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放手,“大树”之下怎能出“栋梁”?
今年开学,一对来自安徽合肥市庐江县的夫妻送儿子来成都读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丈夫老刘当上了这所大学的门卫,妻子黄大姐在学校超市的速食店里卖鱼丸。“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老刘对成都商报记者说。(11月14日《成都商报》)
点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曾经是多么好的赞美,但在这儿却走了样。老刘夫妇没有解放孩子更没有解放自己。关爱孩子没错,但过犹不及。父母迟迟不愿放开手,累的不仅是自己,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束缚。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不经历风雨,小树也难成大器。
如何做好家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仅凭一颗爱心远远不够。很多时候,过多的父母之“爱”,换来的非但不是欢天喜地,而是恨铁不成钢。要当好家长,还要有科学、理性和严谨的教育理念和行动。
“旅客虐我千百遍,我视旅客如初恋!”
铁路客服热线12306今年春运首次在内部设立了发泄墙,为员工减压。客服人员在工作台上贴着便签条激励自己——“旅客虐我千百遍,我视旅客如初恋!”墙边还摆着一个一人多高的拳击柱,客服人员能随时来挥挥拳头。
点评:春运,回家的路到底有多难?连铁路客服都设置发泄墙来为员工减压了。可见,难在这条路上的不止是旅客。一张小小的车票,连接的不是你在这头、我在那头的感慨,而是一个家庭的团圆和温馨。尽管铁路部门和国家都做了大量努力,铁路提速、网上订票,但仍然满足不了广大旅客的要求,处于服务最前端的客服自然就成了旅客发泄的首要对象。发泄墙的设置,一方面供员工发泄,一方面也时刻提醒着铁路部门提高服务质量。什么时候这堵墙拆除了,说明服务质量很好,全民欢喜。我想,把服务工作做到位,拆除这堵墙,也不需要我们等到花儿都谢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托起逸夫楼的是“财富品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日前,107岁高龄的邵逸夫先生辞世后,人们纷纷感念这位老人对教育和公益事业的贡献。在网上,流传一幅“逸夫楼”分布图,红点密密麻麻遍布全国。当逸夫楼成为这一代读书人的难忘记忆,它引发的思考还在继续。
点评:从逸夫楼走出多少个学子,也许统计不清了,但看逸夫楼的分布图,就可知它的影响深远。回顾邵先生的传奇人生,“财富”是一个关键词。有人说,在邵逸夫一生中,有两件事最重要——努力挣钱、努力捐钱。辛苦打拼、诚信经营,是一个创业者的本色;而如何看待和运用财富,则更加考验品质与境界。
“有了钱该如何用”拷问着社会上每一个人,那一座座文化气息浓郁的逸夫楼似乎已经回答了。而那些打着慈善的幌子做敛财的实事,大多为人不耻,真正的慈善家彰显的是帮助别人、有益社会的精神和高贵品质。所以,对“土豪”我们不能一概“羡慕嫉妒恨”,而更应该看到真正的财富背后的品质,并且学习它,发扬它。
《怒放》:中年大叔用音乐“敬青春”
由水木年华成员卢庚戌首次执导的青春怀旧电影《怒放之青春再见》2014年1月10日与影迷见面,为贺岁档增添了欢乐和感动,《怒放》对青春的怀旧情怀渲染得恰到好处,片中的音乐则是一大亮点,20年后,潘粤明、秦昊等饰演的中年大叔再度拿起吉他,唱起“为梦而生……我不愿无所谓的存在过”的时候,台下观众直接“泪奔”。
点评:青春有多美好,中年就有多糟糕。《怒放之青春再见》真实再现了9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90年代的大学生校园生活记忆,有大半由音乐组成。在那时,梦想就是音乐。在青春里,有梦想、友谊、啤酒等,就连痛苦也是甜蜜的。人到中年,生活刻板,周而复始,没有了青春的激情,更没有了青春时的放纵,生活平淡而幸福。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那个热情奔放、毫无顾忌的自己去哪儿了?其实,生活得精不精彩,年龄不是问题,关键是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汉语拼音之父”109岁大寿:上帝太忙 把我忘了
他经过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4个时期,被戏称为“四朝元老”;他以26个拉丁字母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至今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他以最好的心态、最酷的自嘲,看待自己的人生。他,就是语言学家——周有光 。2014年1月13日是他的生日,祝他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点评:一个人活得是否精彩,并不在于年龄的长短,而在于人生的内容是否丰富。109岁,常人难以企及,而他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更不是一般人能望其项背。汉语拼音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活到老,学到老”在他身上也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周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及乐观开朗的良好心态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大学生快递故乡空气,上海楼顶呼吸“黄石味道”
24岁的曹子林老家湖北黄石,是中国美院新媒体专业一名大四学生。他委托妈妈收集了一袋老家的空气快递过来,并把它带到上海的楼顶,吸到身体里再吐出来,直至整个空气被耗完,整个呼吸过程持续了8分钟。
点评:这个看似荒唐可笑的行为背后透露着无奈和辛酸。甚至有人调侃说:“可怜的孩子,家乡的雾霾味道好吗?”但也有人表示支持,说“满满的乡土气息”。调侃也好,理解也罢,在这个到处充满雾霾的空气中,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无路可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更不能把人的生命健康当儿戏。如果能平衡二者做到双赢,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中国“雪龙”号,好样的!
岁末年初,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在南极地区参与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联合救援行动。去年12月末,收到受困南极浮冰区的俄罗斯客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出的求救信号后,正在执行科考任务的“雪龙”船千里驰援,并利用船上搭载的直升机顺利完成受困乘客转运任务。
“雪龙”完成救援任务后突遭浮冰围困,但最终在2014年1月7日依靠自身力量成功突围。同一天,受困的俄罗斯客轮也顺利突围。至此,由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联合演绎的“极地大救援”画上了圆满句号。
点评:在这一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南极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域,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对已被俄船验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
“雪龙”号不是高等级破冰船,但它的作为难能可贵,虽没能救出俄船,但用“雪鹰”号弥补了澳大利亚“南极光”没带直升机的缺憾。“雪龙”号的表现受到全球舆论的敬重,它尤其值得中国人为之骄傲。
“寂静的善”是美好的精神催化
近日一张小纸条在网上传得火热,这是一个的哥递给乘客的纸条,“不好意思,我家小孩儿这几天身上出水痘,白天在家里休息时要抱他,身上可能会携带病菌,如果你带孩子坐我车的话,可能会给你的小孩儿传染,因此希望你们乘下辆车。给你带来的不便,请谅解”。这位的哥坦言,一周以来大约“拒载”了20多个带孩子的乘客,少赚300元左右,但身为人父,给乘客送上了陌生的善意,得到了广泛赞誉,他就是洛阳好的哥——王师傅。
点评:这就是一种“寂静的善”,当王师傅积极释放出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的时候,完全出于一种本性,任由善美品质静静地流淌而出,让这股积极能量给陌生人带来善解人意的温暖,因为无声,所以震撼人心;因为寂静,所以韵味别致。善美就像一股无法言说的气流和气体,将我们带到灵魂和思维的高处。
成为榜样的不一定就是轰轰烈烈的大人物,那些微不足道的细小的坚守,更有人性穿透力和震撼力。为了让社会得到慈善和善美效应,我们应该多借鉴这种“寂静的善”,让内在的善美激情得到无声和自然的释放,让释放善美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催化,让“好人性格”成为更多人的性格,我们的精神发展、心灵发展,就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