著名的有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及功德石牌坊、桓侯庙等。摆手堂是土家族的宗祠,来风舍米湖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神堂供奉着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张氏民居位于黔江区,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筑系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复四合院建筑群,前厅柱础镂空雕刻细腻、石质优良、具有皇家风范。利川大水井李氏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是目前长江中下游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这一,集西方建筑与土家建筑特色于一体。秋风亭坐落于巴东县信陵镇,又名寇公亭。为北宋名相寇准任巴东知县时所建,距今有1 000的历史。在土家区域内古桥甚多,有石桥、木桥及其他材料建造的桥。其中,凉桥又称花桥,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一般建在村寨醒目的溪河边上,是人们娱乐、交流、避雨、小歇之处。如德江楠杆乡上坝凉桥、印江芙蓉坝兴隆桥、龙山洗车河凉亭桥、利川回龙凉桥、建始五家河凉桥、石柱桥头三多桥等。古塔在土家区域旧时较多,现大多已毁,存世的古塔类型有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类,其中小型塔多为实心,大型塔多为空心。现存风水塔最多,有印江文昌阁、恩施连珠塔、五峰兴文塔、湘西崇文塔、田家坪惜字塔、文昌塔和天门山庙石(铁)塔、酉阳文蜂塔等,且基本完好。
土家族地区的书法历史久远,为世人所关注。有以里耶秦简为标志的秦汉书法;在溪州铜柱上刻有“复溪州铜柱记”,字体秀丽,形式独特,为土司时代的书法。有长阳的宋人洞穴墨书;有不二门摩崖石刻为代表的清代书法;有以张世准、田名瑜等为代表的民国书法;有以塔卧、永定的红军标语为代表的革命书法。书法艺术在土家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而以印江最为发达。自明清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土家族著名的书法家。其中,有明代周冕、肖重望等,他们对该地区的书法艺术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代乾隆(1735-1796年)时期,出现了以书画著名的王道行,其画梅获得御赏,其书法笔力雄健,端庄凝重。道光(1821-1850年)时期,书法家周以湘,师承王、欧、赵、褚家之意,其书作在湖广闽浙影响较大,故有“没有周字的人家算不得书香门第”之说。以题书“颐和园”匾额著称的严寅亮,为颐和园书写有18方匾额和楹联32幅,受到慈禧太后褒奖,其书法端庄典雅。潘登云属全能型的书法家,博学多才,工于金文,真、草、行、隶、篆均有所长,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在湖南常德书“万寿宫”匾额。王、严、周、潘号称印江书坛四大家。另有鄢师竹、周西铭等数十人在书法界也很有名气。除此,还有一大批民间书法高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间书法群体,使印江赢得了“书法之乡”的美誉。
二
土家族的民间美术,形式与种类很多,其重点是雕刻、织绣、服饰、编织、纸扎、根雕等。土家族雕刻历史悠久,主要有木雕、石雕等。木雕在土家族聚居地的木门、窗户、挑梁、家具及祭祀品中随处可见,如永顺老司城祖师殿、大庸普光禅寺、思南文庙、田氏宗祠、黔江张氏民居、石柱三教寺等的木雕作品。至今还有许多竹、木雕匠在精心制作着艺术精品,如龙山王仕辉土家吊脚楼、永顺陶代荣的滴水雕花床等。石雕也是土家族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种类之一,重要的代表有贵州思南田氏宗祠、万寿宫雕刻;咸丰唐崖土司遗址雕刻、恩施连珠塔雕刻、利川鱼木寨墓碑石雕、黔江张氏庭院建筑石雕、咸丰严家祠建筑石雕、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建筑石雕、湖南张家界玉皇洞石窟造像、刘明灯家墓石雕群、龙山太平山庙佛教石雕及永顺塔卧石雕牌坊等。作为工艺品的石雕历史是悠久的,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有早期石雕工艺品——石狗熊。在黔东北明代就开始用石头雕成工艺品。土家区域石雕材料丰富,水冲石、菊花石、紫袍玉带石、龟纹石、珊瑚花石、墨玉都成为雕刻工艺的好材料。紫袍玉带石,即“沅州石雕”,自古很出名,为沅江中游的怀化、铜仁、泸溪等地所产。现在印江建立有梵净山奇石工艺厂,生产紫袍玉带石系列工艺品,远销世界各地。
土家织绣是织锦与刺绣的总称。土家族织锦现今主要分布于湘西北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及湖北来凤等地。土家织锦主要有土花铺盖和花带两大品种。其中打花铺盖最具代表性,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分为“对斜”平纹素色和“上下斜”斜纹彩色两大类。土家花带是土家织锦中的一个小品种,它采用“通经通纬”的手法,在织造者双膝间完成。土家织锦图案丰富精美,有“台台花”“窝毕”“石毕”“甫毕”、神龛等。有反映生活所见的岩墙花、“补毕卡普”“块椅卡普”“得黑卡普”、锯齿花等,有吉祥喜庆的“老鼠嫁女”“凤穿牡丹”等图案。有勾纹系列:单八勾、双八勾、“妥毕”八勾、十二勾、二十勾、四十八勾、七十二勾等,有汉文化影响至深的“万”字纹、“寿”字纹、“田”字花、“福禄寿喜”“一品当朝”等。有反映现代生活的,如魅力湘西、武陵胜境、毕兹卡人、岳阳楼、里耶古镇、土家风情等。
土家族刺绣与挑花是最为普遍、最易流传、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美术品种之一,常用在头巾、服饰、帐檐、围腰、手帕、门帘、枕套等日用品的装饰上。题材十分丰富,如花卉、虫鸟、飞禽、走兽、蔬菜、瓜果、抽象、具象,应有尽有。挑花用彩色丝线、棉线在绸缎或布上凭着针的穿刺运动,绣出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图案和文字。挑花以丝线作花,多用作妇女儿童的衣裤、围裙、帽子、门帘、窗帘、帐帘、床帷、枕头、被面、床单、荷包、褡裢、帕子、带子等的装饰。
土家族地区的民间印染工艺在1949年前十分普及,布料大多是自织自染的土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印染业仍十分普遍,并形成了土家族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印染工艺流程。近10多年,逐渐地被机制印染所取代,手工传统印染被自然淘汰。
土家人的编织,分竹编、藤编、草编等。竹编品主要有提篮、簸箕、背篓、竹席、火笼、斗笠等。造型别致多样,制作精巧,坚固实用。特别是印江竹席、纸伞别具一格,深受群众喜爱。藤编主要采集青藤、绵藤脱去皮,编织成藤箱、藤篮、藤椅、藤盘、藤席、藤书包等。在草编方面,土家人与草有很紧密的关系,曾经住的是草棚,睡的是草垫,穿的有草衣、草帽、草鞋,还有草席、草凳、草玩具等。
彩扎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成为民间节会和民间红白喜事中的一种装饰艺术,遍布土家乡镇。彩扎包括节日用的彩灯、彩门、戏台布置、舞戏用具等装饰物,也包括供奉欣赏的人物、动物、游戏用具、风筝等。彩扎在土家区域是很普遍且实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用于大型节假日的装饰用具,如狮龙头灯、花灯等,还有用于戏剧的人物与祭祀的贡品等,它集绘、扎、塑、剪等综合技术于一体。吉首乾州“扎春”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精巧的扎工、俊美的扮相,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剪纸是土家族民间美术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工艺。主要贴于门窗、厅堂、洞房等。也用作枕头、鞋面的刺绣、挑花、牵花的稿本,即所谓“花样”。湘西永顺、古丈一带的土家族老艺人,剪纸普遍采用“刻凿”技术。他们先画好图案并置于叠好的纸上,再用纸捻固定于蜡板上,用小刀镂刻。图案以日常生活中的花草、鱼虫之类通过组合表达吉祥如意的意愿。近年来,贵州塘头民间艺人的作品,不但剪纸工艺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内容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土家根雕艺术是以树根为艺术创作对象,是通过构思、艺术加工创作出的作品。湖南保靖的谢重润、田家福、石军;湖北咸丰李文强、何平、长阳的曹裕政、桃园的蒋仕、喻敏等是其代表。土家族地区盆景制作是在20世80年代开始的。如恩施、来凤、黔江、龙山、保靖等地都有。其中,盆景制作已经形成支柱产业的长阳高家堰,现全镇有510家,2 000多人从事盆景产业,每年的销售收入在300万元以上。
土家族服饰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物看,其男人服饰,老年人头上包青布帕或白布长帕,绕成“人”字形,身穿青色矮领对襟上衣,有的叫“琵琶襟”,安铜纽扣,在冬天身穿布袜子,落雨天穿钉鞋。中青年人喜包布帕,7-9尺长包成“人”字形。身穿蓝色对襟衣,正中安5-7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白裤腰,大裤脚,脚上是青面高鼻梁的布鞋,腿上缠一幅青兰色裹腿。其妇女服饰,“改土归流”前男女皆穿裙,“改土归流”后,妇女仍穿裙,老年人头上喜包青丝帕,中青年喜包布帕。上衣有外托肩、银钩、青蓝布衣。外托肩无衣领,向右开襟,衣襟和袖口各贴两道青边,不贴花边,素净朴实。银钩有矮领,衣襟和袖口各缀上一条宽青边,青边再按等距离贴三道五色花“兰干”,衣襟用五彩丝线钩花,色彩艳丽。青蓝布衣用白布滚边,简洁、和谐、大方。儿童服饰主要反映在帽子上,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蛤蟆帽”,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帽子上绣“喜鹊闹梅”、“长命富贵”等。镶嵌有“大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帽后还吊一些银链、银铃。脖子上戴银项圈,上系“百家锁”,胸前戴“口水枷”,脚上穿“粑粑鞋”,鄂西还穿“虎头鞋”。湘西不满周岁的小孩,喜欢用“台台花”作盖裙的三边装饰。土家服饰现已失去了原生的土壤,只有极少数土家族聚集地、高山边远地还有土家服饰的穿着习俗存在。如贵州沿河县客田、塘坝两区镇至今还有少数民众保留着土家族服饰的穿着习俗,其他地区只有极少数老人留下的衣物做珍藏了,年青人已很少穿土家族服饰了。
三
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创造了许多有特色的美术品,如结草为服的“毛古斯”装束,明显是初民草秸裹身的结果;产生了青铜器双虎钮錞于、土家服饰、织锦、祭祀傩画、塔卧石雕、田氏吹画、粘贴画等。还有鲜明的特色工艺品,如马棒——土家烟杆。永顺的雷家振也是竹烟具制作的工艺高手,来凤县从事竹烟杆包嵌技艺的黄光富也是代表。来凤宝石花漆筷用楠竹做成,2004年改用各种优质木材做原料,开发出系列的高、中低档各类产品,使土家族传统工艺完成了现代转型,并远销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思南斗笠塘头镇,尤以沙都村田姓最具盛名。印江油纸伞也是土家族特色手工艺产品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堪称工艺伞之佳品。油纸伞的“油”与“有”谐音,“纸”与“子”同音,伞张开后呈圆形,在喜事中常被寓为早有贵子、圆满吉祥的意思。
总之,土家族美术是我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南少数民族美术的缩影。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土家族美术是土家族的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1]郑绍华.建始人遗址[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辛艺华.土家族民间美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3]彭万廷.巴楚文化源流[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彭 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阮 璞.土家族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6]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福州:福建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7]邓 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