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 王腾
(1.中国传媒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024; 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4)
核心的概念最初是在国外运动康复领域的专家提出,由于核心概念的提出在有损伤的需要康复的人群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人将核心这个概念引入竞技训练领域,在国外竞技训练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将此概念引入中国的竞技训练领域,由此在中国的体育界引发了深刻的探讨和讨论。于是我们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综合的阐述和解释以便后人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使得后人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展开的,有利于统一的研究和分析。
在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核心区稳定性和核心区力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二者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些相同,但是却不是同一概念,因此有必要进行对二者概念进行阐述。
关于核心稳定性的定义,国外普遍接受的是Kibler的观点他认为核心稳定性是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我国学者普遍接受的是黎涌明、于洪军的定义,他们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姿态。
国内外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力量进行讨论。黎涌明、Wendell P Liemhn、De Marees、陈小平、冯建军、王卫星、冯冰、魏小芳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主要是从核心力量的功能出发对其概念进行界定[1-4]。本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指是人体核心区域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在神经系统协调下传导整合的肌肉收缩力量,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力量,是人体核心稳定性形成的主要能力,而且在竞技运动中它还能够主动发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力源,在构成核心肌群的大多数肌群主要是慢肌纤维,不具备快速发力的功能,因此核心肌群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中不宜进行快速爆发式的发力练习,这样很有可能造成损伤,应该采用缓慢的练习方式进行。
核心区与核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因为核心力量是从健身和康复领域借鉴和引入,在康复领域,核心力量主要就是指躯干部位的力量,没有竞技体育领域的专项训练(包含上肢和下肢)那样具有专一的特性。在竞技体育领域核心力量不仅仅只是指躯干部位,而且都会包含上肢和下肢区域在内。如在排球和田径投掷项目的关键技术分别是扣球、最后用力,这些项目的用力方式是由下肢经过躯干将力量传递到上肢完成最后的大关节带动小关节的鞭打动作,这些项目的核心力量是指整个技术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鞭打的力量,并不仅仅只是躯干部位的力量[5]。
因此本研究认为现在只有和专项技术特点相结合的核心部位的训练才是核心力量训练,躯干部位力量应该称之为核心区力量。但是现在大多数专家学者将核心区力量简称为核心力量,将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称之为核心力量训练,因此有必要将核心区与核心进行界定,并指出现在大多数学者所指核心区的具体含义。文中所指的核心力量是指核心区域的力量,并不包含专项性,核心力量训练是指核心部位的训练,具有和专项相结合的力量训练,只是在正式研究之前理清核心力量与核心区力量,这样有利于其他概念的理解,防止混淆概念。
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核心稳定性是在核心力量的支持下的一种状态或者表现,但是核心稳定性不仅仅只是需要核心力量,也需要柔韧、灵敏、速度等各种素质的协调,而不是仅仅只是某一素质或者能力,二者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是一定要分清楚二者的概念和内涵。
核心稳定的生理机制可以用国外学者Panjabi的“三亚系模型”作用机制学说以及赵佳根据三亚系模型以及陈小平文中指出的呼吸运动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四亚系模型”,无论是“三亚系模型”或者“四亚系模型”都是在强调核心肌群的重要作用以及核心力量在维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样形象生动将核心稳定性的生理机制用比较生动的形式将人体这个复杂的系统联系起来,说明人体各个部位的集群不是单一在作用而是共同联系在一起维持人体的核心稳定。核心力量只是人体核心区域的一种稳定能力,核心力量的各个肌群这种稳定能力有利于全身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
核心力量起源于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理论主要开始于脊柱解剖和生理学理论,最早应用于康复领域,其后又引入竞技体育领域。虽然不同运动训练专家学者对其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在竞技体育运动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由此众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被提出来并被应用在核心力量训练上。
表1 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重点比较
在功能上,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将构成或提高核心稳定性的力量能力称为“核心力量”,而德国等欧洲国家一般还是将这种能力称为“躯干支撑力量;或“躯干稳定力量。在我国,也将其称为“核心力量”或将其作为“功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的一个组成部分[6-7]。
关于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国内外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观点相似,传统抗阻力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是互存互补的关系,某种程度讲前者是后者部分内容及有益补充,针对训练对象、任务、阶段、年龄等特征,科学合理的安排两者的比例与时序[5]。核心力量训练在要求、功能、机制、练习方式等方面区别于传统力量训练并有其固有特点,重点结合了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灵敏、平衡和柔韧,以及本体感觉训[8](见表1)。
核心力量、核心区力量、核心稳定性这三个概念看似相似,其内涵并不相同,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候要对三者的概念进行阐述,以便我们能够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解释。在彻底理解这三者概念的基础上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使得我们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根据项目需要安排训练计划,避免盲目性。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仍然有较多的难题需要我们解决,在实践中要根据需要。
[1]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105-109.
[2]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119-1121,1131.
[3]张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性阐释——科学化训练新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0-123.
[4]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18-220.
[5]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1):58-62.
[6]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108-112.
[7]郭树涛,王卫星,姚旭霞,等.核心稳定性——释义及形成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8):120-124.
[8]刘爱杰,李少丹.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4):4-6.
[9]赵增翔.浅析核心力量的定义及其对力量训练的影响[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3).