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朝霞
对打造西关文化品牌的若干思考
◎ 温朝霞
西关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关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以西关小姐、西关名人、西关民俗为代表的西关人文,以西关大屋、骑楼街、“西关五宝”为代表的西关物品,以及记载包括十三行文化在内的大量历史文献典籍成为研究西关文化的三类重要载体。打好“人、物、志”三张牌,对于培育、宣传西关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西关文化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文化品牌 发展
荔湾区地处广州市西部,俗称“西关”,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基础雄厚。西关文化是荔湾地区吸引力、凝聚力与辐射力发挥和扩展的基础,是荔湾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
西关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西关物质文化是指荔湾地区建筑、城市道路、城市布局、饮食、服饰等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和文化景观等,例如西关大屋、骑楼街。而西关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西关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例如戏曲类的瑰宝粤剧、西关民俗、民间手工技艺类的“西关五宝”(玉雕、牙雕、木雕、广彩、广绣)等。在西关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以西关小姐、西关名人、西关民俗为代表的西关人文,以西关大屋、骑楼街、“西关五宝”为代表的西关物品,以及记载包括十三行文化在内的大量历史文献典籍成为研究西关文化的三类重要载体。因此,深入研究和发掘西关文化精髓,打好“人、物、志”三张文化品牌,对于培育、宣传西关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能为荔湾区打造岭南文化的窗口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挖掘西关名人资源,打造“西关名人”文化品牌,有利于弘扬名人精神,提升荔湾文化品牌魅力
历史名人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历史名人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一个代表,是城市的骄傲,也是城市的名片。近年来,“名人效应”在全国各地引起高度关注,并逐步成为地区发展的竞争优势和重要资源。“名人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名人及其思想事迹和遗迹等。“名人文化资源”的利用,有助于一个地方因“名人辈出”或因“名人的强大影响力”而产生巨大效应,并由此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的实践及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经验探索。
自古以来,荔湾人杰地灵,不仅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而且人才辈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西关文化,孕育和滋养了西关儿女。“西关名人”汇聚了西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典型体现。因此,充分挖掘利用荔湾丰富的“西关名人”文化资源,有利于彰显西关文化的完整性,有利于完善西关文化资源的结构,有利于发展西关名人旅游线路,有利于弘扬名人精神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西关文化活的灵魂,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影响力。
(二)做好西关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西关文化影响力
荔湾区是广州古城的中心区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广州老城区,荔湾承载着广州2200多年从没中断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的缩影和窗口。荔湾在古代就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1700多年前达摩就是在荔湾的“西来初地”登陆,举世闻名的广州十三行是清代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中国最早的海关粤海关设在荔湾区。荔湾在近代发展迅速,西关、西堤财富群的崛起,使得荔湾聚集了岭南建筑——西关大屋、骑楼街、岭南工艺、岭南园林等岭南文化代表样式,这些都是西关著名的文化品牌。荔湾也是广州的繁华商埠,拥有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截至2012年底,荔湾具有各类特色交易市场232个。在2006年的文物普查中,荔湾区共发现400个(条)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线索,包括文物史迹、古村镇和历史街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老广州的城市记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是荔湾彰显西关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不可复制的战略基础。
西关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其中最有开发价值、最能代表西关文化品牌的当属西关大屋、骑楼街和“西关五宝”。西关大屋和骑楼属于西关建筑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艺术风格、建筑造型等颇有岭南风情。“西关五宝”,即“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是西关工艺文化品牌,这五种具有鲜明西关特色民间工艺,历史均至少五百年以上。其中牙雕与广绣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据了两席之地,玉雕入选2008年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关大屋、骑楼街作为西关建筑文化品牌、“西关五宝”作为西关工艺文化品牌,是荔湾区文化特色资源的产物,也是荔湾区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做好以西关大屋、骑楼街和“西关五宝”为代表的西关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能增强西关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发掘、整理、开发和利用西关文化的文献典籍,有利于宣传、推广西关文化品牌
由于西关历史文献典籍记载和反映了西关地区的基本面貌与历史发展过程,记录了岭南文化和西关文化的发展流变,所以其对相关部门传承、研究、弘扬岭南文化和西关文化具有宝贵的历史参考价值和史料佐证作用。在荔湾区实施文化引领、建设“五区一街”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过程中,这些历史文献典籍可以提供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料,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对策参考。例如,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地点、建筑形式,都可以在历史典籍资料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在对“三雕一彩”传统工艺品的开发上,如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以恢复传统工艺品的生命力,也可以在历史文献典籍中找到依据。而对西关大屋、骑楼街、陈家祠、名人旧居等西关特有的历史建筑,通过发掘、整理相关的历史文献典籍,能从中能追溯到这些旧居和建筑背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文脉,为打造西关大屋博物馆和开发利用名人故居等提供历史说明,使其更有历史文化的吸引力。通过整理粤曲粤剧的文献典籍,能为振兴地方传统文化提供史料基础。大量事实证明,西关历史文献典籍是对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中尤为珍贵的社会资源,应当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一)“西关名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用现状
1.取得的成效。一是做好名人旧居的保护利用。目前荔湾区现有名人旧居19处,有5处已批准为市级保护单位,包括蒋光鼐旧居、陈廉仲旧居、陈廉伯旧居、黄宝坚石屋、泰华楼;有3处已确定为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对山园(黄冠章别墅)、小蓬仙馆(康有为祖居)、岭南艺苑旧址(赵少昂旧居);有11处已确定为文物线索单位;有多处已打造为旅游观光景点。汇集了多位名人在内的旧居所在地——聚龙村2012年正式被认定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二是编辑名人传记相关书籍。编制了《广州西关风华》、《西关明姝》等书籍,分别从革命先锋、政坛才俊、演绎翘楚、体坛精英等角度推介在荔湾工作、学习、生活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或产生重要影响的西关人物史迹。在《荔湾风采》中专门开辟专栏“近代历史名人在荔湾选记”介绍历史名人在荔湾光彩照人史事,开辟“艺坛精英”专栏介绍艺人生平及贡献。三是以名人名字冠名建筑或机构。目前,荔湾区内学校以名人名字冠名的有詹天佑小学、蒋光鼐纪念小学、何香凝纪念学校、康有为纪念小学、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林凤娥小学等。通过冠名,促使名人精神融入各学校办学理念,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达到名人精神财富的教育功能。
2.存在问题。一是名人档案资料有待进一步梳理。目前,对西关名人档案资料缺乏系统收集与梳理,内容比较散落,未形成专门的史料档案,对查阅资料和资料存档的连续性和延续性造成一定影响。二是名人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对名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深度挖掘和有效提升。部分遗迹虽然开发成旅游项目,但停留在表面开发,缺乏历史文化内涵,体验不到当时的历史氛围和风土民情,旧址内部的历史文物资源比较薄弱。三是名人文化推广有待进一步推进。目前,对名人资源的开发着重于有形资产的保护开发,对名人无形资产的挖掘、宣传、推介、继承不够充分。
3.下一阶段可以着力推介的西关名人:詹天佑。一是詹天佑在全国具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举世闻名的铁路工程师,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铁路第一人”,其事迹已经被收入多版本的小学课本,家喻户晓。二是詹天佑是土生土长的荔湾人。1861年4月26日,詹天佑出生在在广州西关十二甫西街42号,12岁时再到香港报考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留学美国。再次,对于詹天佑的名人推介已有一定的基础。2005年4月,中共荔湾区委、区政府在詹天佑一家三代曾经居住过的十二甫,重修了詹天佑故居,建造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同时出版和协助出版了多本关于詹天佑的书籍,如《广州西关风华之西关与詹天佑》、《詹天佑图片手迹故事集》、《詹天佑书信选集》、《詹天佑》等,并编辑出版了詹天佑旧图片的名信片。
(二)西关大屋、骑楼街和“西关五宝”文化品牌的保护利用现状
1.保护的情况。近年来,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旧城民居不断拆迁,商品房大肆兴建,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西关建筑正面临严峻的考验。西关大屋在人为拆建下日益稀少,部分西关大屋因修复理念不当造成不伦不类的效果,从而失去艺术欣赏价值。西关大屋在鼎盛时期本有800多间,现今仅存100多间,且大多破坏严重,尚有保留价值的只剩余10间左右。
针对西关骑楼建筑保护的问题,荔湾区做了不少努力。1995年9月30日,荔湾区开通了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商业步行街,由上九路、下九路和第十甫路组成,经过不断修整建设,迄今已有各类商业店铺238间和数千商户,经过十多年的维护,上下九商业步行街逐渐成为荔湾区的重要旅游街区。2010年在广州市的支持下,荔湾区对荔枝湾及周边社区进行综合整治,荔枝湾河涌重见光明,周边的西关大屋也得到整饰。如今,荔枝湾景区已成为荔湾区一处新的观光胜地。
“三雕一彩一绣”在新时期也面临困境。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公约组织为了保护大象,对象牙贸易逐步加以限制,使得牙雕工艺原材料锐减,广州的牙雕工匠只能利用库存象牙和国家定点供给的极少量象牙进行加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如何在工艺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是广州牙雕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木雕业则面对机械化技术冲击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批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木雕厂产生,原本的国有厂家经营渐趋衰落,如广州木雕家具工艺厂在21世纪初只剩展场及个别留守人员。
2.存在的问题。一是环境空间问题。西关一带人口密度大、路段复杂、交通容易堵塞,更有不少违规店铺占道经营,不利于旅游路线的组织,也不符合消防安全的要求。例如,荔枝湾与恩宁路骑楼街道路狭窄造成旅游大巴停靠不便。此外,西关一带多老房屋,自上世纪60年代后建起的住宅多为6~9层,体量大,外观破旧,与旅游风情区的风格极不协调,加之有不少临建或违章建筑,区内环境质量不佳,降低旅游景点的档次。
二是开发模式问题。西关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创意。西关大屋与骑楼街建筑群以其岭南文化特色为主要卖点,多建设成特色小街,如龙津西骑楼式的沿街小商店、古玩一条街、荔枝湾沿岸西关大屋建筑群等,但风情区的周边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缺少公厕、公共电话、邮箱、指示牌,衍生的旅游服务项目相应较少。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三雕一彩一绣”上,不少西关民间工艺单纯靠学徒、家族手把手传承工艺,走私人作坊路线,力量单薄,难以打入高端市场。
三是资金筹集问题。无论是旧房修葺、拆迁补偿、设施升级、人才培养都离不开资金投入,这些经费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不够,单一的资金筹集模式也不利于西关文化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三是工艺传承问题。目前,“三雕一彩一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民间工艺从业人员普遍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以上,年轻一代对“三雕一彩一绣”了解不深,怕苦怕累,很多人甚至还停留在旧时代的印象。即使出身工艺世家的年轻人,也未必愿意继承家传手艺,手工作坊一徒难寻。
(三)整理开发西关历史文献典籍的现状
1.取得的成效。一是系统整理广州十三行的文献典籍。区档案馆从2001年起开始收集广州十三行的历史文献资料,先后出版了多本广州十三行史料研究书籍,拍摄了《帝国商行》电视纪录片以开展十三行文化的宣传,区委区政府先后多次举办广州十三行历史文化研究的研讨会和十三行图片展,2012年,区委区政府开展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建设立项工作,十三行历史文献典籍研究为博物馆建设规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依据。二是挖掘西关地区文化教育史料。区教育局组织挖掘西关地区文化教育名校名人史料,为打造地区教育名校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背景。历史名校文献资料的研究开发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而且为培养和拓展优质教师资源,推动荔湾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存在的问题。一是历史文献典籍的收集还不完整。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保留在西关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特别是广州十三行的历史文献资料,虽然区档案馆从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制了大量的涉及广州十三行清宫档案,并从美国购买了部分的美国档案,但对于更为庞大的散落在当时国际贸易国中的珍贵历史资料却无力开展查询和征集工作,使得广州十三行文化的开发利用无法进一步的拓展。结合荔湾区“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建设规划,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打造成文化精品,必须下大力气开展相关史料的收集工作,特别是相关贸易国家的史料征集。
二是缺乏对历史文献典籍开展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由于西关历史文献典籍涉及面广泛,文献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开发不仅需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更需要懂得当时国际贸易国历史背景和古语言的特殊人才。而这些,在现有的工作体制下是较难克服的瓶颈,也严重制约了西关历史文献典籍的深入研究。在现有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下,仅仅依靠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的人员是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因此应考虑通过购买服务、文化项目公开招标等创新方式开展相关史料的征集、梳理和归纳。
(一)做好西关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塑造西关名人文化名片
1.深入挖掘整理名人档案资料。首先,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对西关名人物质载体进行详细普查,确定现存多少名人故居、标注位置、记录名称,在此基础上挖掘名人物质载体的文化使用价值。其次,广泛收集名人轶事、书画诗词作品、著作、手迹、影像等资料,建立历史名人资料库、名人档案,加强长期研究,深入挖掘、传承其中文化精髓,着力维护荔湾名人文化原貌原型。再次,吸引有文化品位的企业家积极投资,吸引文化学者专家策划指导,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建言,形成全社会齐参与的合力,最大限度地继承发扬这一历史人文资源。
2.建设物质载体支撑文化灵魂。塑造西关名人故里的名片,选址建设西关名人纪念馆、西关名人事迹展览馆、名人系列雕塑、纪念建筑、文化小景、壁画等,通过物质载体展现浓厚的历史情境和文化记忆,强化环境的艺术意蕴。目前,有些名人名胜资源遭到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名人物质载体的措施。加大对詹天佑、何香凝等名人故居的发掘和保护力度,将具备条件的名人故居建成“微型”纪念馆或博物馆,让西关名人文化“动”起来,“亮”起来。
3.宣传名人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宣传、弘扬是保护开发利用的最基础工作,也是打响“西关名人”牌的必然要求。一是利用荔湾区老城区文物文化资源丰富、古迹众多的人文优势,明确西关名人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定位。建议将现有名人故居设牌告知,有所标记,将散落的旧居由点串联成线,形成红色爱国教育游览路线、重温千年商贸古都游览路线,加强名人旧居、名人故居与周边景区的联系,满足具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的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二是对历史名人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现代解读。挖掘近现代名人在荔湾的历史足迹,凸显西关名人荟萃、英才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区形象。挖掘历史名人最宝贵和最能感人的精神品质、时代精神,与城市人文精神结合,培育荔湾城区的名人文化,使人感觉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针对没有故居、遗迹等有形资源的名人,通过宣传名人之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荔湾城市精神新形象,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培育名人文化。
4.开拓平台促进名人文化交流。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包括有形的名人遗迹和无形的名人事迹两种,是一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统一体。对于如何搭建平台开发利用这一人文资源,必须充分考虑到两个维度。一是打造名人文化资源的交流平台:成立名人研究会,深入探讨、学习、研究名人文化资源,加强名人项目课题研究;发挥故居馆藏作用,在故居开展各种相关的文化传承活动。二是打造名人文化资源的宣传窗口:创作一批宣传历史名人生平事迹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办专门宣传名人文化的刊物;利用文化节、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提升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出版发行一批经典文献,调研形成一批理论成果;创办历史名人群体网页,展示名人著述、名人传记、名人故事、名人纪录片等等,立体展示西关名人,让名人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5.打造“詹天佑故里——广州西关”文化品牌。一是完善广州詹天佑故居和纪念馆的配套设施,整治周边环境,推动广州詹天佑故居申请成为广州乃至全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组织力量宣传詹天佑文化,在荔湾人流聚集的地方如上下九步行街竖立詹天佑塑像并挂“詹天佑故里——广州西关”的巨幅广告牌,在电视或网络媒体上投放相关宣传广告;三是开展詹天佑研究与推介,成立广东詹天佑研究会,定期举办相关学术论坛与讲座,出版有关的学术论著和普及读物;四是设立詹天佑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旅游局与旅行社等相关团体合作,结合西关大屋和西关风物开辟詹天佑文化旅游专线等等。
(二)做好西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擦亮西关大屋、骑楼街和“西关五宝”文化品牌
1.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对西关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一,在不破坏传统风貌、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西关建筑进行经济性的开发。以西关大屋风情区为例,其发展以旅游商贸为主,旅业住宅为辅,因此在管理上要注意维护传统民居的特色,房屋修复“整旧如旧”,保证西关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按需增加一定的配套设施,加强环保意识,提升旅游品位,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第二,可多管齐下,做好配套开发。以往的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可考虑采用多种渠道开发利用西关文化资源,如在西关大屋风情区内增加住、吃、玩等各种体验项目,亲手制作工艺品之类。在旅游产品设计上,也可考虑专题品牌旅游路线,如专门针对中西建筑文化的,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民间工艺教育的,等等。第三,将文化宣传与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相结合,不断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借举办多种民间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之机,宣传西关文化。
2.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实行多方筹措,多元化融资。第一,政府可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房源地块进行扶持,后续资金在每年预算中逐年安排;第二,招商引资,政府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吸引投资者参与建设,引入外资或吸纳企业的资金投入开发;第三,对民间工艺行业,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扶持工艺行业的经营发展,整合零散作坊,组建创意园,每年收取一定比例的盈利,进行滚动式投入。
3.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任何一门文化传承都离不开人才,培育西关民间工艺的人才不能单靠工艺从业人员。第一,在学校开设相应工艺课程,高中、大学开设西关文化工艺的兴趣班或选修课程,以培养鉴赏能力为主;在相关中专大专学院开设专修工艺课程,以手工技能为主,毕业后为民间工艺输送人才。第二,定期开展民间工艺交流会,邀请民间工艺大师“出山”亲传工艺技术,通过交流与学习,使工艺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第三,以政府或民间学会名义,举办民间工艺评选活动,通过嘉奖优秀手工艺人员的方式提升其地位和知名度,使更多人了解民间工艺这一行业。第四,改善民间工艺从业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第五,提高民间工艺精品的文化品位。要在区内选择适当地点建造“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物馆”,展现民间艺人工匠的伟大创造力。在此博物馆内,可设“广东馆”、“苏杭馆”等,吸引更多的游客。第六,编辑出版与“西关五宝”有关的资料和专著,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或发展论坛,着力推介一些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带有生动传说故事的工艺产品。第七,架设更多的市场桥梁,使民间工艺精品更好地步入室内装饰、庭园造景、环境艺术的创作空间,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整理利用西关历史文献典籍,弘扬西关文化
1.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西关历史文献知识,提高人们对西关文化的认识。在西关历史文献典籍的研究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作用,通过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和扩大人们对西关文化历史的认识,通过国内外历史史料和西关文化产生发展历史背景的研究,纠正以往学术界对西关文化认识上的的一些偏见或误读,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西关文化中重商、务实、包容和创新的精髓,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提供服务。
2.大力发掘、整理和利用西关建筑历史文献典籍,为打造西关建筑风情旅游提供参考。通过加强对西关大屋、骑楼街、陈家祠、仁威庙和名人旧居等古建筑的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以及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建设,使西关成为具有文化沉淀的旅游商贸区、由系列微型博物馆群组成的历史文化传承区。没有文化背景的古建筑就如同没有灵魂的木乃伊,如何将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与在此衍生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关键。对相关历史文献典籍的挖掘整理,不仅能使人们正确地认知西关历史文化,更能为西关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创意的源泉。
3.重点开展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建设,将博物馆的建设与五区一街的建设规划以及白鹅潭经济圈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历经战火和人为破坏,广州十三行留存的历史遗迹少之又少,人们只能从史料中去发现和猜想当时的十三行是如何的辉煌和繁荣。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建设,就是使西关这段辉煌的历史有个承载的实体。因此,十三行博物馆的建设要本着打造文化精品的态度来开展。简单的陈列或者不伦不类的重建只能破坏广州十三行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象。十三行博物馆的建设要做到有主题、有精神,有精品、有文化,在建设规划前应更多地参考世界各国海洋贸易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思维,结合传统中国建筑的风格,尽可能发掘、利用、展示更多的珍贵史料和文物,把十三行博物馆打造成岭南文化和西关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4.发掘、整理和利用西关饮食历史文献典籍,为塑造西关饮食文化品牌提供史料佐证。在饮食文化方面,西关既有驰名的老字号品牌,又有多家中外合资星级酒店。荔湾荟萃了中西美食,各种西关小食更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也由此获得“食在广州,味在荔湾”的赞誉。在知名的老字号方面,有“广州第一家”之誉的广州酒家,其前身是西南酒家,创建于1936年,其正店位于西关繁荣地带的文昌路口;座落在西关荔湾湖畔的泮溪酒家,曾是古南汉御花园昌华苑的故地,有过“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盛景,现为全国最大的园林式酒家。陶陶居位于第十甫路20号,创建于1885年,是广州最古老的茶楼之一。在商业繁华的上下九、第十甫路,更是形成了“五步一档,十步一店”的食肆景观,富有地方风味的各种荔湾小食令人目不暇接。因此,从区的层面,系统整理、开发和利用西关饮食历史文献典籍,从中发掘西关美食与西关文化的渊源、研究西关美食与粤菜、中华菜系的关系,能为打造西关饮食文化品牌、提升西关饮食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有力的史料佐证。在此基础上,可出版相关书籍,拍摄《舌尖上的西关》之类的电视纪录片,宣传、推介西关饮食文化品牌。
[1]唐孝祥,袁忠,温朝霞.万紫千红:广东人的艺术精神[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2]范英,詹宇扬,刘小敏.寻幽探胜论西关——“首届西关文化创意产业论坛”集记[M].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7.
Some Thoughts on Building the Cultural Brand of Xiguan
Wen Zhaoxia
Xiguan culture is a key component of Lingnan culture.It is made up of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e.The Xiguan soci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Miss Xiguan,the local celebrities,and the folk-custom,the Xiguan items represented by the Xiguan mansions,the arcade-house streets and the triple specialties,as well as the rich historical classics recording the history of the Thirteen Hongs,are the three major resources for studying Xiguan culture.Making good use of the three resources of“the people,the items and the chronicles”,will be of significant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references for nurturing and branding Xiguan culture.
Xiguan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non-material culture; culture brand; development
G124
10.3969/j.issn.1674-7178.2014.03.019
温朝霞,文学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校刊部副主任(《探求》杂志社副主编)、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传播、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