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 华
每个孩子成长的记忆中都有一个“鞠萍姐姐”,之后哥哥型、叔叔型、姐姐型主持人都是少儿节目针对儿童心理而特别设置的“角色性”主持人;另一些主持人以“红果果”“绿泡泡”等一系列有别于主持人真实身份的卡通玩偶形象出现,也是“角色性”主持的体现。这些平易近人、活泼可爱的“角色性”主持人们,很容易就走进了小观众的心里,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颇受喜爱。
随着电视媒体的日益庞大与蓬勃发展,“角色性”主持的传播效果也日益扩大,这种主持方式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节目中。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东方时空》的周末特别节目《电影传奇》,分为人物采访、影片片段、真实再现和图文资料展示四个部分,崔永元在节目中既是主持人,又是主要演员,既讲故事又演故事,有时候会在戏的角色里,更多的时候是面对摄像机,给观众讲电影幕后的这些故事;又如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快乐生活一点通》节目,五位主持人通过情景剧的演绎向观众朋友们介绍生活中的小常识、小窍门;新兴综艺娱乐节目《百变大咖秀》中,主持人何炅、谢娜经常化身为特定的角色,通过一段段情景表演串联起嘉宾的表演内容,既烘托了现场气氛,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使节目动态感十足,内容也更具趣味性,成为节目一大看点。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角色”条目这样写道: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
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电影《小兵张嘎》的“嘎子”等,这些都是永不褪色的经典角色,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无论从外貌特征、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都要求与剧中“角色”相吻合,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扮演”,化为“角色”就是演员创造的最终目的。简单来说,“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电视主持人出现以后,关于主持人角色特点及角色行为的认知很快就分为两派,就主持人在镜头前的表现到底是“表演”与“非表演”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在学术界以及现任主持人中都引起过大讨论:一是于礼厚先生在《新闻工作手册》中给 “节目主持人”条目的论定认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而另一种说法来自壮春雨先生,他在《论节目主持人》一书中认为“主持人是表演者”,并提出“节目主持人的表演是一种无角色的表演”的观点。
笔者认为,之所以造成以上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表演”“角色”等概念的理解不统一或有误区,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自然存在分歧。关于主持人在镜头前的表现到底是“表演”还是“非表演”、主持人是“有角色”还是“无角色”而引起的争论,笔者认为其实是由不同概念范畴、不同理解角度产生的。对一个问题的阐述有不同一的概念,才使得纷争不断,如果把“表演”“角色”的概念做分析、梳理之后,就不难理解这不同声音各自的内涵。
“角色性”主持不取代主持人的“社会角色”。“节目主持人”是社会角色的一种,具有了这个特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也就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而“角色性”主持是指主持人仍保持“社会角色”不变,在履行其规定职业行为的过程中,根据节目内容、规定情境的需要,借鉴表演的形式和手段,以一个有别于传统节目中固定“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身份进行主持活动或是参与节目表演,其实不过是主持人又一种丰富节目创作手段的方式而已,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完成主持人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功能。
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应当对于表演的时间、分寸以及整体结构把握得当,拿捏有度,使整个过程衔接、推进自然流畅。节目主持人自从出现在台上开始,一切行为始终都接受着“理性的监督”,而所谓“理性的监督”就是节目主持人本职工作的任务、也就是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对主持人在表演时所产生的约束。
“角色性”主持不同于完全性的表演。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出发,“角色”是指演员所要扮演的剧本中的特定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演员要“化身成角色”,角色就是演员创造的最终目的。那么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首先,主持人不是演员,在一档固定节目中,主持人的任务仍是主持,即使节目主持人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或是以“角色”参演节目内部的情景剧表演,也是根据节目内容、规定情境的需要来表现,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塑造,而是为了完成主持节目的任务,起到推动节目发展的作用。正如主持人不论采取什么样的主持方式,如站着、坐着、走着、一个人说话、两个人对话、三个人聊天等等,只要仍是在一个电视节目的时间内容范畴中,执行着节目主持人的职责,依然可以判定他是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节目中,而不是演员或者其他什么人。
由此可见,观众并非是去特意欣赏主持人的表演,而是通过主持人的角色表现引发收视兴趣。主持人与演员的职业角色不同,功能也就不同,表演艺术中最极致的境界是“演员消失,角色出现”,目的是演员和角色合二为一,最终“化身为角色”;但是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演只不过借鉴表演这种形式为丰富节目表现力的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主持节目。
符合节目宗旨定位。主持人作为电视传播中的最后一关,是一个节目宗旨定位的直接体现者,也是节目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是否能在节目中使用“角色性”主持要根据节目宗旨和定位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角色性”主持多应用于综艺、少儿、生活服务类这些更加生活化、娱乐化的节目类型中,新闻综合类、访谈类中虽有应用,但也是少数。比如以前的模仿秀节目都是普通大众模仿明星,但在湖南卫视《百变大咖秀》节目中,主要看点是明星模仿明星,每期会请不同的明星艺人通过化妆造型变为其他的明星进行表演。作为这档节目的主持人——何炅和谢娜更是首当其冲,在每期节目中都会以不同的造型出现,比如白娘子和许仙、花无缺和小鱼儿等等,带给观众丰富多变的人物类型和视觉体验,每期二位主持人的造型表演成为节目的一大特色亮点,也是观众的主要期待。
对于相对具有严肃主题的节目类型来说,“角色性”主持的内容必须是为节目主题服务,符合整体节目的氛围才行,不能过度沉溺于“角色”上的发挥,而忽略了节目主持的本质。主持人要能很好地把握表演所需“角色”与主持人身份之间的区别与转换,要在表现内容结束、目的达到之后,迅速回到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上来,继续主持节目的职业功能,“角色”的表现也不可过于夸张,要懂得适可而止,不然则会影响节目最终的传播效果,削弱了节目的可信度与严肃性,使节目变得不够严谨。
接近主持人个人特点。“角色性”主持既要考虑主持人本人的能力、特长和潜质,又要考虑主持人临场发挥、控场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主持人创造更多想象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只有主持人的个性特点、气质与“角色性”主持所需“角色”相互匹配,主持人才能游刃有余,节目和主持才能相得益彰。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在生活中她就是个童心未泯、童趣十足的人,从小就参演过影视剧,也曾为多部动画片、影视片配音,个子不高、标志性的“锅盖头”、多变的声音形象与可爱的笑容都是孩子们成长记忆中美好的印象。通过她的自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也可以看出“金龟子”的产生是和刘纯燕个人个性、气质特点分不开的,天生“小模小样”的她,塑造的角色也都是小孩子、小动物和小卡通形象,从配音演员到少儿节目主持人,她都在寻找与自己气质形象相符合的人物类型,直到“金龟子”的诞生,刘纯燕似乎找到了“归宿”,“金龟子”的形象设计与主持人个人本身特点简直是浑然天成,与节目定位、观众需求也是相辅相成。
从此,“金龟子”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了全国观众的心里,不止是小朋友,就连很多大朋友也都喜欢上了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她。慢慢地,我们在心里也接受了不穿“金龟子”服装的、真实的刘纯燕,但是这个与众不同的“金龟子”已被刘纯燕及电视节目赋予了新的个性与特征,是与她自身的形象气质完美的结合,才使得节目与主持人本身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